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森彪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起兵北伐,“攻曹仁于樊”,而后降于禁七军,一时声势浩大,几乎迫曹操迁都,“……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①。然而关羽却忽略了对内部、外部忧患的防备,以致东吴袭击其后方,断其退路,兵败身陨。荆州尽失,致使《隆中对》无法按照原计划实施。北伐失败及丢失荆州的原因与责任,不仅仅是关羽一人的错误,而是刘备集团战略上的失误。
曹操自南征大败而归之后,其地位受到动摇,内部一些反曹势力频有举动。
“(建安)二十三年春正月,汉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反,攻许,烧丞相长史王必营……”②
又“(二十三年)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③“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其下注:《曹瞒传》:“是时南阳间苦徭役,音于是执太守东里袞,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④
曹操集团内部的不稳定因素爆发,侯音据宛城反,“与关羽连和”,以为内应,给关羽北伐创造了一定条件。而更为关键的是建安二十四年,曹操争夺汉中失利,建安二十四年春,刘备率军争汉中。“曹公自长安率众南征……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⑤夺下汉中,刘备集团声势正旺,“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⑥,而此时,关羽即进军北伐。
按曹操自汉中引军还长安,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夏五月,是年秋,刘备称汉中王,拜关羽前将军,之后刘备即还成都。而关羽进军北伐的时间当在二十四年秋之前,《武帝纪》:“秋七月,以夫人卞氏为往后。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遂围仁。使徐晃救之。”⑦又《关羽传》:“是岁(建安二十四年),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都七军皆没。”⑧从《魏书》、《蜀书》的记载来看,关羽围曹仁当在二十四年秋,或之前,而其进军北伐时间当更早,或为夏季,盖夏季雨水充足,汉水水位抬高,适合荆州水军沿汉水进军襄阳。
先是,曹操集团内部出现不稳定因素;而后,曹操争夺汉中失利,正是其势头低落之时;而夏秋汉水涨溢,正适合荆州水军出动,是以此时关羽北伐,正合时机。
关羽北伐正合时机,是就当时刘备、曹操双方形势来讲,而对荆州虎视眈眈的东吴却不能忽视,荆州内部的状况亦不能忽略。关羽镇荆州,轻视驻屯江陵、公安的糜芳、士仁,是以嫌隙已生;而刘备才下益州,孙权即索要荆州,索要不成,即举兵夺长沙、零陵、桂阳,刘备挥师荆州与孙权对峙,曹操即下汉中,后方有患,不得不以湘江为界,将长沙、桂阳予东吴,“与权连和”。是以荆州内部并不是铁桶一块,而外部东吴对荆州垂涎已久,重兵压境,不得不防。因此,从荆州自身情况出发,关羽出师北伐,并不是不可,但存在风险。
学界多认为关羽北伐,其目的在于襄樊,而非完全实施《隆中对》,本文采纳之。
建安二十年四,刘备、曹操争夺汉中,刘备因险拒守,曹操不得进,是年夏,曹操引军还长安,刘备遂有汉中。是年秋,“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⑨,而刘备在称王之后,并未继续出兵秦川,以配合关羽北伐,而是“还治成都。拔魏延为都督,镇汉中”⑩。可见刘备并不想此时就实施《隆中对》所定策略,留魏延镇守汉中,当是以巩固既得利益,休养生息,积蓄力量,防御曹操。
而关羽北伐,从战略上当是呼应汉中之役。刘备既在汉中取得重大胜利,而曹操引军来争汉中无果而还,军队士气大受打击。而此时镇守襄樊的曹仁兵力并不充足,《曹仁传》记载:“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⑪,而关羽所率荆州水师远超曹仁守兵,围困樊城,曹仁不得出。关羽围困曹仁之时,刘备集团内部首先并未派遣其他军队出汉中,击秦川,以牵制曹军调动;其次,关羽北伐仅率荆州本部兵马,益州并未出兵支援。因此,大致可以推断,关羽北伐,并不会进行持久战,当是速战速决,拿下襄樊,为以后实施《隆中对》做准备。
关羽北伐,擒于禁,围曹仁,威震华夏,但围樊城两月有余而未下,给了曹操派遣援军的机会,也给了东吴伺机偷袭的机会;最终在曹操和孙权的联合之下,关羽北伐失败,丢失荆州,自身亦殒命。究关羽北伐失败的原因,有着多方面的因素。
其一,关羽处理内部问题的方法及外交手段不当。荆州多为实施《隆中对》的重要基础和跳板,刘备遣关羽镇守,可见刘备对关羽的信任。然而关羽留镇荆州,却使得内部不和,与士仁、糜芳有隙;外部亦与东吴有着矛盾和冲突,建安二十年,孙权遣使从求荆州,刘备以“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托辞,而孙权遂至南三郡长史,但关羽不向刘备请示如何处理,却直接尽数驱逐。孙权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致使孙、刘双方关系紧张,一度重兵对峙于益阳—巴丘一线,恰逢曹操入汉中,刘备恐益州有失,遂求和于孙权,以湘江为界划分南部荆州,此其一。关羽镇荆州,孙权甚是忌惮,由是孙权遣使求婚,关羽不但不许,还辱骂来使,使得双方关系继续恶化;《典略》载:“羽围樊,权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进,又遣主簿先致命关羽。羽忿其淹迟,又自已得于禁等,乃骂曰:‘貉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⑫关羽北伐,从当时孙、刘双方关系来看,孙权出兵相助的可能性不大,但关羽言于之间对于东吴的威胁,却破坏了双方暂时修补好的联盟关系,此其二。关羽北伐之前,对东吴的情况认识不足,吕蒙以病还建业,关羽即撤防备东吴之兵,以讨襄樊,使得内部空虚;而在俘获于禁之后,又“托以粮乏,擅取湘关米”,暴露了荆州内部空虚、补给不足的情况,更加坚定了东吴夺取荆州的决心,此其三。
关羽处理内部问题与外部矛盾的手段和方法失当,使得内部产生了不稳定因素;而外部矛盾亦激化,这些都违背了《隆中对》“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基本方针,为其后来北伐失败埋下祸根。
其二,刘备集团对当时的情况分析不足。建安二十年,孙、刘荆州之争,在以湘水为界,重新划分南部荆州势力之后,双方重修盟好,刘备以为有着盟约的约束,东吴不会轻易进攻荆州,然而东吴图谋荆州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但刘备集团对此却认识不足,过于相信双方的联盟关系的约束力,并未留下大将和军队协助关羽。而东吴方面,却积极准备着袭夺荆州的计划,有心算无心,在防备不足的情况下,面对东吴精心的准备,防守不足的荆州守军,完全抵挡不住东吴的进攻,而与关羽素有嫌隙的士仁、糜芳皆献城投降,荆州丢失。
其三,刘备用人不当及对关羽的支援不足。刘备取汉中,留魏延镇守,是为防备北面曹操军队。又遣刘封、孟达、李平等攻上庸,是为与汉中相连,以声援关羽。而关羽围攻襄、樊,日久未下,“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⑬而汉中魏延不可动,荆州内部可用之兵,关羽皆已带走,甚至连防备东吴之兵,都撤走北上襄、樊,益州亦未发兵支援,关羽可谓是孤军北伐,孤军无援,又是长久围困,士兵、粮草消耗颇大,徐晃援兵一至,关羽即败走。
倘若,刘备在关羽出兵北伐之时,即派遣蜀中大将及大军东下荆州,以镇守关羽率军北上之后内部空虚的荆州,同时亦作后援。同时派遣镇守巴土的张飞率军取东三郡(上庸、房陵、西城),张飞与关羽结拜兄弟,自刘备起家之时,便一同作战,倘若关羽需要援助,张飞必会出兵支援;而刘封、孟达与关羽没有太深的交情,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却依然不能令他们出兵支援。北攻襄、樊,本就是重要的战略行动,刘备集团内部应当非常重视,但在用人上却十分不当,导致关羽需要援军时,却无人发兵,致使关羽不能及时攻下襄、樊,而给了曹操派遣援军的机会。
其四,刘备集团在战略部署存在重大失误。以当时曹操、刘备、孙权三方的情况来看,虽然曹操在汉中受挫,但依然是实力最强的一方,而刘备、孙权依然弱势。汉中之役、襄樊之役,本就是相互配合的,但其只是刘备集团内部行动,而作为盟友的东吴并没有出兵协助、牵制。其原因,大抵因建安二十年,孙、刘双方因荆州之争而产生了嫌隙,双方互不信任,而且,双方互相防备。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关羽北伐,其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对东吴的防备,因为汉中已经防备着秦川曹军,而襄、樊方面正是关羽的主攻方向,那么唯一需要进行防备的就是同样于荆州屯重兵的东吴了。
荆州战略要地,本要良将、大军镇守,而关羽率兵北伐,荆州内部并无良将、大军,而是一个空虚的大后方,这给了东吴可趁之机。倘若刘备派遣赵云,又或者诸葛亮,率大军镇守荆州,那么即使关羽襄樊兵败,也不至于被人抄了后路。
因此,在关键性的战略部署上出现失误,是导致关羽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倘若,汉中夺下,刘备亲自镇守,而派遣魏延率军出子午谷,威胁长安,牵制曹军;派遣张飞出巴西,而非刘封、孟达,夺东三郡,以为关羽援军;留诸葛亮镇蜀中,遣赵云率军向荆州,以镇关羽后方。以当时蜀中军力,如此部署,当是没有问题。但刘备夺下汉中,击退曹操,而后称王,可能使得刘备集团内部自信心膨胀,以为关羽北伐,当马到成功。但军事作战,往往不是单独一支军队能够完成的,需要多方面协作,才有可能达到军事目的。而刘备集团在战略部署上的失误,致使关羽孤军北伐,最终不但兵败身陨,荆州亦失,使得《隆中对》所定基本方针半数无法实施。
注释:
①⑥⑧[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三十六·关羽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0,4:941.
②[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一·武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2010,4:50.
③④[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一·武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2010,4:51.
⑤⑨[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0,4:884.
⑦[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一·武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2010,4:52.
⑩[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0,4:886.
⑪[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九·曹仁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0,4:276.
⑫[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三十六·关羽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0,4:942.
⑬[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四十·刘封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0,4:991.
[1][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