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 琳
(中南民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义务教育免费是当今社会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也是近几年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热门课题。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这一法律实施之后,由于各种限制,很多义务教育学校开始“变向”收费,由原来的收取学费变为不收学费,只收取杂费。为了规范全国初等教育收费,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和财政部于1996年颁布实施了《义务教育学校收费暂行办法》,该办法明确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只交杂费”。而且该办法对“杂费”的范围的也进行了界定,指出杂费的作用主要用于弥补办学公用经费的不足,然而事实上,以“杂费”名义收取来的费用已经起到了“学费”的作用。因此这一阶段的免费政策又变成了一纸空文。
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通过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该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书本费”。之后,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是否免费开始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2007年,全国11个省市在其辖区范围内实行城市免费义务教育,国务院也开始整体部署城市免费义务教育。2008年下半年起,免费义务教育政策覆盖全国范围实施。这项政策的实施惠及了全国2.59万所城市义务教育学校(不含县镇),占全国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7%;惠及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2821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7%。①这标志着我国城市义务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城市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到底有没有降低家庭教育支出?其影响到底有多大?笔者将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调查”课题组的研究数据,就此问题做出分析。
从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政策的发展路径可以看出,我国长期以来确实实行了近乎免费教育的政策。但是随着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这种免费教育的政策似乎没有减轻家庭的教育负担。根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开展的“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调查”课题研究,②该课题组曾于2006至2007年在河北等18个省市发出问卷20000余份,对两万多个家庭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经整理后,有效问卷共18645份,其中城市样本共9380个。据该课题组的调查显示,2006—2007年,在有义务教育阶段子女在校的城市家庭里,平均每个家庭每半年的家庭教育支出就可达3633.9元,县乡村家庭教育支出可达2364.5元。城市家庭教育支出是县乡村家庭教育支出的1.54倍。城市家庭教育总支出占家庭年总收入的平均比例为24%,县乡村为20%;城市家庭教育总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为28%,县乡村为23%。换句话说,即使国家免除的学费、杂费仅占城市家庭全年教育支出的7%左右,而这种减免相对于对城市家庭来说,家庭经济负担减轻总体影响并不大。
基于对以上的数据,可以发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教育支出中,校外支出仍是主体,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的城市子女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愿意并想方设法满足子女的各种求学需求,有些是无可厚非的,比如添置学习用品、课外读物交通费、午餐费,等等;有些则是争议比较多的,比如手机、电脑这些大件物品。
通过研究还发现,城市家庭仍然存在部分教育支出较高的低收入家庭,换句话说就是这些家庭教育支出水平与家庭收入水平不相适宜,同样的教育支出对于城市低收入家庭来说,特别是一些外来务工的城市家庭,在满足整个家庭生活支出的基础上,还得支付如此庞大的教育支出,这些家庭的负担不言而喻。基于这样的家庭教育支出模式,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为了保证城市不同家庭情况的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都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义务教育学校要真正地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家长们要相信学校的教育质量,政府要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和教育资源的配置。
从义务教育免费性这个背景及实证调查研究得出的数据可以看出,影响城市家庭义务教育支出的因素既有家庭内部的,又有家庭外部的,笔者将简要地进行分析。
(1)公共财政投入的不足。公共财政投入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无法满足家庭与社会日益膨胀的教育需求上面。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家长及社会都期待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办学力不从心,导致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不信任,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否定,不仅制约和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加重了家庭负担。
(2)办学条件的改善。从90年代后期至今,随着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的中小学校,采用大量的现代教育技术,并引进很多价格昂贵且先进的教育设备,特别是在各省市都大力推进评选示范学校和先进学校,很多学校都急需增加教育投入,同时又不断改善学校的学习生活设施,其间还不乏学校之间盲目攀比和超前消费的乱象。
(3)素质教育改革深化。近年来,应着社会减负的呼声,城市中小学迫于社会的压力以及教育的使命,开始实施减负的行动。一方面,低年级学生在校的时间缩短,放学的时间提前。另一方面,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城市中小学不断丰富学生的课程,愈来愈重视孩子兴趣的培养及个性的发展,再加上传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家庭教育的地位日显突出,教育投资在时间、内容各方面都大大地增加。
(1)城市家庭教育可支付能力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居民的收入迅猛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所做的“中国城市居民家庭教育消费实证研究”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05年底,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4.1万亿元,比2000年末增加了7.7万亿元。③从以上存款余额可以看出,人们在收入增加后就有可能将更多的钱用于除生活品必须之外的其他消费,这也为我国的教育消费市场的形成和快速增长提供了潜在条件。
(2)城市家庭父母受教育程度提高。随着城市家长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家庭的教育投资也明显增长。同样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研究表明,家庭教育支出的费用与父母的文化高低有绝对的正相关。文化程度越高的家庭,其人均教育支出就越多,其中,父母是大学以上文凭文化程度的家庭,其人均学年教育支出是父母为小学文化家庭的1.5倍。父母文化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对子女产生更大的期望,这种期望自然而然会通过为子女提供更优良的教育环境及教育资源来实现。
(3)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耳熟能详的“孟母三迁”故事反映的不仅仅是环境对子女受教育影响有多大,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也反映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当今社会,如孟母这般的父母比比皆是,随着家庭收入的稳步增长,家庭教育支出得到了较大幅度增加,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子女可以“赢在起跑线”上,因此很多家庭即使在经济状况不太好的情况下,仍愿意为子女提供最好的受教育环境及条件。如果说投资是项期望得到回报的行为,然而很多家长的教育投资却是心甘情愿不求回报,他们坚持的观念仍然是教育支出是家庭和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由于公共财政投入不足,我国现阶段的义务教育实质上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义务教育,正规的义务教育学校无法满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自然就加重了城市家庭父母的负担。一方面,一心不想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们就只能将目光转向课外培训市场,承担义务教育条件下不应承担的开支。另一方面,由于公共财政投入的不足,客观上就滋生了学校学费贵及乱收费的现象。
根据上文的实证研究数据显示,城市家庭教育总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为28%,单从这一比例可以看出,城市家庭教育总支出是相当之高的。因此,当务之急是培养城市居民理性教育消费意识及构建理性教育消费模式,其核心应是确立适度的教育消费理念,强调教育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要与家庭收入水平相适应,这是培养理性的教育消费意识的基础。
目前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辅导站、托管班、补习班等教育结构在学校周围或城市中心地带应运而生,有些是正规经营的,但也不乏一些完全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当今的家长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观念的强烈推动下,根本就没法充分辨别哪些机构是正规或是对孩子有利的,这样自然增加了教育投资的风险。因此,有关公共部门应该有所作为,严格审查和监督当今社会上各种现行的教育机构,以帮助城市家长减少投资的风险。
注释:
①胡耀宗,靳希斌.城市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9(5).
②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调查课题组.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与义务有多少[N].中国教育报,2008-03-06.
③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城市居民家庭教育消费实证研究[EB/OL].中国家庭教育网http://jtjy.china.com.cn/.
[1]杨成铭.我国实行城市义务教育全面免费的法律问题研究[J].政法论坛,2008(9).
[2]邬志辉.正确理解城市义务教育免费政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9(1).
[3]何春玲.我国城镇居民子女理性教育消费行为分析[J].管理观察,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