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偏瘫患者综合性康复治疗效果观察

2013-08-15 00:42冯云萍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神经内科偏瘫肢体

冯云萍

(云南省玉溪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云南 玉溪 653100)

近年来,公众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不断调整,加之人口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剧,我国神经内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比率呈显著增多趋势,脑卒中等为主要导致偏瘫的原因,除患者身心承受较大痛苦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家庭及社会的负担。采用综合性康复方案在早期积极治疗,是促进肢体功能康复,改善预后的关键[1]。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均为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神经内科偏瘫患者,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早期行综合性康复治疗,回顾两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45-72岁,平均(57.8±2.3)岁。脑梗死52例,脑出血28例,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均经MRI或CT检查确诊。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用药方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综合性康复治疗,运动卒中单元科学管理系统,具体采用心理及运动疗法,即采用认知和支持疗法对患者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和疏通,使其保持愉悦乐观的情绪,提高配合依从性。并应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开展适当锻炼。需依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对治疗方案进行制定,药物治疗同常规神经内科用药。

1.3 效果评定:用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AMD量表)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周对效果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HAMD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3周后均有改善,但观察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神经内科常见和多发类型中,脑卒中占较高的发生比例,死亡率呈较高水平,经抢救存活的患者,致残率达74%。故由疾病诱导的多种并发症、高致残率、焦虑、抑郁情绪,使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心理上受到的刺激性冲击较严重,易对生活丧失信心,引发精神性疾病产生[2]。通常情况下,患者在病发后出现包括震惊、否定、抑郁、对抗、适应等心理反应阶段[3]。因担心为家庭带来沉重的经剂负担,而出现负性情绪,多不积极配合治疗,甚至将治疗机会主动放弃。依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加强心理疗法的应用,利于患者病情的好转。在行心理疗法的同时,配合运动疗法应用,采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以对脑功能重组加以促进。脑细胞发生坏死后,无再生功能,为最大限度的促使偏瘫患者恢复肢体功能,需行脑功能重组,而此过程与中枢神经的可塑性关联密切[4]。较大部分脑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为休眠状态,但高级通路或中枢受损时,以这(致)此细胞在适当条件下可调整为功能状态,闲置的神经通路可进行代偿,重现已丧的神经功能[5]。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情况比较(±S,分)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情况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HAMD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疗前疗后3周疗前疗后3周观察组(n=40) 24.1±7.5 5.4±3.9* 17.5±5.8 4.2±1.9*对照组(n=40)23.5±7.9 9.7±5.9 17.4±5.6 6.9±4.3

神经内科脑卒中治疗中,目前包括抗凝治疗、卒中单元、抗血小板治疗和溶栓治疗等,卒中单元为最有效的方法,是促使卒中患者最大程度恢复的医疗管理模式,依据患者特点对诊疗目标进行规范和制定,由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康复科、神经介入治疗组、急诊医学科共同组成的医疗综合体,其并非一项具体疗法,而为针对神经内科卒中患者治疗的科学管理系统,使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并与多学科密切配合,完成全面的、整体的综合性治疗,最大程度的改善预后[6]。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药物治疗、心理康复、语言训练、肢体康复等综合服务。患因脑部病变,卒中患者因脑部病变而出现肢体运动障碍和智力障碍,患者中部分因病变早期未实施功能锻炼而遗有永久性残损,缺乏重返社会的能力,生活需照顾[7-8]。故在采用药物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稳定控制的同时,在早期行综合的康复治疗,运用心理疗法、运动疗法可对脑功能重组起到促进作用,加快语言、肢体功能康复。结合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HAMD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3周后均有改善,但观察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神经内科偏瘫患者行综合性康复治疗,可加快康复进程,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

[1]李奎成,康丹,刘晓艳,等.国内Barther指数和改良Barthel指数应用的回顾性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8):737-740

[2]王洪丽.王天松.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0,3(24):82

[3]东贵荣,张宣,李丹,等.头穴针刺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针灸,1994,14(3):13

[4]Jorgensen HS,Nakayama H,Raaschou H et al.Outcome and time course of recovery in stroke Part I:outcome,The Copenhagen stroke study[J].Arch Phys Med Rebabil,1995,76:399-339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6]Traversa R,Cicinelli,Bassi A,et al.Mapping of motor cotor cortical reorganization after Stroke[J].1997,28:110-117

[7]段秀珍,黄永沼.现代康复医学诊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132-135

[8]高聪,蒲蜀湘,朱德仪.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1):27-29

猜你喜欢
神经内科偏瘫肢体
BOPPPS教学模式在全科住院医师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神经内科患者焦虑与抑郁症状的临床研究
系统护理干预在神经内科对脑卒中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QCC在预防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的应用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