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遥
云南省昆明市精神卫生防治医院 6500224
中药注射剂的问世为西医师使用中药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增加了治疗用药的选择性。但随着药物的广泛使用,不良事件频发,临床不合理或者使用不当,如不适宜的配伍、溶媒、滴速等是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1]。但由于西医师对中药药性认识不足,不能合理辩证,造成该类药物的误用、错用,而导致的不良反应增多或是效果不佳,更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首先,西医师必须明白中医辨证的意义,证,既不是疾病的全过程,也不是疾病的某一项临床表现,所谓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病的部位(如表、里),病的性质(如寒、热)和正邪关系[2]。故不能将辩证等同于西医的症状或者疾病,而将中药注射剂西化使用。据此,笔者分析常用的几种中药注射剂成分,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的理念,探讨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
复方丹参注射液:①主要成分:丹参、降香。②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以及外伤淤血等症候。③药理作用: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慢心率,改善心肌缺氧,抑制血小板凝集、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降低血黏度、降低血脂,镇静安眠和短暂降压作用。④药性及辨证: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活血通脉,用于胸痹、淤血。降香,辛、温、归肝、脾经,行气,止痛,止血。二药配伍相须为用。而此方有血瘀证方可以用,其证主要表为局部青紫肿胀成块,疼痛拒按,或心、肝等主要脏器淤血阻络,功能障碍,或出血紫暗,舌质紫暗,脉弦涩。但因把握“中病即止,过犹不及”原则,避免过用造成出血。此外,“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临床中气虚可导致血瘀,阳虚寒凝也可导致血瘀,此药行气活血使用时,于气血阴阳亏虚者应慎用,或依辩证加用黄芪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以补其不足。否则,行气太过,而耗伤元气,病人轻则乏力,重则出血不止。
清开灵注射液:⑴主要成分:胆酸、珍珠母、熊去氧胆酸、栀子、水牛角、板蓝黄芩苷、金银花。⑵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用于热病神昏,中风偏瘫、急性肝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症候。⑶药理作用:镇静、抗惊厥;解热和消炎作用。⑷药性及辩证:该药是在“安宫牛黄丸”的原方上加减而成。原方为开窍药中的凉开剂,为温热之邪内陷心包,痰热蒙蔽清窍之证而设[3]。故该药属阴寒药性药品,依“热者寒之”的治则,所治之证应具热性特征,证见:面目红赤,唇红而干,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质红或绛,脉数。应用时注意以下几点:①风寒表证发热者慎用,证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痛、舌淡苔薄白,脉浮者。《内经》“其在表着,因而发之”。风寒表证初期,应辛温解表为主,误用可使表寒不解,反致正气亏虚。②病情发展,病的性质由热转寒或恢复期,邪去正虚,即不可再用,以免妄攻致病而出现“胃本无病,误用寒凉,妄损生气”之类的情况。③阳虚体质者,病易直中“三阴”,用次阴寒药品,易使病邪从药物之性而变,误治伤阳,则从寒化[4]。其人素体气虚,易反复感冒,治宜益气解表。误用使寒者愈寒,病难痊愈。④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此药易损稚阳,伤及胃气,慎用。
黄芪注射液:⑴主要成分:黄芪。⑵功能主治:益气固表,扶正祛邪,养心通脉,健脾利湿。用于病毒性心肌炎、心功能不全、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慢性活动性肝炎等症候。⑶药理作用: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冠状动脉及外周血管,降低血压;性激素样作用;抗肝损伤;抗急性肾衰,利尿;提高免疫,促进造血功能;调节血糖;抗病毒,抗炎等作用[5]。⑷药性及辩证:黄芪味甘,性温,归肝、脾肾经。为补药之长,重在补气,尤善补肺气、脾气,用于气不摄血,气血两虚、气津两亏。证见:气短乏力、面色恍白,多汗、自汗,脉沉细无力。应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阴虚阳亢者慎用,证见:五心烦热、颧红、盗汗、消瘦或失眠,舌红而干。误用助火而心肝之阴,出现神昏、抽蓄等证。误助有火伤津之弊。②脾胃湿热、气滞者禁用,证见:脘腹胀满,食少纳呆,便溏不爽,渴不多饮,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误用助生湿热,而致百病丛生,湿热蕴痰,蒙闷清窍,神昏谵语。此外,痰湿体质和湿热体质人群,易生内湿,湿邪最易阻滞气机,误用反使病情加重,而出现上证。③表证者,宜先解表,或扶正解表,在应用时加解表散邪之品,引邪外出,避免闭门留寇,病邪难除之害。
在临床中,辩证的理念如《医门棒喝·叶氏温热论》“六气之邪,有阴阳不同,其伤人也,又随人身之阴阳强弱变化而为病”之意,是十分灵活的,与现代医学提倡的个体化治疗理念不谋而合。笔者介绍几种常用中药注射剂的辩证应用,抛砖引玉,希望西医师能够更多的吸收中医辩证的思维方式,熟悉一些常用中药的药性,不生搬硬套的将中药注射剂格式化的应用于西医诊断的某种疾病或某类症状上,力求标本兼治,让患者获得更多的治疗效益。同时,增加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协同性和一致性。
1 刘硕,纪立伟.23中常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简介(一)[J].中国临床医师,2009,37(8):69.
2 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6-7.
3 张文康.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168.
4 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6-176.
5 郑虎占.中药临床应用备要之二十五[J].中国临床医师,2013,4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