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奖章
广西百色市田阳县人民医院 533600
鼻出血为耳鼻喉头颈外科的常见急症,可由多种原因引起,轻度鼻出血可自行停止,而大量鼻出血时,如治疗或止血不及时,则会引起失血性休克[1]。顽固鼻出血是其中较为难治的类型,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但其总体的特点是鼻出血反复发作,出血量较多,经常规的鼻腔填塞止血治疗效果较差[2]。
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顽固性鼻出血患者56例,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在12~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64±12.91岁;出血原因为:局部因素引起者33例,占58.93%,其中鼻腔局部炎症因素9例,鼻部肿瘤6例,鼻中隔偏曲7例,鼻部外伤6例,鼻部手术术后5例,全身因素引起者23例,占41.07%,高血压11例,糖尿病2例,血液病5例,肝肾疾病3例,原因不明2例;出血部位嗅裂区27例,鼻中隔14例,中鼻道7例,下鼻道5例,出血部位不明3例;均经鼻腔填塞治疗无效,填塞治疗次数在2-7次之间,平均3.65±0.67次。
治疗方法:治疗前先将鼻腔填塞物抽出,用吸引器将鼻腔内积血及分泌物吸出,给予1%丁卡因肾上腺素棉片进行鼻腔黏膜的表面麻醉,随后给予患者鼻内镜检查,鼻内镜选用Olympus(0°、30°,直径4mm)型,按照先上后下、先易后难的顺序对鼻腔进行检查,以查找出血点的位置。从鼻腔顶端开始,按照嗅裂区→上、中鼻甲→上、中鼻道→鼻中隔中、后端→后鼻孔上缘→下鼻甲→下鼻道顶→外侧壁→鼻咽部的顺序进行查找。鼻内镜下出血部位明确者给予微波或双极电凝止血治疗;鼻中隔偏曲,鼻中隔嵴突处出血者,先给予膨胀海绵填塞,再择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出血部位不明确并且出血较猛较多者,再给予鼻腔填塞后进行颌内动脉或面动脉明胶海绵栓塞术,实施栓塞术之前先给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进行超选择动脉栓塞手术。对于由全身疾病因素引起者,再局部止血的同时给予输血、抗休克、治疗原发病及全身支持疗法等治疗。
疗效判断标准[3]:治疗后1个月内出血侧鼻腔未再出血为治愈。
出血原因分析,局部因素引起者占58.93%,全身因素引起者占41.07%,说明顽固性鼻出血的原因中,全身因素占相当大一部分;出血部位分析,出血点位于嗅裂区27例,鼻中隔14例,中鼻道7例,下鼻道5例,出血部位不明3例;4种治疗方法治疗后1次治愈54例,2次治愈2例,治愈率为100%,1个月随访未复发。
鼻出血的常规治疗方法是经前鼻孔填塞或前、后鼻孔同时填塞治疗,大多数鼻出血经此法治疗能够成功止血,而顽固性鼻出血给予鼻腔填塞术大多无效,或鼻出血反复发生,因此其诊断和治疗是临床上的难题,如果给予反复鼻腔填塞治疗,不但鼻出血不能治愈,反而会加重鼻黏膜的损伤,加剧鼻出血。目前认为,顽固性鼻出血治疗的关键是明确出血部位及出血点,给予准确的止血治疗[4]。鼻腔的解剖较为复杂,任何部位均有出血可能,因此出血部位查找较为困难。鼻内镜的广泛应用为鼻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鼻内镜的亮度强,视野清晰,并且可以将图像放大,可以较为直观的观察鼻腔的解剖结构,并且术中配合使用丁卡因肾上腺素小棉片和吸引器,可以更为方便的寻找出血点。
顽固性鼻出血的原因比普通鼻出血更为复杂,并且每一位患者的情况不尽相同,所以顽固性鼻出血无统一的治疗方法,应根据鼻内镜下检查的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对于鼻内镜下出血点明确者,可给予微波或双极电凝止血治疗,此方法通过高温破坏出血部位的局部组织,利用形成的焦痂及黏膜组织的修复进行止血,此种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价格低廉的优点,因此患者易于接受;鼻中隔偏曲造成的顽固性鼻出血,单纯的止血治疗难以达到根治的目的,需在鼻出血暂时控制后,给予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对于鼻内镜检查出血部位不明确、出血迅猛者,应给予颌内动脉及面动脉栓塞治疗,防止大出血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
1 余宏,徐青,高雪.60例顽固性鼻出血的治疗[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5(1):62-64.
2 李良波.顽固性鼻出血的临床治疗[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23(14):660 -662.
3 袁勇,邓明朝.76例顽固性鼻出血各种治疗方法的临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4):724 -725.
4 黄强,蔡菊丽.顽固性鼻出血50例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10(2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