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星星,郑艳芳,赵国强
住院患者的心理活动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及个人心理素质息息相关。笔者收集2008-10至2012-10住院患者1200例进行心理分析和护理干预,旨在对临床护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现报告如下。
1200例住院患者,涉及心内、呼吸内科、普外科、神经外科等临床科室六个病区,男540例,女660例,年龄15~90岁,平均48.4岁,其中,心内科200例,诊断高血压、冠心病148例,心律失常52例;呼吸内科150例,肺肿瘤21例,支气管肺炎97例,肺心病32例;神经内科350例,脑出血186例,脑梗塞144例,帕金森症20例;神经外科112例:脑外伤90例,脑肿瘤10例,脑出血12例;普外科264例:急腹症4例,胆道结石186例,消化道肿瘤74例;泌尿外科120例:泌尿系结石100例,泌尿系肿瘤20例。患者住院时间3~280 d。精神状况评估均无精神分裂症。
2.1 对病情的担忧所造成的紧张或恐惧心理 1200例患者的心理活动,主要表现在对病情的担忧,自入院就十分关注病情的变化,要求护士和医师解释清楚自己的疾病诊断、治疗过程以及后果。如果有异议或遇医护人员不正面回答时就会引起猜疑、紧张等心理[1]。需要进行大手术的患者过多的考虑生死问题,求生欲望多使患者出现思虑重、多疑、失眠、恐惧,甚至一些绝症患者表现出无助、无望等心理问题。
2.2 对经济负担的担忧心理 患者的住院费用逐年增多,尽管国家和政府采取了种种医保减免政策,但是近几年统计显示,患者在三级医院自付的比例每年都在增加,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巨额的医疗费用无疑是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最易出现情绪低沉、萎靡不振、食欲差,甚至有轻度或重度的抑郁症表现,本文有15例因经济问题发生了忧郁症,后经心理干预好转。
2.3 慢性伤病造成脏器和肢体功能下降的无助心理 有一少部分的伤病则需要长期康复,尤其是交通事故带来的肢体残疾、行动不便、语言障碍等器官功能下降则会带来严重的心理障碍[2]。有些患者需要长期的功能锻炼,如外伤和脑出血,要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必须要有超人的毅力才能战胜病魔,此时患者非常在乎旁人的语言,对别人的看法非常敏感,最容易产出焦躁、自闭、无助或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急需社会的关照以及温暖的语言和友善的眼光。
3.1 对病情忧虑的心理干预 心理护理干预是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对患者的预后有很大的辅助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尽可能协助医师对患者的疾病原因、诊断、治疗过程进行讲解,让患者对自己的病症全面了解;(2)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语言,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尤其对待肿瘤患者,要尽可能地使用保护性的医疗措施,本组129例癌症患者均做到不将肿瘤、癌等刺激性的文字出现在患者床头和治疗卡上;(3)要用一些实例开导患者,形象地说明该疾病的可治疗性和比较好的结果,而对一些拿不准的医学道理要尽可能少解释或不解释以免造成误解;(4)给患者制造一个轻松舒适的医疗环境,比如:优美的音乐、启迪人生的电视剧都能达到缓解患者压力的作用;(5)在治疗的过程中尽可能轻柔、细心,切忌粗糙、忙中出错。
3.2 对经济忧虑的心理干预 巨大的医疗费用是患者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方面,此时心理干预的主要目的在于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3]。(1)尽可能地在医疗护理中多和医师沟通,制定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减少患者经济支出;(2)对一些特困、特重需花费高额费用的患者,护理干预应该积极向上级汇报,并且尽可能动员社会力量进行捐助,我院每年都有对特困、特重的患者号召社会进行捐助的实例,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3)协助患者通畅各种各类医保途径。有些农村患者文化知识欠缺,不能通畅地办理新农合医保手续,科室应主动地为其排忧解难,与当地医保部门沟通,让其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医保优惠;(4)提醒医师尽可能使用医保范围内的药品和检查,其超出范围的也应向患者解释清楚,以达到沟通和理解的目的。
3.3 对长期康复患者的心理干预 慢性伤病是一个长期复杂而痛苦的过程,要针对每个患者作出特定的护理干预计划,找到其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帮助患者重启生活希望,以积极心态坦然面对未来的挑战[4]。(1)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康复计划,列出每一步达到的效果;(2)用一切方法来鼓励患者战胜病痛;(3)监督和帮助患者来实施这个计划,惩罚分明,多表扬少批评,对某些患者懦弱、自卑的心理善意批评也是很好的方法。
[1]曹 霞,常 宏.发挥患者在自身医疗安全中的作用[J].武警医学,2012,23(1):82-83.
[2]盛海峰,潘桂华,张庆成.循证护理在神经内科肺部感染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武警医学,2012,23(9):820-822.
[3]修 燕,张拓红.从沟通过程模型谈医患沟通障碍[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2),74-75.
[4]凌秋英,张晋欣,许壁瑜,等.住院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0,17(8B):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