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越,张建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500;.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生殖与遗传中心,山东济南 500)
自1978年Steptoe和Edwards采用自然周期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诞生世界首例辅助生育子代以来,各国家的辅助生殖技术出生儿逐渐增多。随之衍生的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 cytoplasmicsingle sperm injection,ICSI)技术因侵入性操作更是饱受争议,近些年中国大陆报道早产、多胎和低出生体重(low birth weight,LBW)比以往有所增加,郭丹曾报道其所在医院剖宫产率逐年增加,平均值为33.87%,大部分城市医院剖宫产率为40%左右,少数已超过60%[1]。IVF/ICSI子代的出生缺陷、生长发育情况和男性不育的因素是否会遗传给子代问题在中国大陆受到广泛关注。
与自然妊娠(natural conceived,NC)相比,IVF最常见的问题是较高的多胎率。朱依敏等随访185例IVF多胎率为33.33%,远高于同期NC儿(1.72%)[2]。王雪梅等将IVF子代211例,与218例NC儿相比较,两组多胎妊娠率分别为37.2%和2.3%[3]。黄舒娥等将IVF、ICSI后分娩的101例新生儿(观察组)与同期NC分娩的4 435例新生儿(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多胎率(31.18%)明显高于对照组(1.33%)[4]。赵倩等选取325例IVF儿和348例NC儿,IVF组的双胎率高于NC组的9倍多(32.62%与3.45%,χ2=98.88)[5]。彭悦等将72例IVF孕妇和NC者(对照组)66例比较。研究组双胎率(37.50%)明显高于对照组(0.00%)[6]。
多项研究发现IVF早产率明显高于NC儿。王雪梅和彭悦等均报道IVF子代的剖宫产率也高于NC儿[3,6]。赵倩等还报道IVF和NC儿中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27.38%与8.91%,χ2=39.16)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但IVF组剖宫产娩出比例仍高于NC组(61.18%与22.03%,χ2=100.93,P<0.01)。也有持不同观点者,刘风华等研究的415例IVF单胎儿、152例ICSI单胎儿、8 240例NC单胎儿的早产率分别为11.8%、14.5%、1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7]。
报道IVF和NC双胎儿早产率相似的较多,吴娟等选取的42例IVF双胎、143例IVF单胎和54例NC双胎的早产率分别为47.61%、9.79%、61.11%,双胎儿的早产率明显高于单胎[8]。华少萍等选择IVF双胎妊娠(研究组)83例和NC双胎妊娠90例(对照组),研究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9]。但两组分娩孕周多在32~36周之间,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平均出生体重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曾梦艳等[10]也发现IVF和NC双胎儿的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死亡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朱依敏等报道185例IVF子代的LBW率高于NC者,分别为25.68%、8.23%(P<0.01);早产率、LBW率均与多胎发生率有关,而IVF和ICSI的LB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黄舒娥和赵倩等研究发现IVF子代的LBW率均高于 NC 儿 3 倍多[4-5]。另对 IVF、ICSI、冻胚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transfer,F-ET)的子代进行比较[5],各组间早产、LBW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彭悦等将72例IVF子代(研究组)与NC(对照组)66例比较,研究组新生儿出生体重[(2 923.66±680.52)g]显著低于对照组[(3 385.45 ±529.45)g][6]。龙晓林等随访 IVF 子代1575 例,ICSI子代388例,F-ET组430例,1105例婴儿出生低体重,各组低体重儿比例差异无显著性,但每组双胎的LBW率显著高于单胎妊娠(P <0.01)。[11]
有学者[7,12]针对单胎研究发现,IVF和NC单胎儿的LBW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关于双胎儿研究[10,13]发现,IVF和NC双胎儿的LBW率也无显著性差异。表明IVF并未增加子代LBW率,但多胎可以增加早产和LBW率。
4.1 IVF:有研究显示IVF子代的畸形率明显高于NC儿,其中心脏畸形率较高。朱依敏等研究的IVF子代和NC儿的畸形率分别为 3.83%、1.17%(P <0.01)[2]。龙晓林等随访1575例IVF子代,22例出生缺陷儿(1.40%),在所有出生缺陷类型中,先天性心脏病发生比例最高(32%)[11]。但另有报道[4,5,12]认为IVF子代和NC儿畸形率无明显差别。许薇等研究发现520例 IVF子代的出生缺陷率为2.11%[14],比我国NC儿的出生缺陷略低[15],而且男婴出生缺陷例数高于女婴。韩金兰等在上海市7个生殖医学中心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研究,出生缺陷率为1.08%(92/8507),三胎妊娠的出生缺陷率较高,其中循环系统畸形率最高,为 34%(31/92)[16]。IVF、F-ET的出生缺陷率分别为1.21%(34/2799)、1.07%(20/18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胎、双胎及三胎妊娠者的子代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为0.53%(25/4679)、1.59%(57/3576)和3.97%(10/252),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4.2 ICSI:大部分研究发现ICSI和IVF子代出生缺陷率无明显差异。赵倩等分析189例IVF与84例ICSI子代的出生缺陷率分别是4.23%、4.76%[5],刘风华等研究IVF组、ICSI组、NC组的出生缺陷率分别为2.2%、2.0%、2.4%,均无统计学意义[7]。成洁等分析 91例 ICSI子代的出生缺陷率为2.20%,与IVF子代(2.33%)相似[17]。余慕雪等报道575例ICSI子代,17例有出生缺陷,其中14例来自双胎,认为双胎的出生缺陷率较高[18]。
4.3 F-ET:赵倩等分析52例F-ET子代的出生缺陷率为5.77%,与IVF、ICSI和 NC相比均无明显差异[5]。韩金兰等分析IVF后F-ET、ICSI后F-ET者的出生缺陷率分别为1.07%(20/1871)、0.92%(15/1625),与鲜胚移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6]。成洁等研究发现F-ET和鲜胚移植子代的出生缺陷率无明显差异,分别为2.70%、2.19%,表明不同辅助生殖技术对出生缺陷率影响无显著差异[18]。
应用大量促排卵药和孕激素支持黄体是IVF妊娠的重要途径,可能增加围产儿并发症。康鹏讲等对多胎IVF子代围生期并发症进行定期随访及就诊于小儿神经专科的双胎IVF子代评估发现,多胎IVF子代的病死率高,57%围生期婴儿(12/21)发生小儿脑性瘫痪[19]。IVF子代的早产因素、病死率及并发症与NC儿相同。先天缺陷婴儿在IVF中占24%(5/21),死亡婴儿多为极LBW儿。而韦义军等研究认为IVF双胎与NC双胎有同样的生存质量[20]。邓彬等发现高龄妇女接受IVF治疗后妊娠活产率明显下降[21]。
IVF和NC儿的听力情况相似,齐月娥等研究认为早期进行听力筛查,为IVF子代是否会导致听力受损提供依据,有利于新生儿先天性耳聋的及时发现和早期干预[22]。还有关于高海拔环境IVF子代的研究,沈源春对比分析高海拔环境下单、双胎IVF儿和NC儿出生时情况,结果单胎IVF子代Apgar评分高于NC婴儿,其余各指标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23]。表明在高海拔环境下IVF与NC儿均可获得良好的生长发育。
综上所述,大部分研究认为IVF/ICSI子代和NC儿健康情况相似,IVF/ICSI技术是安全的。目前还有以下不足:①高发的多胎所带来的问题仍未改善;②中国大陆首例IVF子代在1988年出生,较年轻,无法对其生育期、中年期健康状况进行随访研究;③IVF子代的听力筛查研究较少,视力和精细运动水平研究尚属空白,针对ICSI子代遗传缺陷的研究也较少;④目前中国大陆多数生殖中心病案各自保存,无统一随访,失访率较高。
中国大陆IVF/ICSI子代健康研究应该:①严格执行技术规范和控制IVF/ICSI适应证;②成立符合国际生殖协会的中国伦理委员会,关注生命伦理;③制定病案管理制度,建立IVF/ICSI数据库,培养专职随访人员,做到无失访;④多学科、多中心合作,扩大研究样本量;⑤深入基因水平研究,开展植入前遗传学诊断;⑥坚持远期随访,如青春期生理心理发育、青年期生育能力等,不断增加IVF/ICSI子代电子信息。
[1] 郭 丹.剖宫产率上升原因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22):4576.
[2] 王倩倩,朱依敏,吴明远.体外受精母亲与子代健康状况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8(5):515.
[3] 王雪梅,常艳美,赵晓艳,等.试管婴儿的出生缺陷及围产期情况研究[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5,8(4):246.
[4] 黄舒娥,廖 灿,魏佳雪,等.采用辅助生殖技术后出生儿安全性探讨[J].生殖医学杂志,2006,15(4):241.
[5] 赵 倩,邹小英,周细中,等.325例辅助受孕子代的出生情况[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1,14(12):711.
[6] 彭 悦,谭青青.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和自然受孕妊娠结局的临床比较[J].实用临床医学,2011,12(5):59.
[7] 刘风华,何 玲.辅助生殖技术出生儿近期安全性评价[J]. 现代妇产科进展,2010,19(3):179.
[8] 吴 娟,曹云霞.248例辅助生殖技术后双胎妊娠结局[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6,41(3):341.
[9] 华少萍,胡春霞,莫秀兰,等.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双胎与自然受孕双胎妊娠173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4):3423.
[10] 曾梦艳,胡玲玲.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双胎与自然受孕双胎妊娠结局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2,20(3):107.
[11] 龙晓林,张文红,张良伟,等.试管婴儿出生缺陷及低体重儿风险分析[J]. 广东医学,2011,32(7):871.
[12] 李凤兰,吴伟丽,邹淑花,等.试管婴儿(IVF-ET)新生儿期情况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5,13(9):83.
[13] 雷莹娟.辅助生殖受孕与自然受孕双胎的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251.
[14] 许 薇,田之莹,李志强.595名接受辅助生殖技术后妊娠的妇女中新生儿出生缺陷情况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16(3):99.
[15] 罗家有.我国出生缺陷干预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458.
[16] 韩金兰,陈 华,牛志宏,等.1998-2007年上海市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子代出生缺陷情况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0,45(2):124.
[17] 成 洁,赵君利,姜银芝,等.辅助生殖技术子代出生缺陷的分析报告[J].宁夏医学杂志,2012,34(9):872.
[18] 余慕雪,徐艳文,周灿权,等.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子代临床随访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8):929.
[19] 康鹏讲,马正民,李瑞林,等.双(多)胎试管婴儿生存质量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6):473.
[20] 韦义军,陈继昌,曾红军.试管婴儿双胎与自然妊娠双胎的比较分析,重庆医学,2010,39(21):2960.
[21] 邓 彬,李 予,王文军,等.高龄妇女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结局分析[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1,38(5):458.
[22] 齐月娥,杨燕燕,张黎平,等.试管婴儿和正常受孕儿听力失损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2011,33(24):3736.
[23] 沈源春.高海拔地区192例试管婴儿出生情况对比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4):3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