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娟
(宜春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是一部享誉世界的讽刺小说经典之作。这部小说几百年来深受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小说中表现的对当时英国社会极端深刻和全面的讽刺与批判无人能及,而且因为其中表现出的崇高的讽刺美强烈打动震撼着人心。“崇高,是美的一种形式,指对象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属性。这种审美属性客观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并对人的审美心理发生作用从而产生崇高感。崇高也是人的主体力量与客体的冲突在对象世界的感性显现,它表现出充实而高大的美,从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产生一种惊叹、崇敬的振奋感。”①笔者将从“崇高”入手,结合小说文本和作者思想两方面探寻小说中表现的崇高美。
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体现了崇高的审美艺术张力。小说满含对腐朽社会政治体制、黑暗的宗教体制、罪恶的资本主义与殖民主义、荒谬的学术堕落泯灭的人性等的强烈批判和控诉。小说的这种强烈批判和控诉,有如湍流般的、能产生催人振奋、令人惊心动魄的力量,这也是小说不同于其他普通游记,而表现出崇高之美的所在。
小说描写小人国利里浦特的高跟党和低跟党因为穿的鞋跟高低不同,而各自结党互不相容,两党人士不在一块说话也不一同吃饭,他们为各自的私利相互争斗,不能容忍对方。这些其实是强烈地挖苦了英国托利党和辉格党两个政党的争斗。小说还讲到小人国因为琐碎荒谬的宗教观点不同而导致派别对抗斗争。以致危及到国家稳定,还导致了和邻国的一场战争,这其实是在讽刺当时英法两国长期的宗教战争,讽刺战争的原因只是源自统治集团无聊的争斗。小人国国王好大喜功,背信弃义,残酷无情。朝臣无能谄媚,奸诈无情,辛辣地讽刺了英国统治阶级同样的嘴脸。在民风淳朴的大人国,格列佛向英明睿智的国王夸耀自己的祖国,却招来质问和鄙夷。斯威夫特借他的口道出英国的百年来的社会和历史都是充满了“伪善、无信、残暴、贪婪、党争、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及其产生的恶果”。②这是在借他人之口强烈控诉英国可耻的历史罪恶。在飞岛国等五个地域,小说描写了怪异的幻想者,不求实际的科学家,虚伪的学者,残暴的殖民者,亦是严正表达了对科学理性的质疑,并彻底斥责了英国残暴的殖民统治。在慧马国,小说以肆意的笔触,描绘一个人兽颠倒的怪诞国度,无情地鞭挞了人性的腐朽和堕落。
斯威夫特将当时英国社会方方面面的矛盾和黑暗面含沙射影地融入到小说中各国的情景画面里,再用具体情节和讥讽的言辞,深刻地揭露社会的丑恶现象和矛盾关系。我们能感受到作家跌宕起伏的讽刺力量和义愤的思想感情,而这些感受能够激烈冲击读者的感官,使他们能尝到似乎是自己被狠狠鞭挞之后,再获重生的崇高力量。
充满奇异的想象和恢弘的奇幻境界,是小说崇高美的另一个表现。小说融讽刺于诙谐之中,又与超现实的因素结合,用想象的世界替代了真实、理性、逻辑的世界。小说创造了奇妙的幻想境界,而在其中,作者将现实和幻想互换,或拿虚幻国度的“黑暗”,或拿理想国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进行比较对照。进而将“黑暗”批判讽刺得更激烈,将“美好”树立得更加鲜明。小说中虚拟的世界里无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对当时人和事的讽刺批判,全巧妙编排在这个作家创造的幻想的世界里面。这是一个虽不存于现实但却存于读者内心的世界 (因为小说中虚拟的世界其实是源自于现实社会,并且很好地反映了现实世界的矛盾冲突)。在小说的奇幻世界中,作家越是将其描述得夸张荒诞,令人难以置信,就越能让读者体会到强烈的现实之感,读者则更能感受和体会作家心中那个徘徊,苦闷和愤怒的内心旅程,以及他对社会冷静的思考和强烈的控诉。
在《格列佛游记》中斯威夫特对黑暗现实进行的全面而猛烈的讽刺与挖苦,构成了一股强大且势不可挡的崇高的批判力量。同时运用超凡的艺术才能,将现实的经见转换为艺术的虚幻,创造了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马国等经典恢弘的国度。他将现实转换为虚幻,又在虚幻中巧妙地讽刺现实,使《格列佛游记》这一经典的讽刺文本蕴藏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批判力。总之,《格列佛游记》辛辣的讽刺力和强大艺术创造力赋予了作品巨大且崇高的审美张力。
《格列佛游记》是斯威夫特唯一的长篇讽刺小说,其中倾注了作家毕生的才华和满腔的热血,也体现了作家崇高的思想境界。小说通过对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马国的创造性描写,辛辣了地讽刺了十八世纪初英国社会各方面的黑暗与堕落。作家想通过这样的讽刺,达到批判社会现实、推进人类进步的崇高效果。读者不难体会出作者怀有爱国的情怀和为人类的未来担忧的崇高精神。
《格列佛游记》中,斯威夫特在讽刺时事的同时,也构筑了心中理想的社会状态,表达了政治理想。大人国是斯威夫特崇尚的国度,那里政治清明,民风淳朴,人民安居乐业,类似古罗马国的开明君主制的政治形态。慧马国是一个受理性主宰的社会,由充满理性和智慧的居民统治,没有欺骗,没有谎言;有的是仁慈、友谊、正义和谦恭,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可见斯威夫特在心中对社会和人类是充满期望的,他真心希望社会能通过变革,达到他所创造的国度中的理想状态。但是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的理想只是一种美好的空想,无法冲破资本主义社会的局限,在现实中实践他的理想。斯威夫特因此而产生的失望情绪在小说中反映了出来,最后他也没能生活在理想的慧马国,而是被赶回英国,不得不生活在他认为是一群“野胡”——人类社会之中。最后,主人公格列佛精神上几乎限于疯癫崩溃状态,其实这也在侧面反映了作家的精神状态。斯威夫特看到人类罪恶状态无法改变,对剥削统治者充满义愤,对底层人民也是哀其不争,这样的激愤燃烧着作家的内心。
《格列佛游记》是斯威夫特晚期的作品,因此凝聚和积淀了他一生思想见解和精神风格。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讽刺里充满了对黑暗社会强烈的不满,以及敢于和这种黑暗斗争的勇敢精神。十八世纪初的英国,资本主义仍处于上升时期,社会表面看上去一片歌舞升平,但背后却暗流涌动。资产阶级残酷地剥削着无产者,政治腐败,权力机构已沦为统治者奴役人民的工具,世风虚伪,人性堕落。这时很多资产阶级文人只看到资本主义好的一面,如笛福写《鲁滨孙漂流记》意在颂扬资本主义的进步性;而斯威夫特的好友,诗人薄柏也认为一切存在皆是合理的,旨在鼓吹社会的进步。但斯威夫特却以其尖锐的眼光和敏锐的思维洞察到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并将这种洞见以强烈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丝毫不理会可以预见的浅薄世人的不满和指责。事实上,当小说出版问世后,便受到不少攻击,萨克雷、麦考利、萨缪尔·约翰逊等一批名闻一时的作家也都跳出来攻击斯威夫特,说他丑化、仇视人类。可见斯威夫特敢于担当的勇气非比寻常。
总之,《格列佛游记》表达了对社会强烈的讽刺和批判,体现了崇高的审美艺术张力。小说也承载了作家对社会急切的关爱与忧虑的崇高思想感情。因此,小说文本与作家思想的崇高之美赋予了小说值得品鉴、经久不衰的永恒魅力。
注释:
①周敏.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56.
②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M].史晓丽、王林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135.
[1]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M].史晓丽、王林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2]刘意青.英国18世纪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周敏.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鲁春芳.谈斯威夫特的讽刺艺术[J].南都学坛,19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