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科
(西安交通大学 军事教研室,陕西 西安 710049)
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实践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001年《国防教育法》的颁布为高校国防教育实践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现阶段在大多数普通高校,除了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及举行日常性的国防教育活动外,还以必修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国防教育课程教学,可以说,国防教育已逐渐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然而,还应当看到,当前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评估,还没有设置专门的教学机构和专职的国防教育教师编制,仅仅以讲座的形式在军训期间开展几次国防教育讲座,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国防教育的效果,而且对于国防教育学科的创建和国防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十分不利。因此,重新审视高校国防教育的价值、意义,明确当前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的策略,对于增强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效性、推动高校国防教育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分析高校为何及如何开展国防教育,有必要首先对国防与国防教育的基本概念进行辨析。国防是国家防务的简称,根据《辞海》的解释,国防是“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1]。《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中对国防条目的解释是:“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而采取的防卫措施的统称。包括国防建设与斗争。”[2]笔者认为,《辞海》中的定义对国防的本质把握得更为科学和准确。什么是国防教育?目前学者们多基于自己的认识来理解国防教育这一概念,对其所下的定义亦是五花八门,如:“国防教育是指国家为增强公民的国防意识,提高公民的国防行为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是国防建设和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凡是一切为增进人们国防思想、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有利于形成和增强国防意识、观念和国防能力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国防教育”[4]4;“国防教育是国防领域里的教育现象,即按照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和安全,抵御外来侵略和颠覆的目的和要求,对公民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方面有计划地施以影响的活动”[5]等等。但这些定义都未能十分精准地反映国防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在笔者看来,国防教育是指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抵御外来侵略、颠覆与威胁,对全体公民施加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使公民具备一定的国防知识和国防技能,形成符合国家所需要的国防意识与国防情感的社会实践活动。可见,国防教育是伴随着国家和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防教育的主体是国家,而客体则是全体公民。
当前我国高校国防教育主要包括学生军事训练、国防教育理论课教学及日常性国防教育活动,这三个环节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学生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单兵战术动作训练、野营拉练、军事地形学等,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作风,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防教育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日常性国防教育则是指在大学生平时生活中不定期地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尤其是指利用“全民国防教育日”、“国庆节”、“建军节”等重大纪念日,通过国防教育专题讲座、国防教育基地参观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国防知识的普及与国防观念的培养。
我国高校国防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从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十余年间,高校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主要是开展军事训练,军事理论教学仅在军事技能训练期间作为辅助环节来开展。1984年新兵役法颁布实施后,我国在部分普通高校和高级中学中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学生军训试点工作。在军、地各有关部门和各地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军训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摸索出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行之有效的学生军训办法。1995年9月1日,我国颁布实施了《教育法》,其中第六条规定,向受教育者“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1997年3月14日公布实施的《国防法》明确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各级各类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或者在有关课程中增加国防教育的内容。军事机关应当协助学校开展国防教育。”从概念上看,《国防法》中没有再沿用“学生军事训练”的用语,取而代之的是“学校国防教育”、“国防教育课程”等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不仅仅是概念的转换与变更,而是从深层次上预示着高校国防教育基本模式的转变。此后,国防教育理论课逐渐进入了各高校的教学计划,高校对国防教育理论课教学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2002年6月,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作为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理论课教学与军事技能训练的基本依据,大纲规定:“军事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军事课(含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列入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考试成绩记入学生档案,学校应当按照本大纲组织实施军事课教学”。该大纲于2006年得以修订,修订后的教学大纲于2007年9月起在全国普通高校施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高校国防教育逐渐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的“军训式”国防教育模式,国防教育理论课教学亦成为国防教育的重要环节,再加上平时开展的日常性国防教育活动,高校逐渐形成了“学生军训+国防教育理论课教学+日常性国防教育活动”一体化的国防教育新模式。
从国防教育的定义可见,国防教育的过程是促进公民国防认知、国防情感、国防意识及国防行为能力四方面统一发展的过程。国防认知是“奠基石”,能够为关心国防、投身国防责任的履行提供指南;国防情感是“催化剂”,能够激发关心国防、投身国防、捍卫祖国主权、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尚道德追求;国防意识是“推进剂”,能够推动捍卫国家主权、防备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尊严的行为的实施;国防行为能力是“落脚点”,能够实现关心国防、维护国家安全的知行合一。要分析高校为何要开展国防教育,就必须清楚地认识高校国防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首先,通过开展高校国防教育,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与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与发展。强烈的国防意识、国家安全观念是战争时期抵御外敌入侵、赢得战争胜利的武器,也是经济建设时期保障国防、抵制西方劣性文化侵害、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因素。大学生是未来推动国家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大学生的国防意识与国家安全观念更是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高校国防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克服和平时期的麻痹思想,增强他们的国防观念、爱国意识,从而为维护国家安全与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与发展服务。
其次,通过开展高校国防教育,有助于推动国防现代化建设。任何一个国家,开展国防建设不外乎物质层面建设和精神层面建设两个方面的内容[6]。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因此,高校国防教育本身就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学生国防观念的培养、国防情感的强化,能够使他们对战争与和平保持清醒的认识与理性的判断,对国防事业产生认同感和使命感,有助于激发他们对国家安危和民族利益的自觉关注,从而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国防建设,这必将对国防现代化建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起到促进功效。
第三,通过开展高校国防教育,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高校国防教育的目标内在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之中。其二,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利益所需要的道德准则,就必定要把国防观念、国防意识的培养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其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与全体公民,尤其是当代青年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国家主权意识、国家防卫意识的树立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有助于大学生国防素养的培养。通过深入持久的国防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国防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情感、国防精神,提高大学生个体的国防行为能力。
其次,有助于大学生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开展国防教育,有助于使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提高大学生个体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大学生个体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第三,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个体的道德鉴赏力。国防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个体高度的政治自觉性和正确的道德伦理观,提升和丰富个体的精神世界,帮助个体形成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从而提高道德鉴赏力。
第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个体的社会竞争力。通过采取教学、军训、培训、讲座、参观等多样化国防教育形式,有助于增强大学生个体的国家安全意识、竞争意识、自强意识、忧患意识、科学意识,培养个体的“大国防观”,提高个体的社会竞争力。
总之,正因为高校国防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与重要的价值,因此高校应当充分重视并积极开展国防教育,通过学生军训、国防教育理论课教学及开展日常性的国防教育活动等方式,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意识与国防情感,提高大学生的国防行为能力。
随着《国防法》、《国防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等法规或文件的颁布施行,高校国防教育逐渐从专业性军事训练阶段走向了普及性国防教育阶段。20 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全国普通高校专职国防教育教师的数量不断增加,国防教育理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和深化,教育部还成立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学指导委员会”,以指导全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虽然现阶段高校国防教育事业正在向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不断迈进,但还应当清楚地看到,在高等院校国防教育领域,还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和困境。
首先,许多高校还未按照《国防教育法》及教学大纲的规定开展国防教育,尤其是未能有效地开展国防教育理论课教学。虽然2001年颁布施行的《国防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也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大纲组织实施军事课教学,严格考勤考核制度”,而现阶段相当一部分高等院校还没有开设国防教育理论课,或者仅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几次简单的国防教育理论授课,这严重影响了国防教育的实效性。以陕西省为例,据笔者统计,陕西省内有近八十所普通高校,然而真正按照教学大纲开设国防教育课程的普通高校还不足十所。
其次,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着“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从宏观层面来看,当前国家、社会对国防教育十分重视,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及十七大报告中都有有关“加强国防教育”的详细内容,《教育法》、《国防法》、《国防教育法》等法规中也都有“国防教育”的具体规定,另外,整体而言,当前从事国防教育工作的高校基层教师、行政人员也能够积极地投身于这项事业。但是,处于高校国防教育体制“中间环节”的部分教育行政部门、部分高校党政领导对国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国防教育地位与作用的认识还不到位,这严重阻碍了国防教育的深入开展。在一些高校党政领导眼中,国防教育对于大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发展无关紧要,因此,在高校调整教学计划、调整课程体系时,这门课程往往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和影响。
第三,国防教育学科建设进展缓慢,国防教育学科地位迟迟未能得到确立。虽然近年来许多学者都提出了“国防教育有学”[7]、“国防教育也是一门科学”[4]1的观点,但客观来说,当前国防教育学科还不是一门“实然学科”,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学科目录中还没有它的位置。因此,长时期以来,广大国防教育工作者始终面临着没有学科依托的境况,高校国防教育教师普遍缺乏学科归属感,学术发展空间不够广阔。客观地说,国防教育学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具有自身特有的研究方法,虽然理论体系不成熟、不完善,但假以时日一定能够形成自身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而且国防教育学科的创立符合社会发展历史性条件,因而这门学科符合学科生成的最基本要求。不论是国家层面、高校层面,还是国防教育工作者个体层面,都需要对国防教育学科的创立充满信心并为之做出努力,促使其早日从“应然学科”发展成为“实然学科”。
第四,国防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极为薄弱,一方面影响了国防教育实践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制约了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推进。国防教育实践离不开国防教育理论的指导,而长期以来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水平不高,一些重大理论难题无法得到解决,使得国防教育实践缺乏理论的指导和学理上的支撑,国防教育工作始终无法突破制约瓶颈,长期在低水平、低效率的阶段徘徊。从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角度而言,由于这一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十分薄弱,国防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始终未能得到突破式的进展,大大影响了这门学科的学科地位,导致这门学科在高校学科群中长期处于“非主流”、“边缘化”的地带。
第五,国防教育的内容过于陈旧和单调,过分偏重从“战争”、“军事”、“军队”等角度来进行国防知识与国防技能的教育。现代国防虽然以军事力量为核心,但已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又被称为社会国防、大国防,从军事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意识形态都与之密切相关。可以说,当前的国防问题、国家安全问题,已不再仅仅是是单纯的军事问题、领土问题了,而是一个由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信息、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安全问题所构成的综合性的、复杂性的重大问题[8]。因此,现阶段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与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防建设的本质和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这突出地反映在国防教育理论课的内容过于“军事化”、“单一化”,不能与时俱进等方面。当前国防教育理论课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有关“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军事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所占比例过大,而“国家传统安全论”、“国家非传统安全论”、“国家发展战略论”、“大国关系论”等方面的内容要么完全没有涉及,要么所占篇幅过少。
笔者认为,为了解决当前在国防教育领域存在的这些问题、促进高校国防教育的规范化与可持续发展,应当采取如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首先,重视高校国防教育的检查评价工作,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应尽快制定全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检查评价机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军事部门应牵头组织有关专家制订本地区的评价方案,通过定期组织国防教育检查评价,督促高校严格贯彻落实《国防法》、《国防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等法规或文件的有关规定。对于积极按照教学大纲规定开设国防教育课程、开展军事训练的高校,以及对于工作业绩突出的国防教育个人进行表彰、奖励,而对于仅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几次简单的国防教育理论授课的高校应通报批评,督促其整改。
其次,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各高校应当充分重视和关注国防教育工作,推动高校国防教育全方位、深层次、高效能开展。教育行政部门与高等院校对于国防教育的开展需要给予一定的资源支持,统一思想认识,积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成立各级国防教育领导小组,健全国防教育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并完善监督机制,促进学生军训工作、国防教育理论课程及日常性国防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第三,加强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推动国防教育学科早日创生。在我国的学术管理体制下,研究资源(如研究课题、研究经费等)主要是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公布的学科目录来进行配置的,没有进入目录的研究领域不但很难得到社会与学术界的认可,也因难以获取有效和充足的资源而难以生存,而一个领域的研究若想繁盛起来就必须进行学科的创建,谋求进入官方的学科目录。因此,加强国防教育学科建设,遵循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国防教育学科早日创生不但有利于为高校国防教育教师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和广阔的学术发展空间,而且对于国防教育实践的规范化与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要加强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必须在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国防教育研究基地的设立、国防教育学会的创建、专门刊物的创办等方面加强工作。
第四,增强高校国防教育教师的学科意识,促进国防教育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协调发展。长时期以来,由于国防教育学科主体对学科建设的必要性认识不够,对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内涵缺乏深层次的理解,直接影响了国防教育学科地位的确立。此外,国防教育教师的学科意识十分淡薄,部分教师认为学科建设就是课程设置与课程建设,甚至认为学科建设是学校管理部门的事,与教师个人无关,导致了国防教育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严重脱节。因此,当前应重视增强国防教育教师的学科意识,并在全面抓好课程建设的同时积极推动国防教育学科建设,促进国防教育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协调发展,为高校国防教育的规范化发展提供稳固坚实的基础。
第五,大力推动国防教育学术研究,为高校国防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为推动高校国防教育实践的可持续发展,把国防教育事业推向深入,除了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给予重视和必要的支持外,还离不开广大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辛勤的学术研究工作。要争取获得一些战略性、基础性的科研项目的立项,促进国防教育领域基础性科研成果的获得与重大理论难题的解决,从而带动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研究生的培养和研究机构的建设,以推动高校国防教育实践的深入开展,推动国防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
第六,更新国防教育理念,改革国防教育内容,突破传统的、仅局限于“军事领域”的国防教育形式和内容。今天国家的真正防线并不仅仅在军事上,高校国防教育应突破传统的、单一的“军事化”教育体系,而应当从更宽广的视角、更开阔的维度去把握国防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在国防教育形式上,应在现行的“学生军训+国防教育理论课教学+日常性国防教育活动”的基本模式基础上,积极探索更为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如举办将军报告会①西安交通大学于2009年起每年在大一新生军训期间举办一场“将军报告会”,邀请一位将军来校为全体参训学生作报告,反响十分强烈,这样的国防教育形式值得进一步推广。、开展国防教育知识竞赛,借助BBS讨论区、QQ 群、微博等网络媒体进行宣传教育等,增强国防教育的实效性。在国防教育内容上,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应下大力气改革和修订国防教育理论课程的内容体系,更新国防教育基本理念,增设“国家安全论”、“国家发展战略论”、“大国关系论”等方面的内容,不能再仅仅重视学生“军事知识”、“军事技能”的培养,而应当充分关注学生“综合安全观”、“大国防观”、“战略思维”的培养和塑造。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767.
[2]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中国军事百科全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347.
[3]吴温暖.国防教育学学科基本定义探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07-113.
[4]武炳,张彦斌,杜景山.国防教育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
[5]李先德.国防教育学概论[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32.
[6]吴温暖.高等学校国防教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20.
[7]毛文戌,兰书臣.国防教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229.
[8]胡移山.关于加强大学生国防素质教育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2(10):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