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平(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去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全省经信系统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全力实施“八项工程”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以实施“十二五”规划和万企升级行动计划为抓手,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各项工作,努力使工业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运行态势,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取得新进展。主要成效:一是工业平稳增长。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4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分别高于全国(10.0%)、东部地区(8.7%)2.5个和3.8个百分点。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达到2.65万亿元,增长12.5%,总量约占全国11.4%,居全国首位。二是产业结构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全年新兴产业销售收入突破4万亿元,达到4.1万亿元,增长23%,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增长30%以上,总量预计突破4200亿元,有望跃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提高到36%以上。传统产业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预计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62万亿元、技改投资1.26万亿元,均增长20%左右。三是创新活力增强。企业研发投入增长20%以上,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数量达到1017家。超百亿元工业企业有望达到120家。民营工业贡献提高,1~11月全省民营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工业50.4%,占比较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7.9%,高出上年同期17.2个百分点。四是融合水平提升。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达到142家,新增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13家、试验区16家,预计全省信息化水平总指数达到0.83。五是节能成效显著。前三季度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5.58%、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9.2%,预计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4.5%以上。去年经信工作完成了目标任务,突出表现是“三超两高”:(1)工业增长目标超额完成,超出年初预期目标0.5个百分点,增速居沿海发达省市榜首;(2)节能降耗目标超额完成,超过“十二五”规划要求的序时进度;(3)技改投入目标超额完成,增幅超过年初预期目标1个百分点;(4)新兴产业增幅预计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幅10个百分点以上;(5)工业总量占全国比重提高0.2个百分点以上。
工作特点集中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加强运行调节,稳定增长措施有力。坚持把实施“一个计划、四项行动”作为稳增长的有效举措,奋力攻坚克难,进一步夯实工业经济企稳回升、良性运行的基础。一是加强运行监测。强化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地区和新增长点、小微企业监测分析,准确研判工业经济走势,提出针对性强、实在管用的应对措施和政策建议。二是强化要素保障。加强生产要素综合协调,最大限度满足需求。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得到国家部委肯定。深入开展融资洽谈活动,全省推介融资项目9000多项,涉及资金需求5300亿元,促成6500个项目与银行达成贷款协议,解决资金需求3300亿元。三是加快增量培育。实施增量培育“113计划”,全年增量产出3500亿元。全省新增长点建设为稳增长作出积极贡献,829个省级新增长点项目新增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均拉动全省工业相应指标增长6个百分点左右。四是积极开拓市场。“江苏产品万里行”活动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全年四场活动现场销售和意向订货金额超过110亿元。组织国际服装节、汽车展以及电子信息、软件、物联网、物流博览会等重点展会,各市积极举办和参与市场推介活动,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江苏制造品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二)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坚持把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推动转型升级的首要任务,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和万企升级行动计划,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一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制定实施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方案。加大有效投入,推动技术、产品、管理创新,构建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建立协调机制,发挥民用技术和资源优势,促进军民产业融合发展。提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认定一批重点物流基地、物流企业和15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0家工业设计示范企业。万企升级行动计划年度目标基本实现。二是培育规模骨干企业。研究提出加快培育规模骨干工业企业的意见。积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产业链延伸拓展。实施管理创新示范企业工程,培育树立200家省级管理创新示范企业、优秀企业典型。三是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特色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去年,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新增2家、总数达到13家,省级新增11家,总数达到61家。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新增19家、总数达到69家,省级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新增12家,总数达到47家。首次认定10家重点产业链国际合作示范区。省内南北共建产业园区和跨省对口支援产业合作成效明显。四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承担国家和省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122家企业已全部关停并拆除主体生产设备,全年行政性关闭落后小企业198家。
(三)推动技术创新,内涵发展动力增强。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推动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大力开展技术改造,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推广应用,企业内涵发展动力明显提升。一是完善创新体系。加快推进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建设,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省级工业类企业技术中心213家,物流业类中心11家、建筑业类中心5家;扎实推进产学研联合开发、关键核心技术和重点质量攻关、公共技术平台构建工程,7家企业成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二是加快技术改造。实施重点工业投资项目、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项目计划,重点推进“百项千亿”技改工程,组织集中开工月活动,联动实施“四新”技改项目计划,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升。三是加强推广应用。制定《关于迸一步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的意见》实施“百千万”工程,编制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指南,发布210项推广应用目录,推进新能源汽车、云计算服务等重点示范应用,预计省级以上新技术新产品销售1.15万亿元。累计认定123项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实现销售收入362亿元。四是重抓质量品牌。扎实开展“工业品牌质量建设年”活动,推进43个省级重点品牌产品质量攻关项目,企业发展质态明显提升。
(四)加深两化融合,信息化引领作用凸显。坚持把信息化作为推动转型升级的引领和支撑,加强示范应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一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实施企业信息化“百千万”工程,组织“进百企”活动,促进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和融合创新,开展企业信息化评价评估。全省累计认定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试点企业1230家。参加全国两化融合成果展,获最佳展示奖。二是加强两化融合示范区建设。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取得成效。两化融合服务产业园建设经验被国家工信部推广。推动南京全国软件名城和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常州列为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支持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在智能交通物流、智能节能环保等六大领域实施64个示范项目。三是促进社会信息化发展。制定《江苏省政府信息化服务管理办法》,加强规范管理,政府信息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组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试点,行政村平台覆盖率达到45%以上。组织实施沿江8市三网融合试点,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全省的“智慧江苏统一门户平台”,IPTV用户达到380万户,居全国第一。制定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和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监督管理实施办法,建设省级政务网站及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监测预警平台,无线电通信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五)狠抓节能降耗,绿色制造水平提升。坚持把节能降耗作为推动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形成倒逼机制,突出重点领域,落实工作措施,确保目标任务完成。一是创新节能推进机制。制定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办法。编制33项严于国家要求的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实施有利于节能的价格政策,倒逼用能单位能效提升。二是实施节能重点工程。组织实施重点节能改造项目,年节能超过200万吨标准煤。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全省大中型骨干钢铁企业全面实现能源动态监控和数字化管理。深入推进重点行业达标对标活动,8家企业成为国家节能标杆。组织1000多家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节能低碳行动。三是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推进资源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再制造产业化等重点工程。组织清洁生产先进技术推广应用,2个项目入选国家级示范。新认定650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
(六)强化优质服务,企业发展环境改善。坚持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开展“中小企业服务年”活动,实施“百千万”服务行动计划,增强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一是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立企业联系制度,完善提升中小企业“12318”服务体系,拥有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20个,总数全国第一,新认定省级中小企业星级公共服务平台80家。二是加快中小企业创新转型。实施中小企业创新工程,新认定100家创新能力建设示范、100家高成长型、100家数字企业和100个专精特新产品及30家公共技术服务示范技术平台。培育2000家以上小微企业进入规模以上企业行列。组建中小企业研究院,新建企业大学5家,总数达到7家。三是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加快担保体系建设,为7.2万家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资金2170亿元,担保企业数和在保余额位居全国首位。安排3000亩土地指标,加快中小企业集聚区高标准厂房建设。开展企业减负专项行动,当年减轻企业负担9亿元。省级信用管理贯标企业达到2500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从机遇看:一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生产要素加快流动重组的趋势仍将持续,世界经济重心加速向亚太地区转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本、技术和人才等高级生产要素,有利于我省产品和企业加快“走出去”,提高国际竞争力。二是新的工业革命正在兴起,应用对创新的导向作用明显增强,技术突破、生产方式与商业模式创新加速融合。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需求层次多元化发展、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不断增强,我们完全可以抓住创新要素流动空前活跃的历史机遇,在一些关键环节、新兴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三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良性互动,城镇化为工业化创造需求、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供给的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内需进一步扩大,工业发展的空间更为广阔。四是深化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资源配置将更加优化,制度“红利”更加突出。我省科教基础雄厚,人才“红利”潜力巨大,可以显著而持久地支撑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各类生产主体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稳增长、促转型、建设工业强省具有良好的基础。
从挑战看:一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现,世界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和潜在风险加大,经济低迷成为全球经济新常态,外需萎缩短期内难以根本好转。二是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更趋激烈,我省工业发展面临发达国家加快“再工业化”和扩大出口,新兴经济体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双重竞争压力。三是我省制造业总体上仍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要素供给趋紧,成本持续上升,环境约束加大,同时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结构性、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工业经济提质增效任务艰巨。
综合各方面因素,就2013年全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工作目标提出如下建议: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左右;工业投资增长17%,全社会技改投资增长18%;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增长20%以上;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4%左右;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3.9%,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4%;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提高到0.85。
做好今年的经信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道路,按照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强创新、抓融合、提质效,继续实施万企升级行动计划,大力开展产业高端发展、国际化企业培育、信息化引领、技术改造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提速和绿色发展推进六大行动,积极构建现代工业体系,着力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提升江苏制造国际影响力,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转型升级中加快建设工业强省。
重点围绕“稳定增长、推动转型、服务发展”三个关键环节开展工作:
(一)落实五项措施,全力保持工业平稳增长。更大力度推进“一个计划、四项行动”,着力解决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确保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1.加强监测预警,做好经济运行分析。完善工业经济运行监测系统和基础数据库,及时发现问题,做好调度分析。加强对新兴产业和制造业的监测预警,跟踪把握困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情况,强化分类指导。做好主要工业行业、重点产业深度分析,及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2.组织要素保障,提高应急供给能力。优化配置电力资源,编制有序用电方案,保证供用电秩序稳定。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完善省级管理平台,抓好苏州试点建设。加强煤炭组织调运,着力稳定成品油供应,积极争取天然气资源。完善重点物资运输协调机制,保障重点物资运输顺畅,做好春运组织调度工作。鼓励建设和使用高标准厂房。
3.重抓增量培育,增强经济增长后劲。落实培育扶持措施,加大跟踪服务工作力度,确保新增长点项目达产达效。实施增量培育“123”计划,重点抓好100个增量大项目,确保实现2000亿元产出、300亿元利税。
4.拓展市场空间,提升江苏产品影响力。
5.强化推广应用,提升增长新优势。组织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百千万”工程,推广应用百项关键新技术、千个重点新产品,实现新增销售收入超过万亿元。继续发布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推广应用名录,开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推广网,展示推介一批重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部署第二批试点城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适时举办新能源汽车技术及产品推介展示会。
(二)实施六大行动,大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围绕在转型升级中率先建成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制定实施“六大行动计划”,为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强动力、夯实基础。
1.实施产业高端发展行动,着力构建现代工业体系。推进产业向高端化演进、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产品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努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一是规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实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方案,力争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率先突破一批自主核心技术,实施一批推广应用示范工程,认定一批首台(套)重大装备和关键部件,培育一批领军型标杆企业和自主品牌,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和特色应用平台,实施一批重大自主创新产品产业化项目,形成全省工业经济重要增长点。二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运用信息技术、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探索服务型制造模式,推动我省优势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创新制造和营销环节延伸,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和智能制造水平,增强新产品开发、质量管理和品牌创建能力,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千亿元级、百亿元级品牌企业和十亿元级品牌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企业效益。三是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突出抓好企业技术中心和区域性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开展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引导和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成果产业化,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实施工信部工业质量品牌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搞好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化等活动,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四是推动产业集约集聚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促进产业集约集聚、协调优化发展。建设工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中小企业加强与重点优势企业的协作配套。五是缓解产能过剩矛盾。加强对产能过剩行业的分析研究,分业施策,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和有效措施,通过扩大市场需求和兼并重组等方式,消化、转移、整合、淘汰一批过剩产能。
2.实施国际化企业培育行动,着力增强经济发展主体力量。
3.实施信息化引领行动,着力提升全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
4.实施技术改造提升行动,着力增强工业经济持续发展能力。强化规划导向,落实扶持政策,优化投资结构,引导企业开展大规模技术改造,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为工业经济发展增强后劲。一是优化技术改造投向。出台加强技术改造的实施意见,制定发布技改投资指南和重点工业投资项目计划,围绕先进技术产业化、先进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工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和重大装备制造、精益制造、环境保护和产品质量水平提升等重点,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技术改造层次。二是推进项目储备和建设。建立健全项目储备、建设、服务和评估机制。积极开拓项目源,完善项目库,储备一批“四新”技改项目。实施工信部工业强基专项行动,积极争取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实施“百项千亿”重点技改工程,加快建设进度,跟踪评估问效。三是加强服务协调。继续加强与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及全省各金融机构的沟通协作,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工业企业融资洽谈活动。组织中小企业融资专场洽谈活动,创新方式推进直接融资工作。向国土部门推荐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优先保障用地需求。
5.实施生产性服务业提速行动,着力提升制造业发展的支撑功能。
6.实施绿色发展推进行动,着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贯彻节约优先的方针,实施严于国家要求的行业准入标准和落后产能淘汰计划,实施工信部节能与绿色发展专项行动,推动工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一是推进节能降耗。编制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健全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深入开展能效达标对标活动,培育一批能耗水平全国领先的节能标杆企业。实施锅炉(窑炉)、电机系统、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改造项目,形成节能能力200万吨标准煤。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加快能源管控中心建设和改造,建成全省能效监测和统计分析平台,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全部接入系统。二是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积极推进工程机械、办公信息设备再制造产业基地及节材代木试点工程建设,以点带面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深入开展清洁生产对标创先活动,加强重点用水企业定额管理,树立一批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和节水型示范企业。三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完善新建产能与淘汰产能等量减量置换机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激励企业主动和提前淘汰相对落后产能和低端产品制造能力。继续推进建材(水泥)、轻工、纺织(印染)、铅蓄电池、化工等行业低端技术、工艺、设备淘汰工作,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加强化工行业专项整治和太湖流域工业污染治理。
(三)强化五个服务,积极改善企业发展环境。
1.强化顶层设计服务。
2.强化政策支持服务。
3.强化企业发展服务。
4.强化人才支撑服务。
5.强化宣传引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