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瑞芬 王剑薇 吴兴柳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中医院急诊科 528000
由于儿童特殊的生理和解剖特点,外感发热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部分发热缠绵难愈,有医家称发热为"儿科第一证"。小儿外感发热是相对于内伤发热而言,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于"外感发热"、"感冒"范畴,是因为小儿肌肤脆薄,形气未充,卫外不固,抗病能力差,再加上气候变化,寒暖不调,外邪乘虚而人,客于肺卫,因而出现发热、咳嗽、鼻塞流涕等外感症状[1]。小儿具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生理病理特点,小儿又为"稚阴稚阳"之体,全身器官成而未壮,易被邪侵,若救治不及时,易伤脑络及厥阴心肝等脏器,高热惊厥是6个月-6岁患儿常见的典型并发症[2],因此对小儿外感发热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是防止疾病传变的关键。对小儿外感发热配合正确的辩证护理,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我们通过几年来的临床观察和护理,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一般护理
注意休息:护理外感发热患儿,要解决的首要护理问题就是增进患儿的舒适,最直接措施就是要保证患儿休息,提供安静整洁、空气流通的病房,室温保持在20℃-22℃,湿度50%-60%,保证高热患儿的散热,使邪有出路。
病情观察:病情观察对发热患儿也极其重要,病情观察是对患儿病情整体的观察,尤其是服药后体温、汗出情况,还要注意患儿口腔黏膜斑和皮肤皮疹,咳嗽的性质、神志状态和神经系统症状[3]。
饮食方面:发热期间鼓励患儿多饮水,防止高热致患儿脱水,不愿饮水患儿可予鲜果汁代替;高热时宜给予易消化、高营养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辛辣、油腻、烧烤之品。
对症处理
鼻塞的护理:严重鼻塞时,应予清除鼻部分泌物,用0.5%麻黄素滴鼻,使保持鼻腔通畅,每日2-3次,每次1-2滴,不可多滴。
咽部护理:咽部不适,可用淡盐水含漱;咽喉疼痛较重时,可予双黄连液雾化;婴幼儿可多喂水。
咳嗽有痰:鼓励患儿多饮水以稀释痰液,教会家长正确拍背排痰方法,必要时可予沐舒坦或糜蛋白酶雾化吸入。
口腔护理:由于发热易耗伤津液,致口舌干操,引起口臭、口腔黏膜溃疡及口腔炎,可用中药银荷漱口液清洗或含漱,每日3-4次。
心理护理:给予正确治疗与护理,及时解除患儿的痛苦,赢得患儿的初步信任。在护理操作过程中,衣帽整洁,态度和蔼,模仿小朋友的语言,增加亲和力。对家长耐心做好解释、指导工作。
辨证施护: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精髓,合理的中医辨证护理可以增强降温效果,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程序[4]。
表寒发热:⑴主证及治则:主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楚,鼻塞涕清,咽痒咳嗽,咳声重浊,咯痰清稀,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浅红。治以辛温解表为主。⑵施护特点:①服用辛温解表药要武火快煎并趁热服下,服下后避风休息,多喝热粥、温水或饮生姜红糖茶,以助发汗祛邪,但发汗不可太过,以遍身微有汗出为宜,汗出后及时更换衣物,防止再次受凉。另外,室内外空气要新鲜而温暖,衣被要适宜,若恶寒较重可加重保暖措施,而不宜用冰袋、冰帽冷敷降温。②热水浴与药浴:以50℃左右的热水或中药防风、紫苏、荆芥等煎汤给患儿洗浴,以辅助散寒退热。③针刺列缺、迎香、风门、风池等穴,以解表退邪。
风热发热:⑴主证及治则:主证:恶寒轻,发热重,口干咽痛,咳嗽、汗出不解,皮肤灼热潮红,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浅紫。治以辛凉解表为主。⑵施护特点:①注意患儿的衣被适当,不可过温、过寒,出汗时可用温水揩干,及时更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患儿可多食水果,给予温开水或清热果汁,或鲜芦根煎汤代茶饮。②物理降温与药浴:如热势过高,可给物理降温,如酒精擦浴、头部置冰帽等,以防热极生风;也可用中药银花、薄荷、板蓝根等煎汤温浴;③针刺大椎、曲池、尺泽、鱼际等穴以疏散风热,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④若有大便干结者,可加用大黄或用番泻叶泡水代茶饮。
暑湿发热:⑴主证及治则:主证:高热无汗,头痛,身重倦怠,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呕吐腹泻,口渴不欲饮,舌质红,苔薄白或腻,脉数。此证多见于夏季。治以清暑解表为主。⑵施护特点:①暑为阳邪,患儿易出现高热,应立即将患儿置阴凉通风处休息,忌给予突然降温,注意高热程度,观察惊厥先兆;②物理降温:用40℃左右的温水擦浴颈、腋下、肘窝、腹股沟等大血管走向处,避免擦前胸、后背,时间5-20min;高热时亦可酌情采用冷敷或冰枕降温,可以保护脑组织。③针刺孔最、合谷、中脘、支沟等穴位以清暑解表。④刮痧疗法:可在肘窝、腘窝等部位循经自上而下采用泻法行刮痧疗法。⑤因病人呕恶,故服药宜频而量少;宜服绿豆汤、苡米粥,忌甜食油腻;因湿热内停,忌食冰棍、冰砖等,湿得冷则愈难化[5]。
1 俞倩生.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及护理[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9(3):39.
2 Nakayama J,Arinami T.Molecular genetics of febrile seizures[J].Epilepsy Research,2006(70):190-198.
3 汪受传.儿科护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90.
4 罗惠玲.辨证施护在外感发热物理降温中的实施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1):117-118.
5 平安居.感冒的中医证治[J].现代养生,2001(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