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朵
(河南省南阳市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 473013)
后牙纵折是指从牙冠到牙根纵形完全裂开,累及牙根或根分叉及牙槽骨,临床上很常见,在治疗上有一定困难,影响保存治疗的成功率,往往被拔除后义齿修复。随着医疗材料和口腔技术的发展,后牙纵裂的治疗方法有了很大的突破,使许多患者保存了患牙,并且恢复了良好的咀嚼功能,在临床上得到了患者的欢迎和接受。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本文收集近年来口腔门诊38例纵折后牙病例,男28例,女10例,年龄25~60岁,下颌磨牙20例,上颌磨牙18例。活髓牙12例,死髓牙或已行牙髓治疗的后牙26例。
2.X线片显示:早期仅见根管影像局部或全部变宽,晚期沿根管中轴由根尖向牙颈部方向折断,断根移位。X线片显示根尖1/3、2/3或全长的根管增宽,通常在根尖方向呈裂隙状,在与冠方向呈折裂线。38例患者中有34例折裂的牙槽突都有程度不同的牙槽骨吸收现象。
3.治疗方法:按牙折程度给予不同处理。牙冠折裂伤及牙髓,行牙髓摘除术,随后做桩冠修复或罩冠修复;纵折到根中1/3的长度尚可,用不锈钢结扎丝结扎固定折裂处,其恢复原有形态,调颌使患牙脱离咬颌接触,然后完成根管治疗。观察1周,查无压痛、明显咀嚼不适,即可行基牙预备及冠修复。
4.疗效评定:保存治疗1年后,牙齿松动在1度以内,无明显咀嚼不适,X线片未见明显骨质破坏,视为成功病例,否则为失败。
本组38例患者除其中3个牙齿因为牙龈牙周红肿,反复发作,考虑发生牙周炎,因而终止牙纵裂治疗。其余患者3~12个月进行随访,修复体固定良好,无明显不适。
1.牙根纵折是指未经牙髓治疗的牙齿硬组织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发生与牙长轴方向一致的、沟通牙髓腔和牙周膜间隙的纵向裂缝。本组38例患者的牙纵折的牙遇冷热痛和自发痛,其中16例患牙咬合痛、松动和叩痛。32例患者有牙周炎症状。4例患者牙无龋坏,牙冠无折裂,但牙合面常有明显磨耗。本组38例患者17例根折。牙根纵裂多发生在磨牙近中根及治疗后病理性折裂。根折后是否发生牙髓坏死,主要取决于所受创伤的严重程度、断端的错位情况和冠侧段的动度因素。
2.本组病例慢性持续性的创伤牙合力,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在全口牙中,以承受牙合力最大的第一磨牙发生率最高。其中下颌第一磨牙又高于上颌第一磨牙。侧方牙合创伤,牙尖高耸、磨耗不均,根分叉暴露皆与患牙承受牙合力过大有关。
3.X线检查对诊断牙根纵裂有重要意义。牙根折裂影像学表现为纵形、横形和斜形。早期仅见根管影像局部或全部变宽。晚期沿牙根中轴从牙颈部折断并常发生移位,牙根折裂面不光滑,根尖可有吸收。
牙根折裂常伴有弧形、楔形的牙槽骨吸收。本组13例患者X线片显示官腔的下段、中下段甚至全长增宽,边缘整齐。这种根管腔影像的变化,不论其长如何,均通过根尖孔,且在根尖处变宽。4例牙周病患者根裂方向与根管长轴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