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德军
(高邮市赞化学校,江苏 高邮 225600)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最多的,往往不是最好的。
我们执教在这样一种课堂:最简的,往往才是高效的。
我们时常抱怨自己很辛劳,忙得不可开交。其实平时你做的很多工作并不是都有意义,许多属于无的放矢地瞎忙活。同时,你还会因繁琐的工作产生疲劳和压力,从而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
美国作家里奥·巴伯塔在《少的力量》一书中给我们做了一个精彩的设想:
设想一下,有两位记者在同一家报社工作。其中一位记者每个星期都要写大量的稿子,而另一位记者决定一个星期只写一篇。第一位记者每个星期写三十篇文章,他需要搜罗大量的哪怕有丁点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写出不太为人们关注的短、平、快的小文章。编辑对他的工作很满意,他也得到相应的报酬和赞赏。
而第二位记者则认为,如果他一个星期只写一篇文章,他就要让这篇文章特别有价值。于是,第一天,他花半天的时间调查和整理资料,创新思考,直到他挑选出一个他觉得会给人们带来巨大冲击力并且产生强烈影响的故事。这样的文章肯定是一篇能获奖的文章。接着他继续花两天的时间研究,再用两天时间把它写出来,并仔细审核每个细节。
猜测一下出现了什么样的结果?第二位记者创作了本周最好的文章,而且这篇文章屡获殊荣。第二位记者也受到读者的广泛认可和喜爱,因此而晋级。从这篇文章和其他类似的事情,第二位记者成就了自己的一份事业。
第一位记者做了很多繁琐的事情,但只能在短期内吸引人们的眼球,而第二位记者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较少的事情上,却实现了长期的价值。
这,就是少的力量。
那么,如何在我校学教练课堂教学模式中,不断地简化我们的任务,有效地分配和管理自己的时间,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呢?现结合我校实施学教练课堂模式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在工作过程中,我常常给自己设限。今天只做哪些事,做多少分量的事,做到怎样的程度,剩余时间用来休闲、锻炼、看书。我自信不偷懒,但会偷懒,因为偷懒才会思考,才会创造性地工作。设限不是为了不做事,而是为了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我平时喜欢琢磨如何上好课,追求让学生轻轻松松学思品、快快乐乐得高分,这是教学价值的设限,于我已经成为一种自觉,它能快速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我建议学校要给所有老师的工作质态进行设限,这能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别申明一点,设限不是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而是通过设限提高效率,减轻负担,提高品位,增加幸福指数,达到古人所说的“大道至简”的境界。
如果仔细分析当前课改中诞生的备受推崇的课堂教学模式,就能发现设限的痕迹。如“洋思模式”,其实质就是给老师和学生设限。其“板书课题”、“出示目标”、“自学指导”三个辅助环节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三个主要环节,都是教学流程的设限;“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是教学效果的设限。但我以为设限还应考虑人的差异性、学科的差异性进行分层、分类别的设限,还可以由备课组根据教学内容、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设置上限与下限,根据在不同类型教学的需要允许超限而不局限。
设限本身不是目的,设限是为了达到目的。就教师而言,设限的最初目的是胜任本职工作;设限的最高目的是高效且创造性地工作。就学生而言,设限的初级目标是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高级目标是适应社会,学会自主学习。只有选择符合校情的行之有效的设限,才能使之实现教学利益的最大化。
毛泽东主席曾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船和桥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怎样才能实现最简、最高效呢?
我想从高邮市高效课堂验收课说起,许多老师把知识点讲得很清楚,很详细,很透彻,但还是有不少自许很优秀的老师被判定为不合格,心中甚是愤愤然。稍一反思就能明白: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老师说得详尽了,学生就没有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只是识记知识,而没有提高能力,是被动的接受者。无论老师讲得多精彩,其教学的本质属性没有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没有热情的。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最佳思维状态约为20分钟,课堂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精神状态会发生变化。所以,课堂要注意时间的控制与分配,师生交流要在最佳状态内,这也是赞化学校校本模式的精髓所在。无疑杜郎口的10加35模式从这个角度看是违背科学的,因而被许多教育界人士质疑。
教师课堂讲什么?20分钟的上限,讲什么不讲什么要清楚,绝不多讲。当然,反对老师讲得太多,并不等于说老师什么都不用讲,任由学生去漫无边际自由发挥了。要清楚,教学内容有难易之分、主次之别,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带领学生主攻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要点。学生能自行解决的可以点到即止,这样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了要点、解决了难点,弄清了重点,又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资源用什么?能用一个案例突破重难点的绝不用两个;能用经典的绝不用普通的;能用现实的绝不用假设的;能贯穿全篇的绝不用零散的。教师在比对、选取、创建、完善教学资源的同时,广泛收集和采纳“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鲜活教育资源,兼收并蓄,吸取精华,最大限度地发掘教学资源的生命活力。
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就是从繁杂到精华的蜕变。
事情往往有轻重缓急之分,教师应该将主要精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与学术研究领域。今天多一点投入,明天就会多一点收获,社会就会多一点认可。个人的精力投放要有方向侧重,不能顾此失彼。工作如同生命一样要删繁就简,把时间留给最重要的事情。
课堂教学要学会去掉不重要的。翻看主备材料,一节课居然制作了几十张幻灯片,连过渡性的话语也设置成了幻灯片。其结果是教师在课堂上“一点到底”,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灌输大量信息,学生眼睛盯着屏幕,嘴里忙着应答,课堂气氛紧张热烈,这种看似热闹的表面背后却是肤浅,这样的老师实际上舍不得给学生回味、体验、感悟的余地和空间。我以为幻灯片最适宜10张左右,多了无益。
去掉不重要的,必然就要留下重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固不可少,但黑板在教学中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去国外考察发现国外学校的教室里甚至只有黑板,为什么呢?因为富有艺术的板书,富有构思的板书,它就是教师教学的“浓缩精华”,更像是指引学生掌握知识的“引路牌”。课堂板书形式多样,文字、图表、绘画不一而足。例如:在讲述党的基本路线的整体关系时,很多老师都采用画了一架飞机,利用飞机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关系的学习(机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动力系统——改革开放;导航系统——四项基本原则),学生觉得新鲜且很感兴趣,这个板书,虽然字少,但学生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和余地。
学案编写更要遵循“少”的原则。以思品学科为例,每课时选择题能对应重难点突破即可,数量控制在5条以内,非选择题1道且不得超越3问,涵盖重点知识的情景化发问即可。
可见,“少”比“多”往往更令人记忆犹新,更富有成效。
明代大儒方孝孺说:“不安于小成,然后足以成大器;不诱于小利,然后可以立远功。”
追求课堂高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立远功的大事。高效课堂建设需要我们锁定这一时代要求养成良好习惯。
比如:平时养成收集素材的习惯,养成关注有用信息的习惯,养成提炼语言的习惯,养成说话不偏离主旨的习惯,等等。一段时间你只注重培养一个习惯,坚持一个月习惯就能养成。每月只精选一个习惯培养,多了你会失去自制最终都会放弃,久而久之,你就养成可以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一件事情上的习惯,养成做任何事都追求更简洁的习惯。如此就能实现自我的长足进步,怎能不立远功、成大器呢?
向“少”挑战,建立由惟智到全面、由单一到复合、由孤立到综合、由僵化到多变的学教练课堂教学模式不正是赞化教师追寻的教学境界吗?我们应该创造性地将个人及学生的经验、课外文本知识融合在一起。教师就能跳出模式、高于模式、不见模式而处处体现模式,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新的价值追求。
课堂高效没人能找到最好的答案,但“少”无疑是其中一个好的答案。
少不是简单而是简约,是经过了选择留下的精华。少不是提高效率后省出时间做更多的事,而是为了让我们更完好地享受工作、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