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红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近些年来,高等院校为了顺应社会需要,专业设置更加细化、多样化,开设了一些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如编辑出版专业、新闻传媒专业、国画书法专业。抛开提高综合素质不谈,仅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这些应用型专业都是以学习、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为宗旨的。要学习、继承我国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阅读古书则是必经之路。“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提高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因此,上述这些在继承和传播中国文化遗产方面具有很强应用性的专业把“古代汉语”作为必修课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一项具有远见卓识的举措。
这些应用型专业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开设的课程涉及面较广,比传统专业占用的学时更多。同时,古代语言距离今天时间久远,学习障碍大,而且语言学习本身就比较枯燥,使得古汉语课程必然存在教学课时少,学生重视程度不足、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针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一个中心,两个配合”的方法。“一个中心”即以文选篇章为教学中心,篇章选择与背景知识结合,篇章串讲与字词、通论知识结合,篇章精读与泛读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练习、讨论结合。“两个配合”即配合其他学科的理论,如心理学理论、外语教学理论,再配合现代教学手段,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一、以文选为授课中心,结合背景选择文选,围绕文选篇章,联系通论、字词知识。
针对课时少的情况,笔者认为应以文选教学为中心,结合字词和通论知识教学。时代越远,语言的差距就越大。古汉语教学中最难懂也最难学的当属先秦部分,因而应该重点选择这部分内容。在讲解文选的同时,吸收相关的字词、通论知识,利用课文中的语言实例,让呆板的理论变成活的知识进入学生记忆。例如《祁奚荐贤》中“荐”意为“推举”。《宫之奇谏假道》“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中“荐”则意为“祭祀”。由此引入教材字词部分的相关内容,“薦(荐),兽所吃的草;草席;向鬼神进献物品,特指无牲的祭祀”。①通过“推举、举荐”这个常用词义,串联其不常见词义,特别是在“祭祀”这个意义上,“荐”与“祭”为同义词。析言之,无牲为“荐”,有牲为“祭”。此时,引入通论部分关于同义词“泛指”和“特指”的概念与相关知识。这样通过对习见词义等熟悉的旧知识的复习和再认识,联系少见的不熟悉的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记忆,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兴趣的目的。
二、配合其他学科理论,信息相关、抓大放小、趋难避易、共振激活,降低语言磨蚀,提高学习效率。
笔者认为教学是触类旁通的,古汉语教学不应孤立地固守传统训诂学理论,死扣字词。应该吸收其他学科的教学理论,特别是心理学理论和外语教学理论。
所谓共振激活是借鉴了近几年最新的心理学理论研究成果。心理学在研究人的记忆时提出:“当接连阅读两篇主人公相同的文本时,后一个文本的信息可以通过共振激活已进入长时记忆的前一个文本的信息并进行整合。因此,在一定条件下,记忆文本加工理论提出来的共振激活可以跨文本发生。”②外语教学中注意到了语言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个磨蚀现象。磨蚀是“由于受蚀语使用减少或停止所诱发的一种生理性的语言能力减退现象”。③
据此我们可以了解,当学生在学习内容相关性密切的课文时,新的篇章会激活旧的篇章记忆。在巩固旧的已有知识的同时,也共同构建了新的记忆和知识。在进入大学之前,学生或多或少地已经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古汉语知识,我们假设这是“前一个文本”,是“背景信息”,那么大学的古汉语文选课第一篇则属于新知识,是新的“后一个文本”。当学到第二篇时,第一篇就变成了心理学所谓的“背景信息”,又变成了“前一个文本”。那么,要想达到所谓的“共振激活”,其关键是信息的相关性,也即“主人公相同”。选择精讲篇章时要以内容的相关性为原则,“抓大放小”,“趋难避易”。以《古代汉语》第一册为例,按照内容相关性原则,其中《宫之奇谏假道》、《烛之武退秦师》、《蹇叔哭师》、《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楚归晋知罃》、《祁奚荐贤》等七篇与晋国有关,其内容相关性较强。讲授课文之前,先以时间为序,介绍晋国历史。其中对七篇课文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进行重点介绍。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先尽可能多地获得 “背景信息”,促成新旧信息的“共振激活”,提高学习效率。再从中选择《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楚归晋知罃》三篇相对篇幅较长,语言点相对较多,即“抓大放小”之“大”者,“趋难避易”之“难”者,进行课堂精讲。其他四篇则提出问题,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通读文本,归纳课文“词类活用”、“古今字”、“异体字”等语言点。教师再利用一次课堂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相互问答讨论,进行泛读式教学。为了督促学生课后自习,可以将这些练习、讨论作为平时成绩,待期末一并计入总评。以泛读达到增加学生阅读“量”的目的,以精读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质”的目的。
三、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容,讲活古汉语课。
现代科学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为教学提供了方便,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现代教育手段已成为教师的职业技能之一。在古汉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把一些不易理解的问题用图片加以讲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理解和记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郑伯克段于鄢》中“先王之制,大国不过参国之一”句,“参”,教材注释仅为“三”④,这显然不够。“参”,《说文》:“商星也。”后作“叁”,即大写“三”。此时插入“参”的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字形图片,并把这些图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参”字形自古至今的整个演变过程一目了然,避免了教师口头描述的繁琐和含混不清,节约了课堂时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因为有了古文字图片,这个训诂过程可以被学生轻松地理解和接受,并留下深刻印象,也使教师讲解变得生动、有趣,课堂内容丰富多彩。
注释:
①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53.
②记忆文本加工理论在九十年代被提出。以O’brien为代表的记忆基础的文本加工理论所进行的研究以及有关的后续研究,围绕同一个文本的阅读过程的共振激活而进行。我国心理学研究者莫雷先生等人对这一理论又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了阅读过程跨文本的共振激活,曾先后发表过多篇研究文章。
③倪传斌.外语磨蚀的影响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31.
④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9.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倪传斌.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3]莫雷,曾庆.文本阅读过程中跨文本背景信息激活与整合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1):2-5.
[4]莫雷,王瑞明,何先友.文本阅读过程中信息的协调性整合.心理科学,2003,35(6):743-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