齐 君,沈 俣
(河海大学,210098)
现阶段,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习资源日益丰富,互动平台日益强大。当我们提倡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国与世界先进教育思想资源接轨的时候,重审我国高等教育在面临多重思想及信息化时代的冲击和洗礼下,如何追寻教育的本真,返朴归真是至关重要的。在当前优质学习资源的共享下,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在新兴教学方式的推广下,我们对其中先进思想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对推进当前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现代化无疑是必要的。
从教育作用上看,儒家主张命定论,基本以先天人性论的基础上来强调教育。例如,孔子提出“庶、富、教”的教育思想,指在国家治理中人口是最基本的,然后就要使之富裕起来,有了物质生活的基础,还要发展教育,创建精神方面的文明。他还承认在人的成长中,教育起着决定作用,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也”,人的先天素质是很接近的,不同的人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后天之“习”的结果。孟子指出教育的社会作用在于“得民心”。荀子指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他还认为教育有统一思想、国富兵强的作用。而儒家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培养人的理想人格,子夏就用“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如今我们对素质教育大力呼唤,各高校也在努力探索改革的途径,有人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当前在信息化时代,我们要努力克服由于技术的主导作用从而导致的功利性教育的不良发展,而我们对儒家先进教育思想的践行和发展创新,这对高等教育从行为上克服功利性教育,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孔子的教育体系包含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则服从于前者的需要,为道德修养服务。同时,他也重视智育,认为仁智统一是理想完善人格的主要特征。儒家学者非常注重教授有用的学问,也重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例如《学记》中说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儒家教育把德育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中,过于重视知识的教育,有些学校根本不设置德育课程或任意压缩德育课程的课时,这种做法的结果是,我们的学生进入社会中,不懂得如何在社会上自我定位,产生焦虑迷茫等负性情绪。可见智商与情商教育的失衡使这些走进社会的学生在人格上存在明显的缺陷,这种现象继续下去必会影响我们整个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健康发展。
儒家学者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提出了多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思想,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等。因材施教主要是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和个别差异的矛盾,启发诱导解决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矛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思并重解决的是学习和思考、掌握知识和发展思维的矛盾,“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要求学思结合。儒家学者也同样重视道德教育的方法,提出了诸如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等。而现今大学的教学中仍然是采用满堂灌的灌输式教学,这种方式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活跃性,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所以在大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努力激发学生去思考,从而掌握实际的知识,并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能力。
他们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学记中十分强调尊师, 提出了师道尊严的主张;孔子认为教师应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永远不满足于现有的学习,这样才能保持教学的永久活力;对学生应该热爱关心,无私无隐;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些教学方法都值得当今高等教育予以重视和借鉴。教师一直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如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然而如今在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一些教师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学术造假、学术抄袭等现象。如今信息化时代的大氛围下,我们高校更应该重视教师应具备的基本修养,作为一名教师既要有敬业精神,也要非常热爱学生,要富有高度的责任心,耐心、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寓教于乐,真正做到诲人不倦,实现崇高的职业理想和精神境界。
大学教育究竟要培养具备何种特质的人才?我认为它应该致力于培养具备远大眼光、博雅精神的人才,应该是一种造就完美人格的人性教育。它不仅仅只是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成为专门性人才,而且也包括在年轻人的头脑中培育某种才能和态度(美好品性),培养学生成为知识广博,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格高尚 、胸襟开阔的人。就如同美国的通识教育与儒家教育思想就有其相通之处,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培养真正内外兼修,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兼具的“全面发展的人”。所以我们要对儒家教育思想进行现代化的诠释,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的优质资源,创设充满生命力和人文关怀的信息化环境,创新儒家优秀人文教育思想,努力使学生兼备人文修养与科学素养,在不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能够成为新时期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全人”、“通人”。
我国传统教育非常重视培养“文质彬彬”、“内外兼修”具备高尚人格的“君子”。当前高等教育也应该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不仅重视“学文”,更应重视“学道”。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应该注重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将新时期“德”的全新内容,内化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与其紧密的联系起来。就如同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做一个真正德才兼备的“君子”、“大儒”,当然这就不得不需要我们对传统儒家教育思想批判、继承、发展和创新,从而真正有利于发展民族性进步性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
保罗·朗格朗说过:“终身教育所意味的,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泛指某种思想或原则……也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就如同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都要求我们有科学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当前新型学习型社会的建立,要求我们做到主动学习和批判性学习。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并非仅仅靠学习者自身的努力,更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高校通过运用网络教学以及多媒体技术等信息化时代的产物,使其服务于教育,并进一步促进教育的人文精神的实现,对儒家教育方法的推陈出新对于创新教育实施的今天,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实在是助益良多。
2007年8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说到:“广大教师更应该自尊自励,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以人民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尊重。”讲话的内容包含着儒家师道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强大回音,我们应注重教师的人格修养和人格魅力,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形成。大学教师应努力使自己兼具人格修养和人格魅力,首先,他应是一位“仁师”,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其次,他还应是一位“智者”,具备广博的科学知识;另外,他应该做新时期的发展型教师,不仅能将信息化时代的产物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而且能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加强人格修养和人格魅力,将继承和发展儒家的“师道精神”与现代师德之人文关怀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传统可以现代化,而现代化则终不能脱离传统”。当前在强调信息化发展的今天,我们也应致力于将传统人文教化精神在现代大学传承、发展和创新下去。我们应将优秀的儒家教育思想与信息化时代的科技产物紧密融合在一起,使其在科技教育基础上不断加以提高和发展,并使其转化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从而使得高等教育改革真正取得实效。
[1][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4]熊明安.中国高等教育史[M].重庆出版社,1983
[5]陈国庆.论语[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6]张晓鹏.通识教育中外比较:我们的理念偏差[J].中国教育报.2006(3)
[7]刘震.学记释义[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8]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9][10][11]林琳.中国古代教育史[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12]哈佛委员会(李曼丽译).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3]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
[14]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15]钱穆.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9
[16]廖宏建,冯奕兢.儒家教育思想对教育技术的人文启示与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