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悦
(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理念,最早是由柏拉图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是指事物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是与现实相符合的最真实的理想观念。研究理念最多的要数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他说:“理念是自在自为的真理。”所谓“自在”的,也就是说理念是客观存在的,所谓“自为”的,也就是说理念是自主存在的,是具有开端性意义的存在。总之,“自在自为的存在”,也就是最最真实的存在。
黑格尔认为理念必然实体化于自然界之中。并且这种外化是逐渐变化的。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又把理念划分为理论理念、实践理念和绝对理念三个层次。他认为,对于任何理念都有一个理念的理论设定、实践和检验的过程。至于绝对理念则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同时也是本原的。
分析黑格尔关于理念的认识,除去其中颠倒的表达方式之外,其内核基本上是合理的、正确的。理念,是属于形而上的东西,是理性的思维,是概念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是值得执著追求的有价值的观念。而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概括形象,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态。本质属性则指为某一类事物共有并使其区别他物的固有属性。因此,观念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本质把握,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发展而逐渐丰富和发展。
基于黑格尔的理论,笔者认为理念是真理的存在。但是由于人的认识是无限的,因此对于理念的认识、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这就使得对理念的认识有新、旧不同。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办学的总体指导思想。欧美和我国港澳地区学校则称之为“学校教育哲学”。一般来说,办学理念是全体学校成员对学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所持教育观念或哲学观念,它是建立在对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它包括“学校是什么”、“学校具有什么使命”、“发挥什么作用”等对这样一些学校基本问题的价值判断和识别。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办学理念不是对学校具体工作的论述,集中体现的是学校的办学理想和基本规律,它不仅反映一所学校的主体信仰、精神气质和文化特征,而且构成一所学校绵延流长、兴旺发展的理想支撑和精神动力。从这一点出发,可以把办学理念与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宗旨、办学原则、校训、校风等区分开来。
许多学者对教育理念进行了不同的解释,但是关于教育理念的界定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下面简单列举搜集到的一些观点。
第一种观点:王冀生教授在对教育思想的辨析中是这样阐释教育理念的: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文化活动。教育思想,就是人们对这个社会文化现象比较系统的、理性的认识。其核心是如何认识和处理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教育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基本关系,集中体现的是教育目标和价值观。而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教育规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育思想是教育这个社会文化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既受教育规律的制约,又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人们的个体条件有关。所以,教育思想可能是先进的,也可能是滞后的。教育理念则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特征,科学地指明教育前进的方向。[1]
第二种观点:还有的人从教育的本体论、认识论角度提出教育理念,即从教育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认识教育理念。他们认为:“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范型。教育理念反映教育的本质特点,从根本上回答为什么要办教育。显然,科学的教育理念必须对教育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反映,正确地引导教育的发展过程和目标。因此,没有理念的教育等于失去了灵魂,教育必然附属于某种现实的力量,成为政治或经济的工具。我国当代教育的发展反映出的矛盾深刻地证明了这一点。 ”[2]
第三种观点:陈桂生教授对教育理念提出了一个很有启发意义的观点。他在《“教育学视界”辨析》一书中指出,在教育学论述中出现了教育诸概念“泛化”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教育“理念”与教育“概念”,尤其以“教育理念”代替教育“概念”。教育“概念”是根据逻辑规则下的定义,是科学概念,作为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其内涵只能是根据它所指称的对象的“实然状态”的规定,即对既成事实的概括;而教育理念则是关于“教育的应然状态”的判断,是渗透了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取向或价值倾向的 “好教育”观念。[3]
第四种观点:韩延明教授在题为《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中提出的研究结论是:“教育理念是人们对于教育现象(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教育认识、理想的观念体系。”笔者认为,他对教育理念具有导向性、前瞻性和规范性的归纳是准确而有意义的,这种归纳能使人们更明晰教育理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4]
笔者认为:尽管人们对“教育理念”尚无明确的定义,但“教育理念”一词语却被频繁使用,由此说明“教育理念”已被大家广泛认同,深入人心。考察那些有关“教育理念”的讨论,我们发现多数学者回避对“教育理念”概念本身进行必要的解释和界定。我们猜测原因有二:其一,有相当多的作者视“教育理念”如同“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一样,将之当做成熟概念使用,自然不必解释;其二,“教育理念”确实是个与其他教育基本概念含义相近、性质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复杂概念,其内涵边界的不确定性,使之看起来似乎是个无所不包的概念。由此可见,对其内涵的界定还需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学校办学理念的形成对学校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促进学校的发展。我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阐述:
学校办学理念是学校共同体的教育理想和团体哲学信奉,它的主要内容是学校的使命、愿景和育人目标。任何一位校长都应当对这些问题有清晰的把握。因为它们是学校办学思想的核心,对学校所有工作有指导价值。校长应当把形成学校办学理念当成学校日常工作的中心要素,把它当做一项持续进行、动态发展和永无止境的工作,因为它关乎学校存在的价值、学校共同体成员共同前进的方向及学校所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合理的符合时代精神要求的学校办学理念一旦形成,就会对学校各项工作有渗透性指导价值。
很多学校都非常注重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注重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注重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概而言之,都非常在意学校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学校形象研究引起人们极大的重视。而学校形象的提升,与学校办学理念有很大关系,甚至可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就属于学校办学理念问题。
概括地说,学校形象指学校培养学生的客观态度在公众心目中产生的主观印象,它与学校文化有很大关系。社会公众对校园建筑环境、师生仪表、师生关系、教育和教学风格等总会在头脑中留下一定的印象,并对照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对获得的印象进行观察、分析、感受,形成较为稳定的总体印象,这就是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学校形象。
学校形象与其说源于公众对学校表现出来的文化的稳定可靠的总体印象,倒不如说源于学校的办学理念。从客观上看,学校形象是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的具体化;从主观上分析,学校形象是家长和社会人士对学校培养社会人才的总体看法和评价。不论从客观情况还是从主观情况来看,学校形象与学校的办学理念都有紧密的关系。如果一个学校缺乏自己的办学理念,它在内在文化和外在文化方面的表现,就非常有可能是零碎的、混乱的、不系统的。
按照著名教育学者孙孔懿的看法,学校特色就是“办学主体刻意追求逐步实现的学校工作某一方面特别优于其他方面,也特别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稳定的品质”。学校办学特色的追求,必须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学校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特色的灵魂。学校办学理念的形成,有助于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提高学校整体的教育质量。
合理的办学理念不是凭灵感爆发,甚至靠拍脑袋提出的。要构建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必须做好下列工作。
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精神所在,观念文化之根基。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在学校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应在总结学校发展历史、筛选学校发展经验、反思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客观分析学校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办学理念。只有对学校历史与现状做充分的分析,才能增强办学理念对学校自身的适应性。
即分析与其他学校相比较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办学理念不能脱离社会发展、学生发展对学校教育的时代要求,不能脱离学校所处的社会背景,不能与学校自身已有的观念基础、师资队伍、教育资源矛盾。尽管办学理念具有一定的理想性,但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办学理念所确立的发展思路、发展价值追求应是学校经过一定努力可实践和实现的。[6]
校长在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中往往起关键作用,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往往反映校长的教育理论水平、教育事业追求、办学思想、教育良知甚至教育信念。尽管许多学校的办学理念是由校长首先提出的,但校长个人的教育理解不应当直接被确定为学校办学理念。校长提出的办学理念必须在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下,广泛开展教育思想的讨论与争鸣,达成共识,并组织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专家、社区代表和学生家长等人员参与论证会。
[1]王冀生.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1).
[2]李萍,钟明华.教育的迷茫在哪里——教育理念的反省[J].上海高教研究,1998(5).
[3]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韩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1993(9).
[5]周德义.关于学校办学理念形成与实践的思考[J].教育评论,2006(7).
[6]郭元祥.论学校的办学理念[J].教育科学论坛,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