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纯阳”和“稚阴稚阳”及其对儿科临床的指导作用

2013-08-15 00:54:01覃玉芳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3年15期
关键词:纯阳生理特点学说

覃玉芳

珙县中医院 四川珙县 644501

1 “纯阳"学说

《颅囱经》首次提出“纯阳”理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这里,“纯”指小儿先天所禀之元阴元阳未曾耗散,“阳”指小儿的生命活力,如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生理现象。“纯阳”学说概括了小儿在生长发育、阳充阴长过程中,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小儿初生,禀受母体胎元之气,尚未耗伤,在纯阳之气作用下,后天饮食之精尽化为先天之精气,充养机体,不断向成熟完善的方向发展,且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恰似一年岁首春季,如旭日东升,生机盎然。例如小儿形体发育,从初生至周岁,体重增长3 倍,身高增长1.5倍,头围增长1/2 倍。元代朱丹溪《格致余论·慈幼论》云:“小儿16 岁以前,血气俱盛,如日方升,如月将圆,惟阴长不足”。这是指出小儿在阳气作用下,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精微的需求格外迫切,相对显得阴液不足,小儿生长发育是一个阴充阳长的过程,阳常为主,阳占优势。现代黄岩杰等人引用数学模型对人体整个生命过程中不同时期阴阳水平进行量化计算得出结论[1],小儿时期阳的水平最高,并且年龄越小,阳气相对越盛,故古人以“纯阳之体”描述小儿生理特点十分准确。“纯阳”是阴平阳秘前提下,阳气相对偏旺的生理状态,正是这种纯阳之气,作为生命的动力,促进小儿生长发育,并促进其脏腑形体及功能不断发展完善。

在病理方面,小儿体禀纯阳,阴对阳的制约功能相对差,发病容易出现阳、热、实证。阳气在生理状态下是全身动力,在病理状态下又是抗病的能力。小儿肌肤薄弱,易感外邪,而当外邪入侵,阳气奋起抗争,则表现出阳热之象,故小儿六淫患病在早期易出现发热症状。如叶天士在《幼科要略》中说:“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小儿热病最多者,以其体质属阳,六气着人,气血皆化为热。”日本摄扬下津《幼科证治大全》云:“小儿属少阳,故病则肝火症多”。明·虞抟《医学正传·小儿科》提出:“夫小儿八岁以前曰纯阳,盖其真水未旺,心火已炎正。故肺金受制而无以平木,故肝木常有余,而脾土常不足也”。可见小儿肝常有余,在病理上则表现为肝火上炎,肝阳上亢,易出现抽搐动风惊厥的证候;心常有余,在病理上易表现为心火旺盛,出现烦躁惊乱,甚至昏迷,啼哭无常。

2 “稚阴稚阳”学说

清·吴鞠通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稚阴稚阳”学说,他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指出:“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曾破身耳,非盛阳之谓。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稚阴稚阳”学说中的“阴”是指体内脏腑、筋骨、脑髓、精血、津液、肌肤等物质;“阳”是指体内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与活动。“稚阴稚阳”意指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说小儿时期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发育不成熟,生理功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必须随着年龄的逐步增长,才能不断地趋向于健全和成熟。“稚阴稚阳”学说在理论上是“纯阳”学说的发展,说明小儿体质除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之外,还存在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一面,也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小儿生理特点。从脏腑娇嫩的具体内容看,五脏六腑的形和气皆属不足,但其中又以肺、脾、肾三脏不足表现尤为突出。肺主一身之气,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三者为人体正气的主要方面,而正气为抗御邪气免于疾病的主要因素,临床中所见反复呼吸道感染以及反复腹泻存在肺脾肾之不足,这与小儿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有着密切关系。刘含以现代免疫学为基础[2],从主动免疫及被动免疫方面阐述了“稚阴稚阳”与现代免疫学有着密切关系,即是小儿免疫功能较成人不成熟和完善的体现。

小儿“稚阴稚阳”,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这一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体质嫩弱,御邪能力不强,故在病理上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的特点,且年龄越小,越是明显。从新生儿、婴幼儿,到学龄儿童,发病率及死亡率都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小儿肺脾肾常不足,加上冷暖不能自知,寒温不能自调,腠理不密,皮毛疏松,养护失宜,故易患肺、脾、肾三系疾病及时行疾病。小儿由于“稚阴未长”,故易呈现阴伤阳亢,表现为热证;又由于“稚阳未充”,故易见阳气虚衰,表现为寒证。寒热和虚实之间也易于兼夹与转化。例如,风寒外束之寒实证,可迅速转化成风热伤卫,甚至邪热人里之实热证。若是正气素虚,又易于转成阳气虚衰的虚寒证或者阴伤内热之虚热证。湿热泻暴泻不止易于产生热盛阴伤之变证,迁延不愈又易于转为脾肾阳虚之阴寒证等。

3 “纯阳”与“稚阴稚阳”的关系

“纯阳”与“稚阴稚阳”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两方面,二者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相互为用,是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运用,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及辩证法思想[3]。纯阳指出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特点,但同时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故“纯阳”理论是有缺陷的,是不完善的,而“稚阴稚阳”学说则是前者的补充与完善,是后人对“纯阳”理论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是小儿生理特点在不同方面的体现。小儿体禀纯阳,阳气相对偏盛,在阳气的推动下,物质形体与功能活动不断完善和发展,从而推动“稚阴稚阳”不断成熟完善。在“稚阴稚阳”逐渐完善的过程中,“纯阳”的地位日趋下降,发展到成人的阴阳相时平均。

4 “纯阳”与“稚阴稚阳”学说在儿科治疗用药中的指导作用

小儿体禀纯阳,充满活力,脏气清灵,患病后易于康复。同时小儿体属“稚阴稚阳”,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因此争取时间,及时治疗非常重要。正如张介宾《景岳全书·小儿则》中曰:“其脏器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为愈”。又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患病易化热伤阴,故治疗疾病过程中既要注意顾护阳气,慎用大苦大寒之品,以伐脾伤胃,引起腹泻,又要时时顾护阴津,宜“存阴退热”。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对攻伐太过或温燥太甚均为不宜,选方力求轻巧灵通,不应企图以重量毒烈之药见奇功,因为金石虫类,无情草木,皆有寒热温凉之偏性,药不对症,则机体受害,造成不良后果,大毒走窜,极易伤津耗液。《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指出:“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用药稍有粗疏,往往有害无益,并可使病情剧变,而药物多为无情草木,其性味总有所偏。故我们对小儿遣方用药,须结合其体质的特点,用药必须味纯功专,气味相投,才易愈病。

1 黄岩杰,赵喜新.从量化阴阳的角度认识纯阳之体和稚阴稚阳[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10):721.

2 刘含.小儿体质理论与现代免疫学的关系[A]. 第23 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研讨会暨儿科名中医讲习班论文汇编[C],2006.

3 徐广德,李建明. 当代中医重大问题商榷-从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谈中医学辨证法[J].成都医药,1984(3):69-71.

猜你喜欢
纯阳生理特点学说
常全福 书画作品选登
科学之友(2023年3期)2023-03-14 09:06:10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科学(2022年4期)2022-10-25 02:43:14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肝博士(2022年3期)2022-06-30 02:49:04
仔猪的生理特点及饲养管理要点
保育仔猪的生理特点和饲养管理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基层中医药(2020年7期)2020-09-11 06:37:58
纯阳山的能人
党员生活(2017年2期)2017-02-20 15:07:10
纯阳山的能人
党员生活(2017年2期)2017-02-20 14:37:07
且听,这阵白墙黑瓦的清风
廉政瞭望(2016年8期)2016-09-12 12:35:10
POEMS综合症1例的神经电生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