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1008)
“节用而爱人”[1]4是出自于 (《论语·学而篇第一》),这个观点既是孔子的重要经济思想,也是重要的政治思想,同时还应包括着一种人生的境界和“和谐”的社会理想。因此,这种观点既是一种治国方略,一种文明层次,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是未来中国的社会蓝图。通过阐释孔子“节用而爱人”的思想并大力弘扬其节俭美德和互敬互爱的人际关系,对于继承我国的优良传统和加快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先导价值和现实的意义。
“‘礼崩乐坏’的历史文化危机和社会价值断裂,是儒家文化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前提。”[6]113孔子所处的时代属于历史的变革时期,是剧烈的社会转型期。春秋中后期,奴隶主贵族纷纷向封建新兴地主阶级过度,新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必然导致原有的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变革,必然破坏旧的礼制,加之社会动荡不安,社会结构松动,出现了“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动荡岁月,导致了礼制的破坏加速了春秋“礼崩乐坏”的局面。到春秋末期,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以及奴隶主贵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统治陷入了瓦解。春秋末期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正是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过度的产物。基于以上情况,儒家开创者——孔子提出了他的 “节用而爱人”的治国方略,“节用”可以减少财政开支,为“爱人”创造条件。“节用”意味着可以“轻徭役”,为“使民以时”、广开财源提供保证。这就是孔子对人、对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一种总体哲学的思考,这个思考就是这种产物的具体表现。伟大的孔老夫子就是这样一种以人文关怀的自觉态度和时代的责任感,以一种庄严、理性、温柔的理想纷纷呼吁从“节用”、“爱人”等角度提出了有益于社会的主张,在当时起了很好的思想导向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保护劳动力,促进国家发展壮大。孔子生活于中国奴隶制末期,奴隶是可以任意杀戮、残暴的对象,加之连年的争霸战争使大批青壮劳动力惨死杀场,劳动力的严重短缺极大地破坏了农业生产,许多土地遭荒芜,孔子正视这种现实,首先提出了“爱人”的主张。孔子说:“善人为邦百年,亦可胜残去杀矣。”[1]154(《论语·子路篇第十三》)当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1]145(《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可见,孔子对“杀”的厌恶。因此,孔子主张“去杀”“,去兵”而“爱人”。
恪守天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孔子对环境资源与节约的认识是清晰的,自觉的。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秩序中的一个存在,自然本身是一个生命体,所有的存在相互依存而成为一个整体,共同构成了“场”效应。如果这个“场”被破坏了,相应地就会出现负面效应。《史记》载孔子曾经对子贡说:“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鱼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辟之,而况丘哉!”孔子说“丘闻之”[4]1551(《史记·孔子世家》),由此可知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普遍注意到 “物之从同”[7]350(《吕氏春秋·应同》)的道理。孔夫子认识到人类面临的生存资源是限的,人们如果过分地盘剥生存的资源,资源就会用尽,最终倒霉的是人类自己。
节用克俭,业精于勤。春秋战国群雄纷争,大国吞小国。各国为了自立,居安思危,需要确立治国良策,于是文人贤士从各方面帮助统治者出谋划策。在众多的治国方略中,“节用而爱人”思想被提出来,作为上利国家,下利民众的国策。儒家经典《大学》说:“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2]23加上自然灾害时常威胁着人们的生活,人们生产出来的生活物资是有限的,因此,用财的人一定要节俭。孔子主张君主在灾年节俭,《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对齐景公之语:“凶年则乘驽马,驰道不修,祈以币玉,祭祀不悬祀以下牲,此贤君自贬以救民之礼。夫人君遇灾,尚务抑损,况庶民乎!”,[8]262《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同时由于连年战争,百废待新,孔子要求人们首先忠于自己的职守,做好自己的行业内的工作。孔子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1]226(《论语·子张篇第十九》),为百姓的生活和生产的开展做好准备。
子曰:“道千盛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4(《论语·学而篇第一》)。简单地说,就是治理具有兵车千辆的国家(指大国),应该谨慎的处理国家的事务,信实无欺,节省花费爱惜民力,役使老百姓要在农闲时间。显然“节用而爱人”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对人是“爱”,爱绝大多数的人,是超越功利意义的爱。第二对物是“节用”。对此,南宋朱熹集注“易曰:‘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盖侈用则伤财,伤则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2]84所以“节用而爱人”思想被后来的儒学大师孟子发展为“仁政”思想,或者“王道”思想,其实总体上来说就是一种治国的方略。
节财尚简。节约简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民的古老道德信条,两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无不身体力行这一道德信条。就个体而言,孔子认为节俭是做人的准则,“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1]26(《论语·八佾篇第三》)“奢则不孙,俭则固”[1]87(《论语·述而篇第七》),意为奢侈使人狂妄,节俭使人安稳。其弟子子贡说孔子的特点是“温良恭俭让”[3]41,前三点都是指形象上的表现,后两字则体现出孔子生活的简朴,不务虚名,谦虚谨慎的特点。孔子节俭的思想还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对学生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更是大为赞赏,说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甚忧,回也不改其乐。贤者,回也![1]65(《论语·雍也篇第六》)。孔子还从国家存亡的高度来看待节俭。当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的回答是“政在节财”,[4]1541(《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强调节约财政,杜绝奢靡。孔子的“政在节财”与他主张实行礼仪上要去奢重俭的观点是一致的。“政在节财”是孔子政治的理念,也是人民的意愿。“政在节财”是节用爱民的集中表现,是核心问题。财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财是为了富民、利民,节财是爱民、惜民。“政在节财”,“民信足矣”,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
仁者“爱人”。“仁”是孔子的核心价值观,在论语里,“仁”即“人”,孔子以“爱人”释仁,是以人本思想为基础的。《中庸》用“人”来界定“仁”孔子所言之“爱人”是全称概念,用其告诫弟子的话说即“泛爱众”[1]5(《论语·学而篇第一》)胸怀这样的目标,所以说大多情况下“仁”和“人”意思是互通的。《论语》言“‘仁’,约 213次,”[5]1多指“仁爱”、“仁道”、“仁行”,即达人、爱人、立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即人与人之间相互团结,相互友善,相互帮助。这种思想概括起来,不外乎就是两个字“爱人”。夫子十分关注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反对苛政。在仲弓问仁时,孔子将“使民如承大祭”[1]139(《论语·颜渊篇第十二》)作为具体表现之一,更为直接地把施爱于民界定为仁的内涵,并寄望于仁德在百姓中的普遍推行,正所谓“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1]90(《论语·泰伯篇第八》)孔子的这些认识和主张,亦被孔门弟子和儒家后世深刻领悟。子贡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1]72(《论语·雍也篇第六》)为仁者的最高境界。
“天人合一”。什么叫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我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它决不仅仅是一个社区邻里间的和谐,也不仅仅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一定包括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的共同成长;人对自然万物,有一中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这样,孔子就把“爱人”的外延夸大到人们周围生存的环境,即对自然的体悟之爱,热爱自然也是热爱自己的表现,因为自然环境也是人类生存的一部分。所以孔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强调按自然规律办事,即“取物以时”、“取物有节”方能“取物不尽”。《论语》中就有“钓而不网,弋不射宿。”[1]83(《论语·述而篇第七》)说的就是孔子钓鱼不用鱼网横断水流来捕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但不射归巢的鸟。朱熹在注释本章时就引洪氏语曰:“孔子少贫贱,为养与祭,或不得已而钓弋,如猎较是也。然尽物取之,出其不意,亦不为也。此可见仁人之本心矣。待物如此,待人可知;小者如此,大者可知。”[2]155“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尽皆归之于仁爱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揭示了按自然规律办事的重要性,是对自然法则的尊重,是我国古代朴素可持续利用的生态价值观。
如今,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诸方面和谐的社会。这种和谐社会既有人类社会理想的共性,也应该有中华民族的特性。但是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生产力不发达,人民还不富裕,我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严重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和自己的生活环境。那么,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呢?当然,只有把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在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之上,才不至于使和谐社会失去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儒家文化之精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文化资源。2000多年前孔子“节用而爱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对我们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伦理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以俭治国。孔夫子把节俭看作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孔子要求治理政事者应具有“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1]236(《论语·尧曰篇第二十》)五种美德。也就是君子给人民以好处,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劳动百姓,百姓却不怒恨;自己欲人欲义,却不能叫做贪;安泰矜持却不骄傲;威严却不凶猛,方能“以约失之者鲜矣”[1]44(《论语·里仁篇第四》)。在中国革命年代,伟人毛泽东认为实行增产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并把厉行节俭、反对浪费作为勤俭建国的一个方针。毛泽东说:“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9]240当前,部分党员干部忘记了党的宗旨,骄奢淫逸,贪图享受,为了表现“政绩”,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搞“形象工程”,成为人民所痛恨的“害民工程”。如果党员干部能够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并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身作则、勤俭节约、艰苦创业,并持有“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1]39(《论语·里仁篇第四》)的精神、保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80(《论语·述而篇第七》)的一颗平常心,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效将大为改观,党的执政能力也将得到切实的巩固与加强。
体悟自然。人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人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因此,在对待自然万物时,孔子亦把其“仁”的思想贯彻到底,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根基,孔子就是这样的一个“圣者”,以“知命畏天”的生态伦理意思、“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怀和“弋不射宿”[1]83的生态资源节用观出发,身体力行的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不仅是身,而且是心,都是零距离的,徜徉在自然之中,从那里感受自然的灵性之美。孔子的这种物我两忘、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完美境界更是在“吾与点也”[1]135(《论语·先进篇第十一》)的感叹声中表露无遗。古人尚且如此,何况今日。当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的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时,甚至影响到人类自身生存危机时,孔子对自然的敬畏给我们深刻的启迪,当代的生态问题归根到底不是什么科学和技术的问题,而是人类本身的意识和思维方式的问题。所以,要解决环境问题,最根本的途径就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和思维方式做起,从古人那里吸取有利于今天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有益的精神资源。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爱人”思想的具体体现,也可以称之为民本思想。“爱人”就是把人当人看,讲人道,孔子要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72(《论语·述而篇第七》),就是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对他人有恻隐之心,讲忠恕之道进而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189(《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孔子人道观始终以关注人的价值,崇尚人的地位为本位,以仁义为标志,以礼乐为规范,以文化为条件,为我们提供人道原则,把人民提升到社会的主体价值地位,既要把人民当作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依靠力量,让人们为共建和谐社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同时也要让人民真正的享有社会的发展成果。 国家兴旺和发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以人道主义为基本精神,要关注人的生存,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幸福为根本目,温总理也说过要让人民活的有尊严和幸福。人民是一种依靠力量,也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同时要使得人民群众在共建和谐社会的同时也享有改革开放发展所带来的成果,这正如孔子所说的“博施于而能济众”。[1]72(《论语·述而篇第七》)孔子这些思想显然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其积极的社会价值。我们应该把孔子的“节用而爱人”思想加以继承发展,把它的核心价值部分加以弘扬,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最有力的历史积淀的支持。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12.
[2] 将伯潜.四书读本[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11.
[3] 骆承烈.孔学研究[M].济南:齐鲁出版社,2002(3):41.
[4]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 赵纪彬.论语新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1):1.
[6] 朱人求.儒家文化哲学何以可能[J].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113.
[7] 张双棣,张万彬,殷国光,陈涛.吕氏春秋译注[M].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350.
[8]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M].上海:上海书店,1987(1):262.
[9]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