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元芸
安徽省妇幼保健院供应室 合肥安徽 230001
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及自我保护已受到当今社会普遍的关注。由于供应室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护理人员在一系列的工作流程中,经常接触沾染大量含致病菌的污染医疗器械物品,使她们处于高度职业暴露危险之中[1]。在日常医疗器械回收、清洗、包装、灭菌等操作过程中,还会受到各种其他有害因素的侵袭,因此供应室护理人员成为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目前重点加强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措施势在必行。
职业暴露概念:护理职业暴露是指护理人员在医院特定的环境中,周围存在着对人体有害的生物、物理、化学及社会因素。在工作中,如接触污染的注射器、针头、血液、各种导管、器械等,还有各种理化损伤因素,如光热、噪音、辐射及工作压力的影响,有感染某种疾病的危险。
化学因素:化学消毒剂过氧乙酸、84消毒液等消毒剂,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在使用过程中如操作不当,消毒剂挥发在空气中而被人体吸收后,可引发鼻黏膜及气管黏膜水肿,损害呼吸系统,导致流涕、咽部不适、咳嗽等症状。在配比过程中如浓度过高可灼伤皮肤。
物理因素:①紫外线:紫外线灯广泛地用于医院各科室的空气消毒,如操作不当可灼伤眼结膜,而引起双眼红肿,流泪、刺疼等症状。长期受到紫外线灯的照射,还可导致皮肤色素沉着。②机械性损伤:供应室除供应一次性物品外还担负着玻璃器械或金属制品的供应,在清洗过程中护士易被破损的玻璃或锐利的刀剪损伤,致使器械中残留的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造成危害。
环境因素:供应室在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时,一是散发大量的热量。二是噪音较大,致使供应室护士长期处于一个高温、潮湿、噪音超标的环境中工作,从而对健康造成危害。
护理职业防护:是指在护理工作中,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保护护士免受职业损伤因素的侵袭或将其所受伤害降低到最低。
穿戴防护用具:在回收及清洗过程中要穿戴防护用品,戴帽子、口罩、橡胶手套、防护眼镜、穿隔离衣。手工清洗时穿防水围裙、袖套、防护鞋等,并在水面以下进行清洗操作,特殊感染物品先消毒再清洗。
严格洗手:经常洗手是自身防护的重要措施,工作人员在操作结束时要用抗菌皂液和流动水洗手,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认真进行正确的洗手,洗手后不可用公共的毛巾擦手,应用一次性干手纸擦手。同时强调操作完毕摘除手套后,及时洗手的必要性[2]。
锐器伤的防护:回收各种穿刺针、刀片等利器,避免直接用手接触,应当戴防护手套,应用镊子夹取,禁止使用双手重新盖帽使用过的针头。一旦发生意外刺伤,应立即在伤口旁侧挤压,用皂液清洗伤口,流动水下冲洗,然后用乙醇或碘酒消毒并进行包扎,做好锐器伤登记,必要时注射疫苗,并定期跟踪检查[3]。
紫外线防护:紫外线照射消毒时,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直接照射到人,开紫外线时避免双眼直视灯管,监测紫外线强度宜戴防护眼镜和穿防护服。消毒后及时开窗通风。
噪音的防护:可安装消音设施,房间应备有换气扇,四季装备热水管道,以确保供应室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工作人员应走路轻、说话轻、开关门轻、操作轻,推车的轮轴经常润滑加油。
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高科技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将带来新的职业危害因素,护士职业暴露危害防护是一项长期的、不容忽视的工作[4]。供应室护士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险性,树立自我防范意识,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及时掌握新知识、新技术,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降低职业暴露危害的发生率。
1 温建芳.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的防护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8):1139.
2 戴李中.供应室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1):1283 ~1285
3 李素芬.消毒供应室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与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7):857 ~858.
4 陆小燕.医护人员医疗锐器损伤与防护[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9,26(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