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跃建
(兰溪市马涧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浙江 兰溪 321100)
本组23例急性胆囊炎患者系2010年8月-2012年8月在门诊就诊或住院治疗的病人。治疗组23例中,男,18例,女5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52岁;病程最长5天,最短1天;曾接受不同程度的各种治疗措施者10例。对照组25例,男20例,女5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53岁;病程最长3天,最短1天;25例均接受不同程度的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均无明显的差异,具有可比性。
通过中医望、闻、问、切及临床检验、“B超”并参照《临床疾病诊断治愈好转标准》[1]拟定。
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体温及化验检查正常。
好转:症状消失,化验正常,但仍有轻度体征。
无效:症状及体征不缓解。
4.1 辩证分型
4.1.1 气滞型:右肋绞痛或串痛,有口苦、咽干、食少等少阳证。舌尖微红,苔微黄或薄白,脉眩紧或眩细。多属胆绞痛或单纯性胆囊炎。
4.1.2 湿热型:右肋持续性胀痛,有口苦、咽干等少阳证。多有发烧发冷,目黄、身黄、尿黄浊或赤浊,大便秘结。舌红,苔微黄腻或厚,脉眩滑,洪数。多属化脓性胆管炎。
4.1.3 实火型:右肋持续胀痛,口苦,咽干,寒热往来,腹胀而满。舌绛红,苔黄燥或有芒刺,脉眩滑数或洪数。多属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4.2 治则及方药:按辩证分型治宜疏肝理气,缓急止痛,清热利湿,通里。基本方药可用:柴胡、黄芩、半夏、木香、郁金、生大黄。
根据不同类型可分别选加:气滞型:桔壳、香附、元胡、杭芍等。湿热型:栀子、龙胆草、芒硝等。也可根据症状选加药物。
热重:板蓝根、双花、连翘;
痛甚:川楝子、延胡索;
呕吐:半夏、竹菇、生姜汁;
便秘:重用大黄、芒硝、川朴;
食欲不振:焦三仙、佩兰、藿香;瘀滞:桃仁、红花、当归、赤芍。
治疗组23例患者,临床治愈18例(占78.26%),好转3例(占13.04%),无效2例(占8.69%),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25例中临床治愈16例(占64%),好转5例(占20%),无效4例(占16%),总有效率为84%.两组相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一般认为,急性胆囊炎是饮食不节、寒暖失常、外邪入侵以及情绪波动而引发本病,属祖国医学“胆胀”“肋痛”范畴[2]。笔者应用中医理论进行辩证分型给予施治,在常用六味基础方药上,根据辩证加减用药,一般应用1剂后症状明显减轻,3剂后好转,连服5剂至10剂者多治愈,个别病例给予针刺太冲、阳陵泉、支沟、胆俞、足三里等穴配合治疗[3]。对未治愈病例转科治疗,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本组结果证明应用中医药治疗急性胆囊炎疗效显著,有效缓解了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愈率,是临床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有效组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654
[2]张静.大柴胡汤治疗急性胆囊炎及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期的理论与临床研究[D].2005,7(1):245-322
[3]杨兆民.实用针灸选穴手册(修订版)(1998.9)1版,金盾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