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检验的临床意义

2013-08-15 00:42:40郎小霞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尿常规心源性肌酐

郎小霞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 四川 宣汉 636150)

心源性脑梗死属于缺血中脑卒中的特殊类型,是由于心脏动脉血管发生阻塞导致脑梗死后出现的一种心脏病,临床上在临床中有大约20%的脑梗死患者为心源性脑梗死,其中在45岁以下患有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中发生的风险较大[1]。目前对心源性脑梗死及非心源性脑梗死临床上暂缺乏有效的诊断方法,为了本院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脑梗死患者采用尿常规进行检查,并观察心源性患者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尿常规检查指标的差异,现对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本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9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TOSAT类型将患者分为心源性组50例以及非心源性组40例,其中心源性脑梗死组中男性28例,女性有22例,年龄在44~67岁,平均年龄在(57.2±3.98)岁。40例非心源性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在46~74岁,平均年龄在(59.5±2.3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及临床诊断证实为脑梗死且符合TOAST分型。本组已排除心肌梗死、肝肾功能衰竭、泌尿系统疾病、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3]。

1.2 方法:两组患者在入院后24小时内立即采集尿液,并通过尿沉渣分析仪对尿常规项目进行检查,检查的项目中包括了尿蛋白、白细胞、红细胞、尿比重、尿蛋白以及血肌酐等项目,检查结果与常规值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白细胞、红细胞、血肌酐等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心源组患者显著高于非心源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尿比重及尿蛋白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尿常规指标水平的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尿常规指标水平的对比(±S)

组别白细胞红细胞尿比重尿蛋白血肌酐(个/ul)(个/ul)(g/24h)(umol/L)心源性组15.68±2.9 59.2±24.58 1.01±0.29 0.06±0.01 108.3±21.8非心源性组3.12±1.89 7.2±2.8 1.04±0.24 0.05±0.01 91.2±18.9 t值3.536 3.452 0.032 0.298 3.469 P值0.006 0.012 0.878 0.569 0.019

3 讨论

心源性脑梗死(CCE)是由于心源性血栓导致脑血管出现阻塞引起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紧急,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救治患者将可能出现生命危险[2]。患者发病时临床症状表现为神经系统性症状,病情复杂,患者预后效果较差,大多数患者救治后出现残疾,目前该病暂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尽早的诊断及治疗可有效预防该疾病的发生,降低患者伤残率及死亡率。目前临床上对脑梗死诊断的方案是根据患者TOAST分型进行诊治,因此尽早诊断脑梗死类型对患者临床治疗及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患者预后。脑梗死的类型在临床上的诊治难度较大,而且价格昂贵,因此在临床上开展一种既简便又有效的诊断方法对于鉴别脑梗死的类型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可以及时为脑梗死患者开展正确的诊断方案,减少患者确诊所需的时间,也可为日后的临床诊断提供指导性的参考价值[4]。

通过本研究可知,对脑梗死患者应用尿常规进行检查,可区分心源性心肌梗死及非心源性心肌梗死,从而为患者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两组患者白细胞、红细胞、血肌酐等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心源组患者显著高于非心源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尿比重及尿蛋白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可能与心源性心肌梗死患者脑梗死血栓与肾动脉血管阻塞是同步进行,当患者心脑血管阻塞时,会导致肾血管部分出现梗死,而肾血管部分梗死进一步影响心肌细胞,从而大量的肌酐释放到尿液中,从而导致部分肾梗死,患者脑梗死出现后会导致血管内膜细胞出现感染,从而导致红细胞及白细胞数量增加,加之血管阻塞会损伤心肌细胞,从而导致肌酐大量释放,并随尿液排出,增加血液中肌酐的含量。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尿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肌酐水平可以作为临床上对脑梗死的类型进行鉴别的指标,但是该指标的特异性以及灵敏性并不高,因此对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确诊时还需要结合患者临床的相关体征以及其它检查来确定[5]。

根据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理依照TOAST可分为5个亚型,不同亚型采取的二级预防措施不一样,在心源性脑梗死中,二级预防采取的措施是服用抗凝药物,但是对亚型的鉴别通常是不容易的,需要较为复杂的检测。因此,尿常规尽管特异性以及灵敏性较差,但是用于临床上诊断心源性脑梗死是具有积极性意义的。因此可知,在心源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者白细胞、红细胞、血肌酐较高,可作为区分非心源性心肌梗死的指标。且尿常规检测在临床疾病的应用上十分普遍,操作简单,因此可以作为脑梗死患者在诊断心源性以及非心源性类型的鉴别手段。

综上所述,与非心源组相比,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尿液中白细胞、红细胞、血肌酐的含量显著增加,通过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尿常规检查可区分心源性脑梗死及非心源性脑梗死,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1]陈雪莲,范学杰,心源性脑梗死30例临床浅析硕士论文[J].海南医学,2008,25(12):67~68

[2]石富铭,陈书阁,抗血小板药物对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的影响[J],中国卒中杂志,2010,13(8):626~628

[3]张守柱.尿液分析的干扰因素及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15-17

[4]孙玉杰.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及注意问题[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09):24-26

[5]于波.尿液检验的质量控制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1(02):15-18

猜你喜欢
尿常规心源性肌酐
脑有病,“根”在心——关于心源性脑栓塞
保健医苑(2023年2期)2023-03-15 09:03:06
尿常规与尿沉渣对尿液检验的影响及分析
勘 误
广西医学(2020年12期)2020-03-04 01:22:19
心源性猝死的10个“魔鬼时刻”
影响检验科尿常规检验的因素及改进管理措施分析
血肌酐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
哈尔滨医药(2015年5期)2015-12-01 03:58:09
肺超声在心源性肺水肿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肌酐-胱抑素C公式在糖尿病肾病超滤过检出中的作用
尿常规干化学检测结果准确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对尿常规检验影响因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