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铭 [武汉大学 武汉 430072]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在经济发展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也就是“发展异化”。“发展异化”就是将发展的主体和客体对立起来,把发展的目的与手段颠倒过来,割裂发展的本意,扭曲发展的本质,致使发展的重心错位,发展的价值失衡,最后将发展变成“无发展的增长”或“恶性发展”[1]。有学者将“发展异化”界定为异化劳动的延伸,是很正确的。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在不断深化改革、扩大改革开放、推进经济建设的进程中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迅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却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付出了一些原本可以避免的代价。另外由于一些技术瓶颈的限制,生产力仍欠发达,还由于一些制度的改革、一些体制上存在的漏洞、社会上方方面面的变动、再加上一些西方思潮的影响,出现了一系列有关发展的不和谐问题,我们将之称之为异化现象,比如我国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分配不公、腐败丛生和贫富悬殊、失业过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2]。比如人与人之间不平等,比如人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脑力,从而使得人不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另外还有劳动者主体地位的失落,劳动者不再觉得自己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等等,我们称之为经济发展中的异化现象。因此,虽然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高了,人们却没有感到幸福的相应增长,反而时常觉得焦虑紧张、空虚无聊。这就背离了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这些现象和问题给我们的认识带来了误区,扰乱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做到正本清源,否则,我国的经济发展终究会失去其最本质的意义。具体来说,发展的异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劳动沦为满足人们无限膨胀的物欲的工具,劳动产品可以成为统治人的力量,而劳动者自身却变得越来越工具化、片面化、奴役化,在劳动中主体地位越来越被淡化。劳动者一味地追求高工资待遇好报酬优的工作,把物质财富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准,把能力与金钱划等号,人已经成了地地道道的金钱的奴隶,人们在利益的角逐中将不再受到自制、理性、公正、博爱等精神的约束,只有毫不掩饰的对金钱的追逐。追求有形利益和物质报酬是他们唯一的目的,其结果是人性遭遗弃,灵与肉之间达到了严重割裂的程度,人生的全部意义淹没在对物质的极度追求中。他们在众人面前用消费来满足虚荣心,用金钱来撕毁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全部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他们由劳动的主人沦为物质、金钱的奴隶,心态失衡,使自己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遭受身心两方面的损伤。根据估算,我国每年过劳死的人数达到六十万,过劳死直接威胁到一直处于高压力状态下的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其次,为了满足自己永无止境的贪欲,劳动者创造了种种新的、更好的方法以便征服自然,但他却陷入自己所发明的这些方法的罗网中,并最终失去了赋予这些方法以意义的自己,失去了心灵的宁静,身心失调,精神、灵性缺失。因此,现代劳动者的心与身、灵与肉是处于异化的状态。
再次,人征服了自然,却成了自己所创造的机器的一个零件,成了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工具。随着专业的深进,人们不再是机器的主人,而是处于从属的地位,成了机器的受害者,受到它的排挤和统治。工作变得越来越单调,也更进一步地剥夺了工人其作为人的种种能力的发展,其他能力也日益萎缩。但是,机器从未使人快乐,它也永远不会使人快乐。人们在认为追求最佳利益时失去了自己,失去了自己的灵性和灵魂。人们不再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切都是流水线上的作业,劳动者不再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从而忽视了人的价值,人的发展,丧失了生命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的主体和客体颠倒了,从而造成人自身及人与人之间的异化[3]。
第四,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失落和异化。解放后,人民翻身当了国家的主人,享受着不再被剥削和压迫的欢愉。但是,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国内贫困人数大大增加,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权都无法保障:比如被迫下岗、看不起病、住不上房、无钱对孩子的教育进行投资等等,更有甚者,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基本食品的价格也大幅增加,国内贫困家庭连糊口都难,这都使得人民群众生活的满意度直线下降。由于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局面,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非常突出,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同工不同酬的现象非常普遍,人与人之间的争夺愈演愈烈,致使有些人即使被侵犯了合法权益也不敢声张。还有些人为了维持起码的生活,就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去从事一些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工作,比如年年层出不穷的煤矿塌陷事件,不知道让多少挖煤工人成为冤魂,使多少家庭失去家中的栋梁。贫困人数的日趋增加,必将引起社会上的安全隐患,从而使我们的经济发展步履沉重。
第五,贫富悬殊进一步扩大。由于经济的发展只是讲求速度而不仅仅是兼顾公平,商品经济的交换原则覆盖人的所有活动领域,使得经济发展中潜藏的不公正的因素诱发了一部分的私欲急速膨胀,对物欲的追求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化、功利化;一部分人获得较全面的发展的同时,另一部分人仍然长期处于片面的发展之中;从而使一部分人被另一部分人剥夺了本该属于他们的经济利益,失去了挖掘自己潜能、发挥自己才干、参与经济建设的机会,这部分人在广泛的社会活动参与中个人能力和潜力的增长和释放极为有限。再者,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向工业倾斜,重城市,轻农村,以前是有“剪刀差”,现在是为了城市的扩展而让很多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中国的农民为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很大的牺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中国农民的年收入低于联合国国际贫困测算标准的人数大大增加,农民陷入贫困的漩涡,城乡差距有所扩大,以上种种原因造成的贫富差距的拉大,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必将激起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
第六,由于经济发展本身的功利性原则,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只看重一些物的增长价值,如看得见的商品、货币,却忽视了对人的内心的价值的构建,使得某些人利欲熏心,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玩弄权术,牟取暴利,失去了最起码的做人的道德准则,迷失了本性。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出发点是人,落脚点也是人,都以人道主义为理论鹄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立论依据和研究目的,蕴涵了丰富的人本主义思想[4]。他提出的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不仅是消除资本主义制度及在这一制度下存在的大量异化现象的根本途径,对于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我国、对于在经济建设中树立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具有同样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作用。那就是在我国高速发展经济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如何关注人的发展,怎样才能使人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合理的一个标准,如果一个社会仅有着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却缺乏对人的自由、解放和本质的关怀,不重视人的价值,生存在这个社会中的人总是感到很压抑、受束缚、人与人之间没有起码的融洽和交流,那么这个社会就不是一个合理的社会[5]。从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学习中,我们分析出了人在什么样的社会条件下才能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找到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
理性分析的出发点是看得见的客观事实,我们应该秉持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把对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的最终落脚点放在对人的关怀、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上面,正确对待我国在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人的异化现象,正确理解异化的本质,找出其规律性,从指导思想上加以重视,并运用这些规律以更好地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更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真正落实着眼于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使经济发展的过程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重新树立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尊严。因为人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细胞,人的发展是我们所从事的事业的本质,同时人的发展也是评价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之一,是社会发展的中心和最终目的,符合人性的发展就是善,违反人性的发展就是恶,是不值得提倡的[6]。现代意义上的贫穷落后不仅在于财富不足与技术设备不先进,经济建设也不是只要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与先进技术就能快速发展起来。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真正的贫困在于人的素质的贫困,真正的落后在于人的观念的落后,所以发展问题的核心应当是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是有利于社会各成员的发展。只有促进社会各成员的全面发展,才能在经济建设中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它代表着人类新文明的最高价值。以人为本中的本是指人是经济建设的主体,这个主体既包括社会关系中的人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自身关系中的人,是指人居于本位的地位,以人为本是新科学发展观的灵魂和核心。
以人为本标志着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不是以物为本、以金钱为本的缺乏人文关怀的经济发展,而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在这里的“物”是指由经济增长而带来的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积累。事实证明,以物为本,缺乏人文精神,不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的经济发展是虚假的发展,其所带来的后果是人们主体地位的失落,只把经济增长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唯一目的,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社会进步,未能凸现人在发展中的主体价值尺度。只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人本身的问题,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的片面性和严重的社会问题,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与社会的关系必然被异化[7]。这样的经济发展就算是暂时获得了效益,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充其量只是一种残缺的发展,没能摆脱发展异化的含义,无法实现社会的真正和谐。因此,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我们应该以人的生存、人的价值为本,使人摆脱物的控制,人的生存与发展应当是我国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我国经济建设应为人们生活的真切需要而服务,经济的力量不仅在于它的科学演算模式、它所揭示出来的发展逻辑、它所具有的分析方法,而更在于它对人们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生活方式的影响,这是经济思想的精髓之所在。如果人们仅仅只是看到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经济发展的数字,却没有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没有体会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这样的发展就是抽象的和空洞的,就是不人性化的。
“人的幸福和快乐”应该是社会进步的真正标准和最终目的。经济建设需要向“以人为本” 的方向回归,经济发展的成果应该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动力。不能本末倒置,以牺牲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们应该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建设,财富的增长应该同大多数人和人类的发展相协调,人将成为经济的主导,经济的一切出发点都以人为核心。一个符合人性的美好社会是我们有可能达到的,我们的社会将变成真正的人的社会,亦既使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人的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凸现出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没有任何事物比人的存在更高,没有任何事物比人的存在更有尊严。人是社会发展中的能动的决定性力量,没有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也不能健康长久地发展。对人有好处的谓之善,对人有害处的谓之恶。经济建设成就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人的幸福指数的大大增加,幸福感的增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指数、幸福指数应该代替人均GDP增长指数作为衡量我国经济建设成果的新的标准,我们要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多地把经济发展与价值观念融合起来,更加注重在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一种平衡与协调的机制,为我国人民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因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我们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真正做到在“以人为本”的和谐的前提下谋求发展。如果说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同时又是人的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那么人的发展则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尺度。二者应该是相统一的,缺少哪一方面,整个社会发展都是不完整的,都不是真正的发展。我们要以经济发展促进人的发展,要确立人的本质、地位和价值,确立人的主体意识和作用,充分肯定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异化理论中关于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把人自身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社会主义最高的价值追求。
所谓和谐社会,就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和谐社会的内涵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协调和谐三个方面,并把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自然代价和社会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其实质就在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首先,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人民的劳动应该不再仅仅是维持生存的手段,而应该是真正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它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基础原则的社会形式,这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是人自身和谐的体现,是个人之间连接的纽带。我们应该冲破人的发展的社会狭隘性,在经济建设中,充分肯定和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社会和个体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和不同需求,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空间,使社会所有成员在人的发展问题上应该具有同样的可能性。要使劳动成为人类确证自己本质力量和发展自己的手段,成就人的生命本质,要公正、公平、公开地不拘一格地启用人才,解放一切束缚人发展的机制和观念,把品德、知识和能力作为衡量人才、引进人才的标准,想方设法地为人创造更大的价值提供条件,使每个人都应同样有实现其自身发展的机会,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潜能。使全体人民得到平等发展、充分发展、自由发展、和谐发展。这里的和谐发展应当包括个人自身各个方面的和谐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因此,个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生活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格、智力、能力、体力、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等,从而使人具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思想观念,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协调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协调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集中表现[8]。我们还应该将民族总体发展(类的发展)和个人普遍发展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这样的人具有无止境的创造力,这样的人的自由、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必将产生无比巨大的社会推动力,人民群众的这样的推动力是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的。人的最高境界不是“人乐”,而是“天乐”,即人的物质、精神、生态需要的满足;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人的个性得到发展;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真正的与自然、社会融为一体,亦即与天地万物、人文环境的圆融相恰,逍遥和乐。
其次,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型社会关系时,要善于调节和理智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利之所在,天下趋之”,利益多元化和思想观念多样化是每一个人类社会发展中都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是我们要以法律来约束贪欲。因此,我们要通过完善立法,健全法制,通过坚持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来加强外部约束力,严格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毫不手软地打击一切违法行为,防止和化解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失衡和矛盾;我们还要建立良好的协调机制,通过充分沟通妥善解决在新形势、新条件下的群众内部利益矛盾;此外,还要提升全民的道德素质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杜绝投机取巧,不诚信的交易等等无序现象,尽最大的可能保证社会平稳、有序地运行,使得社会秩序对于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都有保障,从而营造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氛围,引导各个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他们对群体利益的要求。这样才能使每个人在自身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同时,又能与人为善,帮助别人发展,从而减少收入上的差距。只有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一致的关系,整个社会才能和谐发展。要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不要为了各种利益的诱惑而铤而走险,招致牢狱之灾。人与人更应以平等、诚信、互惠互利为基础,而不是以物质利益为基础。
再次,关注社会公平,消除不公平竞争,寻求效率与公平的合理结合点,对主体价值取向进行修整,尽量减少社会的不公正给人性的健康发展制造羁绊。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处理社会上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与协调,不断完善我国的利益协调机制。严禁权钱交易,关注社会公平,在制度上保障劳动者的权力,把维护社会公平作为重要的政策导向,从而有效遏制一部分人的贪婪私欲的无限膨胀;有必要的话在政策上向弱势群体倾斜、合理分工,彻底消除由权力控制和配置社会资源、由资本控制和配置社会资源、由知识控制和配置社会资源的现象,以民主限制权力,理顺分配关系,以公平约束资本,建立公平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防止一部分人处于被剥夺的地位而心理失衡或者变形;保证低收入者能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任何经济发展措施都不应损害弱势群体的利益,而是应该尽量增强他们的利益。同时加强对强势群体的约束和限制,严禁为了GDP的扩张和领导的面子工程而大量消耗资源并且侵占普通百姓的利益,要尽可能地扩张和发展普通民众的权益,让我们的社会尽可能公平,使得人人都有着相同的机遇、公平的竞争机会,防止一部分人由于基本权利的被剥夺而丧失了发展自己潜能的机会,从而让广大人民都能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要缓和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让农民作出牺牲所引发的矛盾,给失去土地的农民以合理的补偿,为他们重新寻找谋生的手段;逐渐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为此应该加强和完善农村的基础教育的软硬件环境、公共卫生服务的系统管理、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动农民走向富裕,使城乡协调共同发展。要逐步缩短贫富之间的差距,杜绝经济发展中的暗箱操作,消除社会中的不和谐现象,使得在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可以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而过上美好的生活,从而减少社会冲突;要加强人际协调与沟通,在公平和公正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彼此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平等互助的和谐人际关系,从而让每个人都有发挥能力的机会,使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文明和富裕。反之,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的话,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第四,建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和谐共赢的劳动关系。在当今的一些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和雇佣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现象,劳动者基本上处于完全从属的地位,他们之间的关系纯粹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企业主利用手中资本的力量获取高额利润,却让劳动者超载工作、工作压力极大,而提供给劳动者的却是恶劣的工作环境,支付给劳动者的是少的可怜的报酬,劳动者完全没有和雇佣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在许多的民营企业,工作环境的恶劣让人触目惊心,加班熬夜而又拿不到工资是常事,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护,人格尊严得不到维护,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因此,我们要从制度上规范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经济活动,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监管力度,切实保障劳动者应享有的最基本劳动报酬得到落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障劳动者的人身安全,保障劳动者的尊严,做到劳动者和单位之间的双赢。
第五,根除拜金主义,重塑人文精神。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由于受西方思潮的影响,拜金主义现象也极为严重。人们盲目地崇拜金钱,把金钱看的高于一切,所有的行动和思维方式都以金钱为导向[9]。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刺激了人们的物质欲望和意念,致使人们心灵荒芜、人文道德沦丧。我们必须认识到拜金主义的危害,大力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树立正确的财富观,重塑人文精神,使之与经济建设的目标相配,让人们以追求心灵的充盈与和谐 为荣。
由于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达程度有限,社会物质产品也不是非常丰富,大多数人的劳动还是为了谋生。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条件下,人被资本化,人与人的关系被金钱关系所笼罩,人处于物的支配和统治下就难以避免,异化现象也就应时而生。尽管异化现象在我国还不是普遍现象,但由于异化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长期存在并随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增快而日益暴露出来,所以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要尽量防止异化现象的扩散和蔓延,不能任由它恣意发展,超出我们的掌控范围。但我们也不要因为在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就缩手缩脚、顾虑重重。我们要在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寻求一个最佳平衡点,逐步扬弃各种异化现象,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既大力发展经济,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的和谐,建设美好的社会是我国执政党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解决改革和发展中的异化问题提供了路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实践和马克思理论相结合的最新成果,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原则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实现全社会的全面、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与生态环境。
我们应该把经济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以科学发展观引导政府行为。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再犯只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人本身的问题的错误,要以人文精神为导向,努力弘扬那些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积极因素,在经济发展中凸现人的地位和价值;我们不能再追求只顾短期效益,贪图一时繁荣的畸形发展。我们要进行可持续发展,既注重现在,又关心后代人的生存,以不损害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为限度;科学发展观还要求我们协调发展,要处理协调好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方面的矛盾,把人的发展与生态平衡、经济发展等结合起来,扬弃异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要因势利导,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避免重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重资本、轻工人和劳动者的权益的覆辙,使人不断脱离异化状态,这样才符合马克思异化理论中扬弃异化、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之精神本质。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过程其实是异化与异化的扬弃过程,人的发展目标是要达到“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5]
异化的扬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我们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任务,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扬弃异化。扬弃异化的最终目的在于对人的关怀,在于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来扬弃异化,从而实现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和谐发展。
[1]杨建华.发展的异化及异化的反思[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1):68-74.
[2]潘岳.谈谈绿色GDP[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3):50-53.
[3]郑爱文.异化现象与人的发展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 (1):27-2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赵宏,贺得亮.西方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论的当代思考[J].商业时代,2007(16):6-9.
[9]张焕明.需要与消费:异化后的扬弃[J].云南社会科学,2006(2):3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