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荣,刘 璐
(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西安,710000)
高速公路与一般公路相比,在降低行车成本,节省运行时间,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高速公路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的高速公路线发展成密集的高速公路网的过程。《2010年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全国高速公路已达7.41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与位居第一位的国土面积相差不大的美国9万公里高速公路相比还相差甚远。但高速公路建设投资巨大,我国目前每公里四车道高速公路的建设费用平均造价为3000-4000万,东南沿海地区每公里造价甚至高达一亿元,资金来源成为一大难题。解决资金问题,不管对于收费还贷型公路还是经营型公路,合理制定高速公路的收费标准成为了必要前提。
从国家宏观角度出发,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为更好解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公路建设发展的需要与公路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实行收费还贷、有偿经营的方式发展收费公路成为了必要。
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角度出发,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公路的使用价值是指它所提供的服务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空间位移的需求。而公路的价值则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任何有用的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当这种有用物品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了价值。换言之,公路具有一切商品的属性。因此,使用者在使用收费公路时,享受其服务。收费公路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使用者对于效率的要求,收取适当费用遵守了等价交换原则。
准公共产品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从公路自身角度出发,在其使用者未达到公路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内,其使用不会对其他使用者构成负面影响。但是当其超过公路的承受能力时,必将对其他使用者构成竞争。因此,对于高速公路这样的准公共产品而言,收取适当费用,在控制交通量、减少交通阻塞方面有积极作用。
从土地经营角度来说,土地的优劣是由同等面积的土地所能带来的效益决定的,这个效益就是投入产出比。在不同的土地上,一定的投入可能有不同的产出。所以,同等面积的土地所能带来的效益上的差额称为级差效益。对于公路而言,不同技术等级的公路在提供相同服务时,所产生的效益也是不同的。收费公路在所提供的服务方面明显优于非收费公路收费。公路所收取的费用是,使用者在使用收费公路相对于使用其他非收费公路时,在节约时间、降低成本、缩短里程等效益的等价交换。
影响收费公路的收费因素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虑,一是内部因素,不同等级的公路所能提供给使用者的服务是不同的。收费公路与非收费公路在道路类型、建设投资、建设规模和结构也具有明显差异。二是外部因素,包括了地区的经济水平与交通量的大小,公路网的密度,以及并行道路的使用性能。
从建设成本角度讲,高速公路的建设属于投资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沉没成本非常大,因此高速公路的修建成本是决定高速公路收费标准的一个主要因素。
从运营主体角度讲,收费公路按其运营主体的不同,分为以国家为主体的收费还贷型公路和以收费企业为主体的有偿经营型公路。不同的运营主体对于经济效益的要求也不同。收费还贷型公路,收费的目的是为了在贷款偿还期内偿还修建公路时贷款的本息。其目的并不在于经营获利。而对收费经营型公路而言,不但要考虑公共设施的经济效益, 也要考虑到公路经营公司的经济效益。
从经济发展水平讲,一个合理的收费标准的制定应该与该公路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相关的。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 人均收入越高, 公路使用者的经济承受能力越强, 进而能接受的收费标准也就越高。相反,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人均收入相对较低,公路使用者的经济承受能力相对较弱,进而能接受的收费标准也就越低。
从收费交通量角度讲,收费交通量指的是收费条件下公路实际发生的交通量,收费交通量与收费标准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二者成反比例关系,也就是说,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条件下,一个较低的收费标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车辆选择该公路出行。反之,一个较高的收费标准则可能使交通量急剧减少。所以,收费标准的制定不能过高或者过低,应尊重价格均衡理论。
从并行道路竞争角度讲,两地之间同时存在收费公路与非收费公路,对于公路的使用者而言,收费公路所能带来的级差效益与其所支付的使用费用相比,若前者大于后者,使用者则会选择收费公路,反之,选择非收费公路。
目前定价理论类型相当繁多,但是由于高速公路的商品属性、准公共产品属性、和级差效应属性的影响,并非所有的定价理论都适用于高速公路的定价。本文将从几种高速公路定价理论出发,比选出更为适合的高速公路定价方法。
最大利润定价法是以寻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定价方法。这样的定价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收费企业带来最佳的经济效益,但是价格的过高,从微观经济学角度考虑,将会影响使用者对其的使用,导致资源闲置,对于国民经济效益而言并不是最佳的。
边际成本定价法是以国民经济净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在考虑公平和效率的社会福利原则下,求得使社会福利最大时的价格。这种定价方法相对于最大利润法定价相比价格较低,社会效益最大,使资源可以有效利用。但是成本不易回收,缺乏经济效益。
二部收益法的原理是将收取的车辆通行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收费额与使用次数无关,统一按月额或者年额收取基本费。另一部分则根据道路使用者使用次数收取从量费。相比于最大利润定价法和边际成本定价法而言,弥补了国民经济效益的增加和成本的便于回收。但是,初始投资会较大,不利于吸引交通量。
差别定价法的原理就是指针对同种车型的使用者在使用收费公路是征收不同的通行费标准。这种定价方法会造成使用者负担的不公平,影响用户的心理,在实践中也缺乏实施的依据。
在收费公路通行费标准制定上,类比法是参照可类比的其他收费公路已实行的通行费标准来定价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操作上比较简单,所制定的通行标准容易为使用者接受。但是这种方法在考虑收费公路个体之间的差异上,存在缺陷。有时甚至会导致,收费公路投资费用不能正常收回。
级差效益法就是从用户受益角度出发,根据收费公路使用者收益大小制定的收费标准,虽然从经济学角度来讲,符合“谁收益、谁负担”的公平原则。但是公路级差受益的计算较为复杂,并且单个使用者获得的级差效益是不同的,同时当交通量较低时,采用这种方法制定收费标准是很难收回建设和运营成本的。
反算法是根据收费公路投资中的贷款、利息、公路运营成本、贷款偿还期限等因素来计算收费额,然后根据不同年份、不同车型的交通量预测值,反向测算其收费标准。这种方法很好的体现了成本原则。但是在交通量较低的情况下,收费标准将会设置较高。
成本导向法是通过把收费公路建设成本、运营成本等各种成本之和加上公路经营企业目标利润,再加上要上交给国家的税金,就构成了公路使用者所要负担的全部费用,以此费用除以这条收费公路形成的全部产品数量即收费期限内的交通量,就是该收费公路的通行费标准。
通过对以上八种方法的比较分析,从建设成本角度考虑,最大利润定价法和边际成本定价法最不适合收费公路的收费定价方法。过高的定价,虽从经济利益角度讲,获得了更大利润,但会抑制使用者对其的使用。反倒使成本不能回收。过低的定价,虽从使用者数量增加角度讲,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成本很难在有限的偿还期内收回。相比而言反算法和成本导向法更有利于成本的收回。
从消费者心理角度考虑,公路具有商品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更多消费者对收费公路的使用会带来更多经济效益。所以消费者消费心理不得不考虑,差别定价法和二部收益法,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体现消费的公平性,将会导致消费者从根本上抵触收费公路的收费标准。不利于更多使用者对收费公路的使用。
从运营企业企业内部管理角度考虑,虽然反算法和成本导向法有利于成本的回收,但是反算法,缺乏激励机制,导致公路经营者不会降低自身运营成本,更愿意提高收费标准,将自身运营成本的增加转嫁给使用者,不符合公平原则。
从制定收费标准的难易程度考虑,类比法是上述方法中最为简单的一个。但是级差效益法的应用,工作量较为巨大,同时有些参数的确定很难掌握。不同道路使用者,对同一条收费公路的使用,所带来的效益是不同的。效益的大小高低很难掌握。
因此,理论上成本导向法更为适合收费公路的收费方法制定,但是不同的高速公路建设所需成本不同,同时不同的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对利润的要求也不同。不同高速公路在同一经济发展水平下,收取不同的费用,将不利于收费公路的联网,发挥其规模效应。所以,成本导向法与类比法的同时运用会更好地解决收费定价这一问题。
ETC电子收费系统的实行和入口自动发卡实现了收费系统的大提速,改变了传统的收费模式。据介绍,ETC是国际上技术较为成熟并积极推广的一种电子收费系统,能实现全程非现金支付通行。该收费系统通过电子通信和计算机技术实现刷卡收费功能,整个过程不需要人工操作,工作人员只需对设备进行管理即可。“通过使用ETC,车辆可快速通过收费站,从而提高通行效率。”高速集团有关人士表示,从目前国内一些省市实施的情况来看,采用ETC收费后,车辆只需以低于20公里的时速通过收费站即可,通行效率可提高10倍左右。
袁新岭,高速公路收费标准问题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