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举
河南省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外二科 河南新乡 453000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较高[1]。本文对腹部手术后血栓形成的原因、诊断及预防予以总结分析。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1例,女10例;年龄23~78岁,45岁以上患者为16例。单纯下肢静脉血栓15例,下肢静脉栓塞并肺栓塞6例。手术至发病时间1~15天。其中胃癌术后12例,手术时间为平均3.0小时,卧床时间为平均5.6天;结肠癌、直肠癌术后6例,手术时间为4.0小时,卧床时间为7.4天;胰腺手术后1例,手术时间2.5小时,卧床时间为6.3天;胆囊切除术后2例;腹股沟斜疝1例;外伤后部分小肠切除1例。合并糖尿病2例,高血压病5例。术前检查凝血功能均正常。
1.2 临床表现:本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均为单侧肢体患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肢水肿,术后1天即有发生。6例合并肺栓塞患者均有突发呼吸困难、气急(99%),紫绀4例(66%),伴胸、背痛3例(50%)、咯血3例(50%)、咳嗽6例(100%)、休克1例(16%),心率>100次/min者7例,6例D-二聚体呈现阳性。
1.3 检查及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患肢出现肿胀17例,疼痛15例,浅静脉曲张4例,皮温升高13例,凹陷性水肿3例,腓肠肌压痛13例,皮肤青紫5例,足背动脉博动减弱、消失1例,肢围测定:以膝上20cm及膝下15cm周径为标准测定双侧肢围差,平均肢围差均>4.0cm。21例下肢血栓患者均经超声检查证实。
全部6例肺栓塞病人均接受抗凝治疗,同时溶栓治疗3例。症状缓解时间3h~9d,病死1例,病死率16%。发生栓塞后住院时间4~14d。下肢血栓患者抗凝熔栓治疗后好转出院,均无栓子脱落而发生肺栓塞者。
血管壁损伤、高凝状态和静脉血流缓慢是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2];而外科手术本身就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最危险因素[3];腹部恶性肿瘤手术范围大,肿瘤本身出血坏死后产生大量的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凝血活酶,使机体产生高凝状态,促使血栓形成。另外,年龄增加导致肌张力降低和血管的退行性改变,且高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偏长,都增加了发生DVT的风险。
高凝状态:腹部外科重症常见于恶性肿瘤、严重损伤或感染等患者,其中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长期处于高凝状态,同时这类患者存在抗凝和纤溶系统异常[4]。手术打击诱发机体产生一系列的过度应激反应,应激反应再释放一些介质,这些介质激活凝血系统,损伤内皮细胞,加重高凝状态。手术前禁食,肠道准备导致的腹泻,引起脱水,血液浓缩形成血栓;或术中失血,导致血液浓缩黏稠引起血栓。其综合作用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静脉损伤:腹部大手术操作,尤其是接近盆腔的操作,术中的分离与结扎,暴力牵拉或手术误伤髂股部血管,造成血管内皮脱落及内膜下层胶原裸露,或者静脉内皮功能损害,导致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物质释放,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静脉壁内的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黏附、聚集,形成血栓。
腹部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的预防:①告知患者术后早期肢体的主动与被动活动的重要性,尤其是DVT高危者,要让其熟知DVT的危害,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配合。告知患者术后14天内要绝对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术后14~21天鼓励其下床活动,并穿着弹力袜,以促进血液回流。在卧床期间要定时更换体位,教会患者咳嗽、翻身、深呼吸、肢体运动等方法。DVT早期症状较轻,一旦出现临床症状,病情往往已较严重,因此要加强宣教,使患者及家属充分认识到DVT的危害。②用药预防:为了有效预防腹部手术后DVT的发生,一般给予术后7~10天低分子肝素钠(或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9~10天加用华法林口服,并监测凝血酶原时间。避免患肢受压及注射,因为下肢有静脉瓣,易形成血栓[5]。③饮食预防:因术前禁食、水,术后应多饮水,及时补充电解质,利于血容量增加,减少血液浓缩,同时给予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纤维素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增加腹压,从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1 曾仲衍,陈素生.腹部大手术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医学综述,2009,15(17):2633-2635.
2 时代,张明建,荆鑫,等.低分子肝素与机械疗法对下肢髋,膝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时代[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08,12(3):98-99.
3 肖元廷,刘胜利,李媛.低分子肝素预防腹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天津医药,2012,40(8):839-840.
4 谢海啸,王明山,林静,等.胃癌患者围手术期抗凝血酶和纤溶功能的动态变化及意义[J].实用癌症杂志,2005,20(5):537-539.
5 赵勇,吴非,万葆冬,等.低分子肝素预防直肠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J].肿瘤防治研究,2004,31(4):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