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媒视野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刍议

2013-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3年12期
关键词:大学校园校园文化校园

顾 刚

(西南交通大学 峨眉校区,四川 峨眉山 614202)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活的一种存在方式,是在物质环境、精神风貌及活动方式上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大学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文化教育和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体现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生活、娱乐等各个环节。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优秀品质培养,优良精神风貌形成,以及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校园文化及其功能

关于大学校园文化,潘懋元先生认为,大学校园文化是在高等院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精神氛围。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即凝聚力和向心力。亦即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所创造和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仅为全校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而且是具有本校特色的理念和精神。它包括价值观念、校园精神、行为准则,以及蕴含在学校规章制度和学校环境之中的文化特色。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让学生有信仰,有理念,具备人文关怀精神,从而在有限的校园学习中获得受用一生的精神力量。

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多种功能,最主要的功能有五种,即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辐射功能。[1]大学校园文化是一个大学代代相传下来的独有的精神财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时刻都在大学中产生着影响,发挥着作用。

二、新传媒引发的校园文化变革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在文化宣传领域的作用日益突出。传统的校园媒体,即所谓“四大媒体”:校报、校园广播、校园新闻网和有线电视,在信息渠道多元化、网络终端产品普及化、即时通讯平民化的情况下,已经式微。调查显示,众多大学生不再喜欢阅读校报,不愿意听校园广播,甚至校园新闻网也只是看看热闹、瞟瞟通知,而校园有线电视则因受种种收视条件限制,很难全面进入学生寝室,只是偶尔在食堂、室外大屏幕电视旁逗留。

新传媒是指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一系列数字媒体的总称,包括了互联网、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等。主要表现为数字化、移动化、人性化和互动化。[2]与传统媒体相比,新传媒在传输形式、受众群体、节目内容等多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对于信息的采集与感知也越来越明确。短时间内,全面、准确、便捷地采集自己需要的信息,是现代人对于媒体的新要求。而新传媒的出现恰恰弥补了传统媒体在这一方面的相对不足。传统媒体中,无论是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为了力求信息的准确、全面,受制于播出(登载)平台的限制,往往只能在特定的时段或版面上进行信息传播,而新传媒通过对互联网的多点运用,对信息的传输更加及时、更加主动,便于受众更早地知晓相关讯息。此外,新传媒在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也使得原本相对简单、单一的点对点、点对面传播有了更加灵活的互动关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3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9.9%;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较2011年底增加了约3270万人,网民中用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2.2%。[3]手机作为上网终端首次超越了台式电脑的使用数量。手机和笔记本作为网民上网终端的使用率迅速攀升,显示出互联网随身化、便携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向来作为时尚引领的高校,无线互联网业已覆盖整个校园,其终端产品更是大显身手。博客、微博、贴吧、网络电视、QQ等即时通讯工具,论坛等新型传媒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无不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使媒体传播的可控性越来越低,即使在校园里内,任何人也都可成为媒体的发布者、传播者和接收者。然而,互联网作为影响学生最大的媒体,却往往得不到学校的重视。以往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受众位置,但现在情况已经大不相同。新媒体的发展引起了校园媒体传播中的角色转换,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登录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地录音录像并上传至网络,用者无数且难以监管的微博更使每个学生成为传播通道。互联网和手机已经彻底打破校园内外的界限,向学生进行信息强制传播已经成为过去。媒体传播中的角色转换引起了学生传播心理的转变,着重表现为学生推崇个性与原创、热爱传播与共享、对信息有大量好奇,但同时对刻意宣传保持怀疑。

三、基于新传媒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在互联网对大学生的行为和思维影响已远远超过传统媒体的情形下,高校应该高度重视互联网及其相关传媒。高校宣传工作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拓宽思路,不应依然将校园媒体局限于“由学校建设的媒体”,而应扩展为“在校园中出现的媒体”。校园媒体可以向媒体之间交叉传播信息,学生与媒体之间增强互动的形式发展。如校报、校广、有线电视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而互联网平台也应设置手机WAP网,确保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接入。具体而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应是校园媒体——互联网。网络化是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无论是校园文化建设者还是高校宣传工作者,无视网络只能让自己陷于被动。只有利用学生对网络社区的粘性,把学校网站建设成一个充满平等、自由氛围的网络社区,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言论平台,争取学生信赖,学校网站才有可能留住学生,在网上网下形成建设校园文化的合力。

2.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应从灌输和宣传转向引导和服务。毫无疑问,校园文化必须得到学生认同才能形成,如果一味地灌输和宣传则会引起学生反感,那只能是对校园文化的破坏。因此,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要实现从灌输到引导的转变,必须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利用各种媒体平台,让师生平等地交流、自由地讨论。如在校报等校园传统媒体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办报,以深度报道弥补时效性的不足,吸引学生看报。要实现从宣传到服务的转变,必须尽最大可能减少宣传的痕迹,通过媒体平台转化为信息服务,从形式到内容都应具备足够的吸引力,虚心向社会媒体学习,仔细研究怎样才能完美达到传播目的,而非简单粗暴且又无效的强制传播。

3.应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精心打造“人文校园”、“数字校园”、“绿色校园”,使校园的规划、景观、环境呈现一种和谐美。[4]要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用优秀校友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创业历程和成就,激励大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积极开展文明寝室、文明班级、文明系处的评比活动,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禁止赌博等情趣低下的活动,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

4.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应是以学生为本,面向真、善、美。由于校园媒体的多样性和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简单的管制方法已经过时,唯有建设面向真善美的校园文化,才是应对的根本方法。学生在自主发布、传播、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也有可能变成谣言制造者、传播者和误信者。但大力管制和惩罚既不是以学生为本的方法,又不是有效的方法。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信息公开透明、态度大方和善,主动建设通畅的信息渠道,开诚布公地进行良好互动。在新形势下,学校根据校园媒体的新特点,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面向真善美,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有效途径。

总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利用和开发新传媒通道,形成丰富多彩校园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既要积极创造并展现多样性,又要突出弘扬主旋律,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美,使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丰富而深刻,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真正实现育人目标。

[1]喻永红.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31-132.

[2]颜秉忠,王晓玲,葛春颖.论新媒体对校园文化的构建[J].传媒观察,2012(9):37-38.

[3]http://www.199it.com/archives/57701.html

[4]http://www.ccpc.edu.cn/xiaoyuanwenhua/content1.jsp?ur ltype=news.NewsContentUrl&wbtreeid=1942&wbnewsid=1471.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校园文化校园
浅析大学校园热微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山西大同大学校园植物区系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