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丽萍 黄丹红 杨 静
(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路桥医院急诊科 浙江 台州 318000)
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是由于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受阻。我院非手术治疗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现将护理观察报告如下。
本院2008年10月~2012年7月非手术治疗的32例患者中,男25例,女6例;年龄36~74岁,平均48.5岁。长期卧床者10例,外伤1例,手术后2例,其他19例。住院天数12~26天。
2.1 卧床休息:早期卧床休息尤为重要。要求抬高患肢,肢体位置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左右,腘窝处避免受压,活动踝关节;严禁热敷及按摩,避免血栓脱落。而对于休克患者应取休克体位,并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受不良刺激。急性期后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但应循序渐进,适宜为度,并避免剧烈活动。
2.2 患肢局部静脉输液的护理:采用患肢局部静脉给药的方法,使药物直接到达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由于患肢肿胀,静脉显露不明显,因此要求我们静脉穿刺技术成功率要高,避免损伤血管,最好选用5号穿刺针头。
2.3 用药观察
2.3.1 尿激酶:溶栓期间应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严格无菌操作。用药剂量必须准确,做到现配现用。尽量应用输液泵使药液准确而匀速地进入体内,有利于保持有效血药浓度,同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相关检查化验,并做好记录及交接班。
2.3.2 肝素:首选抗凝剂,可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整剂量,因肝素应用不当容易引起出血,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用量及给药方法。
2.4 心理护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此类患者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恐惧、忧郁或烦躁、易怒等情绪。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观察肢体皮温、色泽、水肿及足背动静脉波动等情况外,我们还要对不同患者应取不同护理措施。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护士要给予耐心说服和安慰,反复进行开导安慰,关心患者,使其配合治疗,消除思想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5 并发症的护理
2.5.1 出血: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见并发症,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局部有无出血、渗血及全身出血倾向。定时查出凝血时间、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准确记录。采血或静脉注射后应按压5min以上。本组病例中,在首次溶栓治疗后第48h刷牙时1例牙龈出血,第4天后1例患者出现肉眼血便。护士及时发现并报告医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2.5.2 肺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并发症,发病急,死亡率高,是护理的重中之重。因此在临床护理过程中若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有咳嗽、胸闷、胸痛、口唇紫绀、咯痰带血、恐惧感等症状时应引起高度重视。除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外,应立即报告医生,并予支持性护理,如生命体征监护、高流量氧气吸入(4~6L/min)、建立静脉通路等,同时安慰患者,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搬动和翻身,避免剧烈咳嗽。
2.6 饮食及生活指导: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有心力衰竭者应给予低盐饮食。护士应协助患者床上大小便,并指导保持大便通畅的方法,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防止排便用力致血栓脱落及加重心脏负荷或加重心衰。
2.7 健康宣教和出院指导:注意患肢保暖亦不可过热,冬季保持室内一定温度,室温应保持在25℃,以免在缺血状态下增加耗氧量。饮食宜清淡,高纤维、高热量饮食,减少食盐摄入,多食新鲜蔬菜、瓜果及黑木耳等降低血液粘稠度食物。出院后仍需穿弹力袜3~6个月,卧床时抬高患肢,坚持适量活动,不可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久站久坐,以防复发;禁烟,定期门诊复查、随诊,如有不适及时就诊。做好出院后药物服用指导及注意事项的宣教,告之患者持续应用抗凝药对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意义,但过量可增加皮下出血、脑出血等危险,指导患者严格按医嘱剂量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
下肢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逐年增高。轻者可以致残,丧失劳动能力;重者可以发生肺栓塞,严重影响预后和生活质量,有效的护理对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促进康复非常重要。
[1]王玉琦,叶建荣.血管外科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2003:216-223
[2]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54,356-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