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德育教育途径创新研究

2013-08-15 00:42李永亮
文教资料 2013年23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大学生

李永亮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团委,山东 青岛 266580)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互动,把一定社会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和心理需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1]

一、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1.经济社会的全球化。

对于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影响,从个体角度看,它深深地改变人们的心理结构,使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形成强烈碰撞;从社会层面看,传统的社会结构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人们的身份、角色、职业不断发生变化,社会结构日益走向多元化。

2.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到2002年,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160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2],按照马丁·特罗的理论,至此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群体的规模、素质、特点、结构及其社会地位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3.校园形态的网络化。

校园的网络化,真正突破了传统的教室和校园围墙的界限,使知识的创新、传播、转化和应用的空间变得空前快捷而广泛。网络化校园的建构对学校的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造成冲击,必然引起管理组织结构的重组及优化。

4.高校后勤的社会化。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指师生员工的教学生活保障体系,还原其从属社会的属性,交由社会承担。当前各个高校的后勤社会化程度正在不断加深,这将给学生学习、生活带来许多变化。这种变化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和方法提出了挑战。

5.教学和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化

高校将逐步实现真正的学分制,实行选课制、弹性学制,突出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个性化,实现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就业制度方面,毕业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并鼓励其自主创业。这些改革对学生管理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新形势下创新大学生德育途径的重要性

1.党和国家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大学生德育做出了战略性决策,对新时期大学生德育工作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我们要牢固树立“学校教育,以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遵循大学生德育的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围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工作模式,提高工作质量,使大学生德育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2.大学生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客观要求。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阶段,多元文化已经渗透到大学校园,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新一代大学生,普遍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都更强,更喜欢标新立异和张扬个性,同时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独立生活能力比较薄弱,原因是大学生德育很大程度上还在沿用传统模式,因此创新德育途径是大学生德育取得实效的客观要求。

3.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客观要求。

高等院校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人才。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目标,努力做好育人工作。大学生的教育,不仅是专业教育,促使他们掌握专业知识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更是教育其学会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促进他们身心、责任感、精神价值、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等全方位的发展。我们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整体规划德育体系,把德育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进一步促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促进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新形势下创新大学生德育途径的紧迫性

1.德育工作人员短缺,相对不稳定。

大学生德育工作人员相对短缺,导致工作力度不够,效果不佳。当前部分高校政治辅导员的师生比过低,再要求辅导员进行细致的德育工作,无论在时间上或精力上都有些勉强。同时多数学生选择留校后并没有把辅导员当做一个终身岗位,时刻在为考研或转行做准备,这也造成了大学生德育工作队伍人员流动变化大和相对不稳定。

2.德育方法滞后,对新现象缺少研究。

大学生德育工作方法和手段滞后,简单化和经验化的现象严重。日常的德育方式依旧是检查、评比、处分三部曲,而量化管理标准的不严谨又造成一些矛盾产生。由于过分强调用校规校纪管制学生,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很难使学生理解、接受,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同时对社会发展给学校带来的“新现象”缺少研究,诸如“经商热”、“校外租房热”、“寝室电脑热”、“打工热”、“泡网吧”, 以及学习严重偏科等新问题。[3]

3.班级体制被打破,集体活动难以开展。

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同一班可以不同期选修同一门课,而同一时间段可能在不同的教室选修不同的课,班级就很难找到共同的时间段开展活动。另外,由于实行后勤社会化,学生住宿分散,同一专业的学生可能分在不同的地方居住,不方便辅导员、班主任开展工作,也不利于班级活动的开展,并直接导致学生集体观念和相容观念的弱化。

4.种种压力增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和思想发展变化时期,人生压力相对集中,很多学生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良反应。如独生子女普遍个人意识强、而相容观念较弱;部分家庭困难学生的生活压力较大;社会的发展变革,使学生的就业和学习压力明显加大;由网络引发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是当前高校工作中的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与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很不相适应。

5.学习生活方式改变,过于沉迷网络。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把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变得界限模糊,使实体的现实与创造的现实连接起来,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知方式。[4]当前越来越多的学生更乐意直接从网上获取更多的信息,而网络游戏、QQ聊天、网上交友、色情网站等正向大学生展示独特的诱惑,过度使用网络和不良的网络行为是大学生德育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学生与教师,以及他们所依赖的原有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目的已严重滞后于网络技术的发展。

四、新形势下大学生德育途径创新的实效性对策

1.坚持“以生为本”,增强德育服务意识。

学生德育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德育工作效能。大学生经济压力问题已成为学生德育过程中重点考虑的问题。同时,还存在一些因恋爱、学习、就业压力、人际关系不良等而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有的甚至因不能正确处理这些问题而走上自杀的不归路。改进和提高学生德育工作水平的关键就在于德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坚持“以生为本”,增强服务意识,切实做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2.坚持“依法治校”,德育工作要依法进行。

德育工作法治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需要。《高等教育法》、《普通高校学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发行,是大学生德育工作法治化的重要标志。学生德育工作法治化,一方面要求在德育工作过程中运用法律手段调节和规范主体之间的行为。另一方面要求德育工作者和大学生都树立法制观念,掌握相应的知识,自觉地学法、守法;学校制定的学籍管理制度、评奖制度和违纪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都要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在加强制度化建设的同时,避免出现制度违法的现象。

3.完善自律组织,倡导自我教育管理。

大学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化过程,除了德育工作者有计划有目的的外在教育以外,大学生的内在自我教育在德育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5]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管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自觉、自律、自强、自理。首先,要以基层学生党团组织为平台,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党团员在班级中的模范带头作用,真正使学生党支部成为班级团结进步的核心力量[6]。

4.丰富课外活动,创建优良校风环境。

学校要大力开展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图书、电视、广播、网络等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休闲、娱乐的内容,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促使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学会合作与竞争、尊重与理解,增强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成功感,[7]更有利于推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进一步认知社会角色。

5.提高德育工作者素质,稳定德育工作者队伍。

新的发展形势对大学生德育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工作难度不断加大。当前的学生德育工作干部通常只具有本专业的知识,而缺乏必要的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知识。对此,学校应一方面对学生德育干部队伍建设做出整体规划,使其在大学生德育工作岗位上有奋斗目标,有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德育干部从事大学生德育工作基本理论、应用理论的课题研究,将大学生德育干部培养成为具有综合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使其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形成一支稳定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学生德育干部队伍。

6.运用网络技术,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信息化水平。

要在学生德育工作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学生德育信息系统和学生工作的电子政务系统,学生工作流程由传统的纸质信息传输方式向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方式转变,实现无纸化办公。同时,把传统的教育手段和网络结合起来,开辟大学生德育工作网络阵地。开展网上心理咨询活动,将大学生德育工作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对他们进行正面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教育学[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9.

[2]评论员文章.将“质量工程”进行到底[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3/09.

[3]周国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探索[J].科技与管理,2004(2).

[4]刘代成.网络背景下大学德育途径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74-75.

[5]张立明.高校德育途径新探[J].教育探索,2013(3):110-111.

[6]周济.在教育部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R].2004/03/26.

[7]孙涛,陈晓妮.创新德育途径增强高职院校德育实效性[J].中国成人教育,2011(16):36-37.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德育大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