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一平
(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江苏 常州 213000)
从小学到高中,母语教学用了最多的时间,费了最大的精力,但是却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吕叔湘老先生早在30年前就大声疾呼要改变语文教育“少、慢、差、费”的状态,然而毋庸讳言,至今还未有多少“质”的改观,这似乎成了语文教育“永远的痛”,成了语文教育的“顽疾”。自新课改以来,学生语文能力逐渐降低,让语文教学工作者感到尴尬与难堪。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一直在提倡、在呼吁、在期待课堂的转型。然而,现实是绝大多数的课堂仍然是新瓶装老酒——没有多少改观。作为面广量大的一线教师群体,一小部分是在眼花缭乱的新课改大潮中小心翼翼地进行教学手段、教学路径的变革与创新,这无异于“隔靴搔痒”。而大部分教师则迷失在这股教学改革的大潮中,不知所措,只是在今天的课堂上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究竟要变革什么?手段与方法、认识与技术是挖掘不尽的“深井”,时代的发展推动着它们的改革。我们所要变革的,所能变革的,应当是课堂的结构、形态。
近几年来,许多专家学者纷纷对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提出批判与否定,希望构建、开发新型的课程序列与教材体系。然而一线教师由于自身的理论素养、视域所限等原因很难真正地成为课程与教材的开发者与创造者。我们更期待站在课程广域的高度,以现行教材为基本“范式”,创新语文学习方式。
(一)关于“主题”。要想厘清“语文主题学习”的概念,首先要回答何为“主题”。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解释,所谓“主题”,指“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核心”,“泛指谈话、文件、会议等的主要内容”。在今天,“主题”一词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有主题班会、主题展览、主题公园、主题词等。由此可见,“主题”的内涵可大可小。不同的主题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从这个意义上讲,“主题”既是人类为了认识自身及自身之外的世界而概括、归纳出来的某些范畴,又指某些特定的内容。因此,主题本身不是一个狭窄、固化和封闭的概念,而是多义、开放、宽泛的。
(二)关于“语文主题学习”。语文“主题学习”是围绕某一“主题”,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主题材料建构的语文学习活动。它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阅读兴趣为基本目标,以多个文本间的交互体悟解读为基本途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学习形式,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最终价值取向的合乎语文学科学习规律的课堂教学实验改革。
我们需要抓住几个关键词:一个中心、一个起点、三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围绕某一“主题”(指的是主题的唯一性、规定性,这将直接决定学习目标的简约性,可完成性)。
一个起点:以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为主题教学展开的起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转化为:学生在思考什么,是怎样思考的。由“教”的维度转向“学”的维度。这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是课堂生成的基础,也是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基础)。
基本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阅读兴趣。
基本途径:语文学习的落脚点还是我们的文本,同以往不同的是,我们用主题学习材料来解读文本,增强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基本学习形式:“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新课程标准里面大力提倡的学习形式,它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语文主题学习”这一研究命题是由国家督学、著名教育家李希贵在2006年提出来的,该研究以山东潍坊为试验点,随后在全国全面铺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纵观现有的“语文主题学习”研究,大致有这样三种推进策略:
(一)主题拓展式阅读。每一篇文章学完之后,老师将与这篇文章某方面“主题”相关的一系列文章推介给学生,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现在我们使用的《小学生同步拓展阅读》就是这种阅读模式下的衍生品。
(二)课内主题阅读。缩短老师每篇文章的讲解、分析时间,将与之主题相关的文本资料引入课堂,让学生进行密集型的阅读,从而加深其在这一主题下的阅读体悟、阅读认知、阅读思辨等。山东潍坊的实验就是基于这种模式的研究,像韩兴娥的海量阅读。
(三)单元整体教学。现行的小语教材,不管是苏教版还是人教版都是按单元主题编排的。近几年来,有些教师就以教材所呈现的自然单元为主题,尝试着进行单元教学,这种教学改变了过去一课一课教学的呆板模式,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是一次新的探索。
我们的研究定位是:为了课堂,在课堂中,超越课堂。
为了课堂:我们的研究是直面课堂教学“高效低效”的现状,是以改进教学实践、解决课堂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的。
在课堂中:我们实行教学改革的场所是课堂,主题学习的发生地是课堂。我们主题学习所探讨出来的策略、方案、范式、模型也一定是运用、实施在课堂上的。
超越课堂:然而,我们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以直面课堂现状为起点,最终将形成一种课堂生态。我们的研究要逐步打通课内与课外,如何把课外的“活水”引进课堂是我们研究的生长点。
“主题学习”这个命题是国家督学、著名教育家李希贵先生提出来的。全国各地现有三大实验区,共有1000多所学校在实施研究,也形成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笔者认为,任何的研究只有与当下、当地、当校的研究起点结合起来,才能开出绚烂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否则“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了”。“主题学习”这一命题是庞大的研究系统,中间可为的工作很多,可研究的命题也很多。我们不妨在能为的研究上下些工夫,可以按照以下思路开展我们的研究。
(一)主题关照下“1/2课堂”的研究。我们提倡主题学习,我们首先要把现有的教学时间进行压缩,一篇课文教两课时的模式已经固化、僵化。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着一篇课文一课时教完呢?这对老师是一个更大的挑战,你必须清楚哪些是必须教的,哪些是可教可不教的,哪些是不必教的。当然,我们在实施“1/2课堂”研究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学生已有经验的整合,也可以是学生未知的勾连。可以是人文主题,也可以是积累主题,还可以是表达上的主题。
(二)主题关照下的“1+1课堂”的研究。当我们把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缩短之后,我们开始尝试研究“1+1课堂”,这里前面一个“1”还是我们教材上的文本,后面的“1”可以是教材上的,也可以是课外的。至于组合方式,可以是人文主题的组合,也可以是言语表达的组合,还可以是谋篇布局、写作方法等各种类型的组合。这个有待研究。
(三)主题关照下的“1+x课堂”研究。如何以教材文本中的一篇为核心,重组教材,进行群文阅读。我们所要研究的群文阅读,以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为基本出发点,打破文本上下册,甚至年段的规限,依据“文体”、“人文内涵”、“言语特色”等多个维度构建不同的文群,进行主题化学习。
(一)“内”与“外”的关系。我们现行的教学中一个突出的矛盾是基于教材但又局限于教材。而李希贵先生在实验区开展的主题学习的研究走的是“以外养内”的路子,用课外阅读来弥补课内阅读的不足,强调“质从量出”。当然,这个有它的独特性。因为当时李希贵是作为潍坊市教育局长的身份来开展和推进这项实验的,区域性的推进它一定有与之匹配的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制度。然而,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一定要脚踏实地,我们搞研究不可能绕开评价方式,不可能回避应试。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二者是不可偏废的,切不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内外兼修”,挤掉课内阅读教学的泡沫,将课外的活水适当地引入课内,让学生的阅读均衡起来。
(二)“阅读”与“写作”的关系。2011版新课标的颁布,在小语教学界掀起了一些波澜。大家纷纷从过去的过于强调思想内涵、人文情感转向对于言语表达的关注,这种“转身”是对的。然而,当下有一种倾向似乎又有一点过了,把语文抽干了、剥空了,把目标仅仅落实到对于语文知识、语文技能的获得与训练上。最近一期的《小学语文教师》推出了管建刚老师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这是有待商榷的。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所以语文除了言语表达之外,还承载着民族精神的传承、人文情感的熏陶、历史底色的涵悟,二者是相互胶着、不可剥离的。我们所要研究的是言语表达与人文情感的同构共生、同生共长。
(三)“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主题学习”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老师更为精准地把握文本,解读文本;同时也要求教师更好地解读学生,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只有充分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这个关系要处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