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世君/重庆市九龙坡区石新路小学校教师
我们发现,喜欢美术是每个儿童的天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孩子渐渐丧失了美术创作的激情,甚至随着繁重的学习,厌倦了这种最初的兴趣。作为一个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多年来,我一直希望寻求一种能激发孩子长久、主动学习美术的方法。如何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孩子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呢?在多年的探索和总结中,我提炼出以下几个策略。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首先是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养成了,就在主观意识和行为上形成了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基础。培养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好习惯,关键时期主要是一年级。
认真准备的习惯。一年级新生入学时,如果教师没有很认真地帮助孩子形成自我管理的习惯,就容易造成孩子上课带不齐美术工具和材料、课桌杂乱无章的现象,这对孩子以后的学习和其他科目的影响都很大。所以,我首先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帮助学生养成课前认真准备的习惯。在第1-2 周,上美术课的前一天提前告知孩子们第二天要带的工具,上课前要认真检查孩子准备工具的情况,大力表扬认真听和准备的孩子。在第三周,培养学生看课表的习惯,带着学生认识课表,知道星期几有美术课,回家要提前准备材料。其次是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告诉孩子们,课件休息时要准备好下一节课的学习用具,接着是喝水,再上厕所,再玩。最后是学习工具的摆放。
听、说、思、画的习惯。语文课上有一首儿歌“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孩子刚入学就要让他们明白,要学得好,首先要善于用眼、耳、手和脑。我首先从自己的姓“汪”告诉大家,这是“水汪汪”的大眼睛,孩子们水汪汪的大眼睛要学会“看”,老师讲和画时要看,同学回答问题和展示的时候要看。用好耳朵学会听,听老师讲,听同学说。最后要学会用上“双手和大脑”,举手发言,听同学发言,不重复别人发言,别人发言后要思考,和自己的答案不一样的时候举手补充,说话要说完整,等等。
养成了这些好习惯,其实孩子们已经开始学习做到自我管理了,这为孩子今后的课前预学、小组合作学习以及课后反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是新课标理念的重要体现,它强调和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情感体验、内心感受。夸美纽斯曾经说过:“知识的开端永远来自感官。”很多时候美术语言总是难以言传,没有学生各种感官的切身体验、感悟,老师的灌输对学生来说都是无意义的。
传统的美术课较多采取的是“教师示范,学生跟学”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我学习意识的培养。新课程标准中提的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体验、实践和探索,教学形式也提倡小组合作和探究式学习。我在教学设计中,有以下几个环节重点运用了实践和体验:预学体验→尝试体验→互动体验→创作体验。
预学体验。要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首先要让他们学会在课前预学。当然预学不是把整个教学内容都抛给学生学习,而是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让孩子们自己去学习准备学习用具,提出本课学习中不理解的问题1-2 个。
尝试体验。新课程重实践、重感悟。上课一开始,让学生欣赏一两件示范画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作品,使学生有一种初步的视觉感知。美术是视觉文化艺术,视觉的刺激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库存量”有限,就更需要有这样的视觉刺激来丰富他们的视觉经验,帮助他们积累更多的视觉形象。紧接着,可以让学生对新课内容进行简单的尝试体验,以帮助学生自主发现、牢固掌握造型、表现等的方法。这样的尝试体验可以是制作的一个步骤,也可以是绘画中的一个细节,大多是教学难点或重点的分解。让学生在尝试体验中体会造型、表现和设计思路,也便于了解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已有水平,并对此进行相应的课堂调节。
互动体验。作为一种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重要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更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在这一环节,学生的体验需要进行深化和内化才能变成他们自身的“终身伴侣”。正因如此,体验需要“情知互促”,将体验时的身心感触和体验后的理性思考结合起来。这就必然要通过小组汇报,师生互动等形式进行生生、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使学生在互动中进一步体验,对材料、对象等的理解、感悟也更深入、扎实。教师对学生的点拨、指正也应该以一种交流、探讨的互动形式出现,而不能单向地灌输。学生在这一环节中,通过体验和实践逐步形成自我教育的一些方法。
创作体验。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新课程重视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同时又提倡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学习美术。我用“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 四个学习领域,让学生接受多元文化的“洗礼”,丰富学生脑海里的“美术库存量”,通过各种情感体验后再进行创作,让作品具有个性化,力求每幅作品展现孩子的自我意识,感受艺术的魅力。
“自我肯定是自我教育之母。自尊感是一个人的荣誉感、名誉感、健康的自爱心的最强大的源泉之一。”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这种自尊感,教师及时有效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美术教学中的评价应该以教学目标为前提,所有评价的语言和时机都应该紧扣目标进行。美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能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我们要在孩子发现、感受、欣赏、创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得到自我肯定,从而才能在他们的主观意识里形成如何学好美术的方法。“你很乖”、“你真棒”等空洞的评语长久使用是无效的。“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你的观察真敏锐”,“你看到的颜色真丰富”,“你的画面让我身临其境”,“你笔下的线条很丰富”……具有一定具体指向性的评价才能激起孩子的自尊感和成就感,让孩子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美术的方法。
德国教育家亚斯贝尔斯说:“什么是教育,首先精神成长,然后才是科学知识文化的获得。”所以,教学应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让学生亲身经历审美能力自我建构的过程。
在我的教学中,每节课的评价反思促进了学生自我意识的建构。美术课的反思训练主要放在每次作品评价后,我会提出关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反思。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梳理了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总结了学习的方法,促进了精神的成长。学生学会了反思,就相当于给学生请了一位尽心尽责的老师,随时随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指导,从而实现自我教育,提高学习的效率。
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精神的成长,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孩子在学习中实现自我鼓励,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持久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