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瑞荣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北京 100094)
老年期是人生一个特殊时期,这一时期各种慢性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而且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身体状况和生活适应能力减退,并且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使社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的焦点。相关研究[1]表明,身心失调导致的疾病是造成老年人得病的重要原因,约占老年人全部疾病的50%左右,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而必须加强对老年人的护理干预,尤其是心理护理干预。
1.1 孤独感:由于老年人长期处于独居、离退休状态,部分丧偶,人际交往活动明显减少,再加上社会和家庭地位的改变,身体、心理、其它原因造成的行动和交往不便,使闲暇时间明显增加,因而在心理上会感到空虚、寂寞,产生孤独感或者隔绝感,严重者会导致烦躁。[2]
1.2 失落感:由于老年人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落差,产生严重的失落感,具体表现为两种情绪:急躁易怒,容易发脾气,甚至为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对周围的食物看不惯;或者是沉默寡言,情绪低落,表情冷淡,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甚至无动于衷。
1.3 依赖感: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下降,在体力上和心理上都需要不同程度的依赖他人,一旦自身患病,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同情,寻求心理安慰和心里寄托,并且希望子女能够长陪伴在身边,及时照顾自己,并且安心于患者的角色。
1.4 抑郁:据相关研究[3]表明,抑郁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理失调表现,随着老年人机体的逐渐衰老,情绪也逐渐发生变化,部分老年人存在轻生的念头,而且面对慢性疾病的困扰、生活的单调、内心的空虚、生活方式的改变等,造成老年人心情抑郁,遇事悲观失望。
1.5 恐惧感:由于老年人自身生理能力下降,担心患病,造成心理负担的加重,会产生忧虑感和恐惧感,表现出冷漠、急躁等情绪,部分老年人考虑到自身的经济状况,而且不愿意增加儿女的经济负担,因而容易耽误疾病的最佳治疗时间,从而增加了心理上的恐惧。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老年人人口数量已达到1.85亿,占全国人口的13.7%,说明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因而社区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以及生活质量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4]其中躯体化、焦虑、抑郁等较为容易出现,主要原因是:(1)老年人年龄较大,身体器官功能和免疫系统功能下降,造成体弱多病;(2)面临丧偶、生活能力下降等威胁,对生活的信心不足;(3)老年人长期处于独居、离退休状态,人际交往活动明显减少,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较少,家庭矛盾、邻里关系紧张造成抑郁、焦虑等。
3.1 心理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帮助老年人获得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身的心理应对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有一个积极心态去面对家庭和社会。此外,还能够增强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增强老年人的自我概念,使他们充分了解到自身作为社会特殊群体需要经历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如退休、丧偶、躯体疾病、经济来源改变等,消除消极的自我概念和孤独、抑郁感;如果能够得到家人的关心和邻里的帮助,便能够获得较多的情感肯定和支持,最终增强自身的价值感。[5]
3.2 设置专门的心理卫生咨询科室:首先要加强基层卫生所的建设,地方政府、社会、社区要积极关注基层卫生所的建设和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从政策、财力上对卫生所进行大力支持;其次,要设置专门的心理卫生咨询科室[6],加强对基层心理护理人员的培训,定期开展讲座、加强对心理卫生健康知识的宣传;再次要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能够帮助老年人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使其度过人生的重要阶段,帮助老年人应对生活中出现的突发状况,从而逐渐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3.3 社区心理护理干预的成功案例:某男,68岁,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测评工具(包括90个项目,9个因子,采用0-4级评分制)进行评分,干预后各个因子得分如下:躯体化1.3、强迫症状0.6、人际关系1.7、抑郁1.5、焦虑1.4、敌对0.9、恐怖0.9、偏执0.6、精神病性0.7,较干预前相比,躯体化、抑郁、焦虑得分显著降低,而且总症状指数得分大都在1.5以下,表明被试自我感觉没有量表中所列的症状;人际关系和抑郁在1.5-2.5之间,表明被试感觉有点症状,但发生得并不频繁。
相关研究[7]表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比正常人的水平要差,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健康问题、家庭问题、经济问题等都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这就需要老年人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应对方式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同时需要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加强社区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干预,在基层社区医疗机构设置专门的心理卫生咨询科室,配置必要的专业人员,借助社区的特点优势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活动,定期对老年人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及早发现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并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这对有效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非常重要。
[1]敏娟,姚立旗,徐继海.道家思想对老人心理及主观幸福度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16(3):176
[2]刘向红.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行为干预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2,5(l):49-50
[3]刘金光,于艳华,克纳新.老年人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5(1):90-92
[4]麦结岚,陈华,付秀莲,等.心理干预对截肢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12(9):144-145
[5]杨支兰,孙建萍,张露,等.城区老年人自我护理能力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2,22(17):63
[6]孟天宇,郭华,郭平.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水平相关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10(2):116
[7]李卫红.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2012,26(20):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