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茵 吕志娟
(东北大学 材料与冶金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政策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不仅增加了资助项目,而且资助金额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教育部为保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初步建立了“奖、贷、助、补、减”相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新体系。
在高校,贫困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重要工作之一。虽然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已得到了发展和改善,而且多数高校都建立了相关的贫困生资助管理体系,成立了相关的资助管理部门,但总体来看,相关部门的人员配置不足,同时缺乏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业背景,他们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繁杂的贫困生资助项目及经费分发方面。而谈及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贫困生的辅导员开展。因此,本文以辅导员的实践工作为出发点,针对如何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分析。
目前,高校学生群体已基本由“90后”组成。相比较而言,这代学生的生长环境和行为方式更多地受到了互联网和高速发展的经济影响。高校中,“90后”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因此,针对“90后”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探索已成为辅导员当前重要工作之一。
当前高校针对贫困大学生开展的思政教育工作,总体来看主要集中在短期的显性成果方面,而忽视了贫困生长远的道德提升和能力培养。即重视经济扶贫,却忽视了精神层面上全面培育贫困生的目标,因此高校在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中面临着诸多问题。
高校中,绝大部分家庭困难学生呈现出的是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但是在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多年来,高校资助体系一直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基本资助原则和方针。但是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资助政策实施效率造成了不良影响。
高校在进行贫困生认定过程中,主要依据学生提供的当地民政部门开出的贫困证明。而这种做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存在一定问题,如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因为某些原因无法提供贫困证明,或是出于自卑心理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贫困生的身份。然而部分家里经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能会通过特殊渠道获取贫困证明。因此,这些现象终将导致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究其原因,是高校贫困生的诚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造成的。
高校中贫困生的思政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常项工作,由于贫困生群体面临着不同类型的问题,因此高校应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当前,高校针对贫困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形式较为单一,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为依托,一定程度上没有达到教育的本质和目标,偏离了贫困大学生精神与经济共扶贫的初衷。
调查显示,有37.12%的大学生表示对现在的资助政策不了解,更有甚者将国家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曲解为一种投资行为。种种现象表明,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所以,我们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当前高校针对贫困生建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尚未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高校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资助项目及金额方面,忽视了贫困生精神扶持层面的重要性。其次,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不健全,部分心理咨询部门的人员配备与专业设备有限,导致心理咨询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此外,多数高校重治疗,轻预防,即只有当贫困生心理出现问题后才采取措施,缺少了必要的前期贫困生心理预防宣传工作。
考虑到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高校应当承担起引导贫困生适应社会环境、加强人际沟通、提高综合素质的责任和义务,达到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共扶持的育人目标。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已从精英化转向了大众化。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更多的贫困生获得了进入高校接受教育的机会。对于贫困大学生,国家与学校都提供了不同程度的经济资助,相关扶持政策为贫困生的基本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保障。但是受经济因素影响,贫困生也面临着不同类型的心理压力,这些对其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90后”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无法满足其内心向往的物质生活,通过与周围同学进行对比,更容易形成心理落差,对相关话题产生排斥心理,盲目自卑,进而消极对待生活和学习。
互联网发展至今,人们对其依赖程度不断增强,而大学生群体尤为突出。调查显示,网络世界对“90后”贫困大学生影响极大。网络虚拟世界中,他们可以暂时忘掉现实生活中的挫折,这不仅为他们提供了逃避现实环境的温床,而且助长了他们堕落的生活态度,恶性循环下更加加重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周而复始,他们变得自我封闭,抵触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一味活在自己幻想的世界中。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90后”一代成长于社会的关怀和家庭的宠爱中。加之大部分“90后”都是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缺少同龄伙伴,同时与家长的沟通存在代沟,因此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在严重自卑的心态下,这种自我意识的膨胀使得“90后”贫困生极易形成逆反、自负的性格特征。
针对高校中“90后”贫困生群体,从事思政教育的工作者要敢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通过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正面引导为主,同时辅以侧面熏陶、反面惩戒、精心打造教育平台,通过多角度切实有效地提高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
课堂教学是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因此也是针对“90后”贫困生开展高校诚信教育的主体模式。高校德育教师(包括高校辅导员、思政教师、兼职班主任、班导师)是开展诚信教育的主要力量,同时其他教师进行辅助配合。高校应充分发挥各类教师的育人作用,形成全员教育的格局。以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单一说教式教学局限,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将识其理与践其行有机结合。
针对“90后”贫困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除第一课堂的正面引导外,还应重视第二课堂的侧面熏陶。高校可以有效利用宣传栏、LED电子屏、校园网络、校刊杂志、宣传条幅等方式建立强大的宣传平台,持续进行诚信宣传,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影响学生。另外,还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主题演讲比赛、先进个人报告会等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诚信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中自觉树立起诚信感恩意识。
正所谓“人无规矩不成方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应意识到科学的奖惩机制将有助于贫困生的管理工作。针对“90后”贫困生竞争意识强烈的特点,高校的校院两级相关资助部门可在学生刚入校就建立贫困生动态管理档案及学生诚信档案,通过该类档案可以将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动态随时记录,使其成为学生评奖评优、推荐保送及各项资助的依据,同时将各贫困生的档案装入学生档案,使其成为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和人事劳动部门的备案记录,成为人才选拔的重要参考信息。管理过程中,应及时告知每个贫困学生其动态管理档案及学生诚信档案记录情况,使其不断修正自身发展方向。
当今,互联网已成为“90后”这一时代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主要的心理依托。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占领贫困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如QQ、MSN、微博、人人网、微信、飞信等,通过这些平台加强与贫困生之间的交流。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方式相比,网络交流平台更能够消除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和思想隔阂。同时通过观察贫困大学生发表于网络上的动态信息,能及时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近期动态、心理状态甚至是突发状况等,从而有利于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诉求,给予人文关怀。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平台的功能是一种运用时代产物解决新时期问题的良好方式,是当下贫困生深度教育工作中的一种良策。
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不仅关系到校园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教育的公平性。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长期工程,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意义,需要全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和努力。高校中相关的资助工作人员应努力对有限的资助款进行合理化配置,从而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帮助那些最需帮助的学生,使国家的助学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但针对存在的问题,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还应多思考、多创新、多探索,构建更加完善的资助育人体系。
[1]史仕羽.辅导员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德育工作质量提高探析[J].党建思政德育,2012,(240):121-143.
[2]李兴富,吕光.高校贫困生思想工作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05):97-99.
[3]赵新华.立足积极心理学,探索高职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教书育人,2009,21(11):110-111.
[4]徐凤林,陆春庚.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职校生积极体验能力培养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8(5):40-41.
[5]袁晓东.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励志工作的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