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权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 湖南 常德 415000)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病变,反流性食道炎是因食道与胃连接部防反流机构障碍而引起的胃或肠内容物反流入食道,从而引起食管炎症的病变。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畅、饮食失调、劳累过度而发病。本病可单独存在,也可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或食道癌等病并存,主要表现为泛酸、胸骨后及胃脘部烧灼不适感或灼痛、吞咽不利等。
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10年7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30例患者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在24-64岁,平均年龄44.3岁,病程2个月至6年。临床表现中胃液返流(反酸)30例,后烧灼感28例,吞咽困难或不适8例。胃镜检查,食道黏膜可有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增厚变白等病变。
1.2 治疗方法
1.2.1 中药复方治疗法:用吴茱萸佛手汤含吴茱萸、沉香、黄连、陈皮、生甘草砂仁各5g,党参、佛手各15g、乌贼骨、八月札、赤芍、白芍、大枣各10g,生姜2g,治疗本病。脾胃虚寒加黄芪、白术、茯苓;脾胃湿热加藿香、菖蒲;肝火犯胃加龙胆草、栀子;肝胃不和加柴胡、厚朴、黄苓、半夏;肺胃失加甚加旋覆梗、苏子、沙参;胃阴不足加天冬、麦冬、石斛、生地。日一剂水煎服,30d为一个疗程,用1个疗程;结果痊愈22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用中医辩证治疗本病,肝脾不和型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香附、枳壳、砂仁、沉香各9g、芍药、陈皮各5g,川芎、甘草各6g;肝胃郁热型用化肝煎加左金丸加减:青皮、陈皮、栀子、泽泻、吴茱萸各9g,芍药、丹皮各15g,黄连6g;中虚气滞型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木香、砂仁、陈皮、白术各9g,党参、茯苓各15g,半夏,吴茱萸、甘草各6g;胃阴不足型用麦门冬汤加味:麦冬、党参、天花粉各15g、梗米、石斛、知母、竹茹各9g,半夏6g:日一剂水煎服,六周为一疗程,停用其他药。结果痊愈22例,好转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
1.2.2 中成药治疗法:用平胃冲剂(含旋覆花、丹参各15g,黄连、赭石、白及、断瓦楞子、白芍、枳壳、茯苓、白术各9g、半夏、元参、人参、赤芍各6g,牡蛎、柴胡各12g,甘草3g等。山西晋达制药厂生产)0.5剂,溶解后用鸡蛋清调服,日两次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对照组60例,均用吗丁啉,泰胃美。2周为1疗程。结果;24h食管内PH值、服扑热息痛后达血液高峰浓度时间、食管内压力,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用颗粒剂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本病60例,结果;症状、胃镜痊愈35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8.3%。
1.2.3 中西医结合治疗法:宋海波等[2]将156例RE病人随机分为3组,西药组30例,中药组30例,中西药组96例,中药组中脾胃虚寒型用自拟方食,管炎1号(丁香、白豆蔻仁、党参、白术、干姜、甘草、九香虫随症加减)。胃内积热型采用食管炎2号(酒黄连、吴茱萸、随症加减);西药组用洛赛克20mg,每日1次,反酸明显者加用吗丁啉10mg,每日3次;中西药组用以上中药及西药,4周后复查,中西药组总有效率为93.2%,明显高于中药组(76.9%)和西药组(80.0%)(P<0.01)。陈培琼等[3]将60例RE患者平均分为两组,I组予(乌贝散加味)和西沙必利,II组单予西沙必利,疗程4周。I组疗程结束时和治疗后8周症状改善均优子II组,且8周后两组症状差异有显著性。I组和II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0%、13%和87%、70%。两组的治愈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
目前在RE中医治疗研究中开展较多的是中医专方疗效的观察,并且大多按照统计学原理设计了对照组,进行了疗效比较。然而,在RE的中医治疗研究中也存在许多不足:①疗程和对照药物不统一,西医治疗RE的药物有促动力药(吗丁啉、普瑞博思等)、抑酸药(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等)、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铝碳酸镁等)。中医药治疗RE的疗程也不够统一,有长有短,相互之间缺乏可比性。②科研设计不够严谨,阳性对照药不是目前公认的药物,甚至没有阳性对照药,治疗的可靠性值得怀疑。中医药治疗本病的药理研究不多,而且本病的疗程较长,长时间口服汤剂不易坚持。③疗效判定标准还不统一,如有以临床症状作为有效率判定标准,以内镜作为标准,有以有病理为准,也有三者综合考虑。同时,对于显效或有效的疗效判定也存在模糊性。④RE中医治疗的实验研究较少,临床中对RE的诊断、愈合、复发等缺乏进一步研究的实验室观察指标,尤其是近年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e食管-异型增生-恶性病变,更需要临床检测指标。总之,为了更好的开展临床研究,需要加强以下工作:有目的、有计划的在开展现代药理研究、生物活性研究的基础上,筛选、组方,开发新剂型,以便患者应用。以中医理论及现代实验技术为基础,研究、建立动物模型,开展实验室研究,及时地采用新观点、新学说,尤其引入基因水平的研究,促进本病病因病机的阐明及疗效机制的探讨。
[1]Zhao L Q.Clinic observation 118senile cases with refluxe sophagitis treseted by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Chin J Med(中国医刊)2000.35(3);49
[2]宋海波,李栓德,杨来启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5例[J].中国 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0,8(5):313
[3]陈培琼,陈慧,曹穗平.乌贝散加味联合西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J].广东医学,2000,21(5):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