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恒梅
(广州大学 华软软件学院,广东 广州 510990)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特殊的办学模式与性质决定了其学生就业问题既有普通高校学生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社会工作者的基本理念是“助人自助”,即通过社会工作实务,不仅改变案主的生活状态,解决案主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发展案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自主处理同类或者更广泛的生活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促进案主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自己做决定,自己得到发展。
如果把学生看做案主,把就业指导工者看做社会工作者,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和工作性质是一样的,即是针对遇到问题的个人或团体,通过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最终帮助他们发挥社会功能。
就业指导工作的使命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主要内容包括:结合就业形势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进行求职技巧的培训;帮助学生筛选有效的就业信息,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1]还要在引导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思考能力,促进个性发展,最终成为能够进行自我调适、适应社会的独立个体。通过教育、管理和服务等各种手段“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社会工作的理念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使命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
首先,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社会工作者试图通过各种实务活动,增强案主的能力,改善案主的生活环境。大学生就业指导提倡“以生为本”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学生的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其次,强调工作岗位的职业化和工作人员的专业化,二者都需要通过相关的专业培训和实践,具有较强的思想素质和工作技巧要求,在实务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工作者的职业化和专业化。
再次,二者都强调工作的时间限制。社会工作通过约定等方式制订工作计划,通过一定的时间段与案主及其周围环境的共同努力,解决案主问题,发展案主能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三到四年的时间里通过入学教育到毕业指导一系列的服务活动,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从具体工作来看,学生在不同阶段遇到的问题也不同,这要求就业指导工作者在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部分学生存在毕业时心理意识未毕业,自我认知不够,社会环境、职业环境没有清醒的认识。独立学院的学生与一本和二本的学生相比,其心理特点上有以下表现:一是焦虑心理较重,其原因在于他们的教育成本意识较强,高额的学费形成了无形的压力,尤其是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学费的压力相当突出,在焦虑的心理下容易产生自卑。二是自信心普遍不足,高考之伤使得部分学生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同时存在自卑甚至是自卑与自信心不足矛盾的心理,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局面。
部分学生找工作就像是“天女散花”,见到招聘信息就投简历,到处撒网,不管职位是否真正适合自己,在投简历时没有任何技巧和方法可言,部分学生将工资高作为好工作的标准,只顾眼前利益,收入合理就签约,缺乏对将来个人发展空间的考虑。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学生对于自己的认知还很模糊,自己的兴趣、能力分析、特长,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很茫然,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二是独立学院学生录取分数较低,学生的基础差、底子薄,在校学习的专业成绩不理想,觉得自己学院的口碑影响力远不及重点大学,加上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难免对就业前景感到悲观,就业难消极心理暗示作用的影响。或者存在攀比心理,看到周边的同学找到工作后就焦虑,急于找到工作,此时更没有职业目标可言。
很多学生与工作擦肩而过,面对来之不易的面试机会,面试过于紧张,在面试中,对于面试官提出的问题答非所问或者缺乏逻辑性,语言表达欠佳,给面试官造成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欠佳的印象。主要原因首先在于毕业生没有做好面试前的充分准备工作,对自我和环境的认知不足。对自我优劣势的分析,自我简洁性评价等,缺乏应聘单位情况的了解等导致面试容易出现紧张状态,影响面试效果。其次是缺乏面试技巧的相关培训,对于招聘者提出问题存在误解,不清楚招聘者提出问题的意图所在,语言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回答问题的技巧、面试常见问题缺乏相应的训练。最后是受面试礼仪的影响。部分学生没有注重面试中必要的礼仪,行为举止暴露了个人的素质,给面试打了折扣。
独立学院教学内容、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热门专业一哄而上,造成最后的就业出口出现就业过剩,冷门专业减少生源,较容易出现人才供求不平衡的尴尬现象,也是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独立学院的招生模式是“宽进宽出”,独立学院在培养学生针对不同的专业侧重点不一样,有些专业的实践能力培养较少,很难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独立学院大部分就业指导工作大部分放在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本程序上,对于毕业前的就业指导较少,特别是新生入学教育没有指导学生从大一开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只是在毕业前做简浅的就业指导,导致学生难以在毕业前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意识,提高职业发展能力。
鉴于独立学院大部分学生家庭环境优越,部分学生存在混学分、等毕业的状态,学习态度不端正,专业知识掌握很差,毕业时只能够达到毕业的基本要求,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对人才的要求,或者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成绩理想,但缺乏实践能力。同时目前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职业道德、综合素质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独立学院学生大部分家庭经济环境较好,家长对于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较高,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取向,导致很多学生把就业定位为工作条件好的单位,如:国企、机关单位等,高薪、舒适心态普遍存在。
目前独立学院学生总体上存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规划存在理想化等问题。就业指导工作者要整合资源,引导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借助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助人自助”两个基本的特征:一是依靠案主(学生)力量解决问题,二是社会工作者(就业指导工作者)扮演好“催化剂”的角色,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自己的能力、环境、资源,在此基础上自己做出决定,运用现有的资源解决问题,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帮助学生从综合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开始,然后通过科学职业倾向测定,在分析二者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职业目标,在自我探索过程中获得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在过程中,就业指导工作者应做好职业测评的条件、职业咨询和教育,最终的职业生涯规划由学生在综合分析后做出。
通过人才培养定向方案贯穿课程教学,就业口相对应的企业签订实习实训基地,建立校企合作的平台,根据就业市场的需要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主要的培养模式是提高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同时为企业培养了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在实践课程中将用人单位注重的职业素质贯穿于课程,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通过课程设置等方式从大一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二通过专业比赛或者实践的平台巩固自身的专业知识,进一步使自己的职业目标明朗化,大三主动走进就业市场实习,提前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再回到课堂检验知识的实用性,查漏补缺,大四重点放在求职的基本技能、技巧的掌握。树立求职的自信心,就业指导工作者要引导学生在毕业前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有明确的认识,学会自我探索、自我认知、自我分析、自我调整,从就业的被动状态转为主动择业。
[1]杨秀楠.社会工作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初探[J].高教研究,2012.
[2]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张书明.社会工作视野下的大学生事务管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