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嵩
(徐州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徐州 221000)
我曾有幸参加省职业学校语文骨干教师的培训,在这段时间里,我们除了对高职、中职语文的新课程标准进行解读以外,还聆听许多专家、学者对当前语文教育教学的前沿性思考和见解,受益匪浅。其中,马斌处长的《江苏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金连平教授的《科研论文的选题与写作规范》、袁卫星教师的《诗意的呼唤——语文课程与生命教育》、王栋生教师的《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等专题讲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如此环境的熏陶下,我根据自己的语文教学实际,对如何深化中职语文教材改革作了思考。
毋庸讳言,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是培养“应用型”而非“研究型”人才,所以应重视能力的培养。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要着重把握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体现“应用性”原则。中职教育虽属高中阶段教育,但课时少,学生基础差。教材应删繁就简,大胆摒弃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作用不大的语言、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章等知识概念。我认为,根据职教特点语文教材的改革要重视以下方面:
(一)汉字方面:识字大于写字,在大纲要求掌握的常用字基础上,适当扩大识字量;
(二)词汇方面:强化用词练习,淡化单纯的背词义;
(三)阅读方面:增加阅读量、背诵量,减少文章分析;
(四)写作方面:提倡实用性写作,不过高要求创造性写作;
(五)知识方面:多让学生感悟积累,少灌输传播。
近年来,我在教学实际中发现:学生的语文基础下降了。目前实行的大学、普高扩招,使许多过去升学无望的孩子有机会走入高中课堂,但造成大量在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较差的初中生流入职业学校。生源质量的下降使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面临空前困难的局面。为此,从事和关心职业教育的有识之士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分层次教学、目标教学、动态管理等新的教学和管理模式。那么,语文教材的编写应该适应学生的需要,适应新型教学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设计要降低起点,要有层次感,构建多级平台。在有必修内容的同时,还有大量的选修内容可供选择,一些政论性很强的文章干脆不选,多选取能够反映当今青年应该关注的话题的作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教师对不同基础和不同学习要求的学生实施分层次教学,便于学生找到过渡的“台阶”,“拾阶而上”。既让基础薄弱的学生有所提高,具备中职生应有的语文素养,又使成绩较好的学生有所收获,充实和丰富自己的语文世界。
在传统文选式语文教材中,所体现的教法是学生一篇篇读,一篇篇背。教材体系决定了教师讲课只能是以讲为主,“满堂灌”。这就说明,教材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指导作用,甚至具有决定性作用。最新的学习心理研究认为,学习有三种形式:个体化学习型、灌输型和合作式学习型,并普遍认为第三种学习型最佳。合作型学习需要创设一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实践。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应当仅仅取决于编写的教材如何,还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设计的创新。如在讲小说时,通过课堂情景剧,让学生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在讲散文和诗歌时,通过配乐朗诵,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化难为易,化深为浅,化特殊为一般,这些都基于中职语文教材的编写一定要遵循“训练型”原则,适合合作式学习的要求。除此之外,还要设计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对应的训练体系,编写与教材配套的练习册。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可边讲边练、精讲多练,达到“光讲不练”达不到的效果。
关于语文的性质,新课程标准这样定义:“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所谓“工具性”,就是说它不仅是学生学好其他各科知识的基础,还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流、沟通、融入社会的重要手段。这种“工具性”,又集中表现在听、说、读、写的能力上。其中,听、说的能力是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提高学习者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语文教育的目的之一。因此,教材改革绝不能小视甚至忽视针对学生的口语训练。在2005年以后的职高语文新版本中,每册书都安排了口语交际训练,且在前后两个单元都有“语文综合学习活动”,这些活动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其实,在2003修订后的教材中,每册书均在四个单元后新增了“语文实践活动”,其中就有专题讨论、演讲、辩论会等与之相关的口语训练。也就是说,中职教材的编写,从一段时间以来还是很注重学生的听说训练的。但是,职业学校听说方面的训练还应注重规范化,尤其是职业化。学生的语言环境不仅限于课堂,通过社交和传媒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语言材料,而教材的编写就应该注意到一些典型语言环境下的语言材料。
除了应当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以外,读、写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些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不爱读书的,有些是没有读书习惯,有些是不知读什么。我们应当为学生编写阅读教材,培养其读书习惯,引导其去读,让其多接触好的语言材料,接触最优秀、最精粹、有正确思想导向和审美价值的东西。除此之外,还应重视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朗读有助于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感悟文章的意境,把握文章的主旨。同时,朗读也是一种再创造,它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艺术。其实有的文章老师不需多讲,就让学生去读,去感悟,自己揣摩,加以理解和诠释,要我们应当编写适合朗读的文学作品、适合培养学生语感的文章作为教材。一些经典的文章应当背诵,诸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当然也包括一些文言文。
谈到文言文,其实是中职语文教学中最令人头疼的事。学生不愿学,老师无愿教。文言文是中华语言的精粹,有几千年的历史,学好文言文不仅会自然提升现代文水平,还可以让学生接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刍法”——少年时期大量阅读背诵优秀作品,以后再慢慢体味、感悟,对人的成长非常有好处。职业学校学生虽然已过了小学初中记忆最好的时期,但由于课业负担相对较轻,正是读古文、背诗词的好时机。我认为,可以适当加大教材中文言文的分量,但要以浅易文言文为主。选文要短而有趣,最好图文并茂,目的是多诵读、多感悟,不讲授过多的语法知识,不搞繁琐的考证,以扫清阅读障碍为主。适当点评,适量背诵,坚持两年一定大有好处。
说到写,无怪乎就是书面作业和作文。我认为书面作业不要停留在抄字词、翻译古文上。当然,中职学生基础差,底子薄,需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况且,书面作业的布置大多取决于老师。那么,在书后的作业设置上,我们在编写的过程中,能否适当出现一些开放性的作业呢?让学生跳出课文看课文,或引申到课文以外的学习实践、生活经历、情感历程等。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给了任课老师布置作业的一个提示。作文的评价机制不应当与普高一样,更应注重专业性和实效性。要把记叙文、议论文作为训练基础,说明文及其他文体作为有效补充。与此同时,加强应用文写作训练,应用文的训练安排还应更趋于合理,比如第四册《简报》和《新闻》,若换成《求职信》和《个人简历》,我想对于学生下一步的实习就业应该有很大的帮助。
中职语文教材的改革凝聚着很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心血,它关系到广大中职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品鉴能力的提高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中职语文教材也应该变,而且还要经常变,这就是与时俱进。只有潜下心来,抛却杂念,摆脱琐事,多读书、多思考、多写作、多实践,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打破思维定势,勇于创新;才能把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才能给孩子们构造诗意的机会。
[1]钟巧玲.中职语文教材改革新探[J].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09(6).
[2]黄清将.浅谈中职语文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之窗,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