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宣传媒介的功能及特点分析——基于大学生社会化的视角

2013-08-15 00:44:35黄成华
关键词:社会化校园文化媒介

黄成华

(广东医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大学生既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素质,也要完成自身的社会化。这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社会对新时期的人才要求做出了明确规定,从而使得大学生的社会化有了明确的目标。“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具体要求可以概括为:理想信念坚定,明辨是非,政治观点正确、政治立场坚定,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继承爱国传统,担当社会责任;道德认知正确,恪守公民道德规范,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创新能力;善于人际交往,内化社会行为规范。”[1]成功的社会化有利于降低社会的运行成本,提高社会运行的效率。

一、高校宣传媒介的作用

高校宣传媒介依靠学校网站、学校广播台、校报、校刊、宣传橱窗、校史展览馆等,构建起了立体性的多层次的复杂的信息传播系统,发挥其作为高校传声筒、连心桥的作用。高校宣传媒介组建大学新闻中心,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发展出了大学生记者团、学生编辑等成员,在新闻采编、横幅制作等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高校宣传媒介及时反映学校发展的动态,介绍学校教学科研的重大成果,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人、身边事,宣传和介绍师生中的先进人物、优秀标兵和典型事件,发挥榜样的示范效应。高校宣传媒介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面和渗透力,通过营造出一定的舆论氛围和文化环境来达到止恶扬善、弘扬社会正气的目的,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对于支持什么或反对什么有一个明确的范围、标准和尺度,为大学生的行为选择提供了框架。高校宣传媒介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从时间和空间上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对于内化大学生的政治观、价值观、社会行为规范等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弘扬社会主旋律、丰富校园文化、引领校园潮流、树立校园风尚、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价值取向。

二、高校宣传媒介的功能

1.降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社会化的风险。互联网的发展为言论民主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了网络民主的发展,公民的民主意见被充分地表达出来。因而,网络相对于传统媒介在言论民主上拥有更大的自由度。网络成为了不同声音汇聚的场所,其中既有理性的表达,也有非理性的情感宣泄。网络技术的发展虽然促进了信息交流、加速了社会发展、拓展了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但是也带来了信息的泛滥,其中有些信息是非常有害的。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加大了大学生社会化的风险。

在继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高校宣传媒介能够有效地降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社会化的风险。如调动学校一切宣传手段(班会、板报、主题演讲、学校广播台、宣传栏、校园网等),宣传文明用语、文明上网,与家长和社会联手提出倡议并采取有效措施共创文明上网规范;加强校园网络自身管理,净化网络环境;建立师生网上情感交流平台,形成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开展网络文化建设的主题研究性学习课程,把这个问题当作研究课题在不同范围内进行师生研讨和交流,引导文明上网。高校宣传媒介引导大学生理性地分析复杂的国际形势。高校宣传媒介以其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对大学生的信息传播中,对不良信息起干预与破坏作用,从而发挥其信息甄别、筛选与过滤功能。

2.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全球化,同时也带来了多元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大学生个体行为的指南,个体的价值观取向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如果个体的价值观取向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相吻合,则社会的稳定性程度就高。反之则越低。因此,在价值多元时代,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是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凝聚功能,能够发挥对各种价值观的统领作用。高校宣传媒介要宣传和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这当作自身首要的历史使命,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引导大学生的情感、意志和价值取向,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政治价值观,有效推进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

大学生的心理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只有心理上认同了,才会自觉地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非常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认同机制的研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再依据这些特点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3.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有序。大学生时刻都处于一定的校园文化环境之下。校园文化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教育载体。学校优良历史传统的传承,学生学习风气的营造,教师爱岗敬业精神的形成,师生和谐共处局面的形成等,都离不开校园文化作用的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必将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程而不断加深。高校宣传媒介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高校宣传媒介吸引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锻炼了大学生的能力,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形成健康有序的校园文化生活。

医学院校的宣传媒介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把弘扬生命文化当作医学院校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医乃仁术,医务人员是医学人道主义的实践者。一些医生在给病人治病的同时,却忽视了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希波克拉底誓言、医学生誓词、南丁格尔精神等,这些都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宝贵精神资源。医学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要求从业人员更加具有奉献精神。医学院校在宣传介绍时要更应该突出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让学生去关心病人、爱护病人。医学院校可以围绕着生命文化这一主题开展演讲、征文、知识竞赛等活动。一些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设有宁养院,可以对一些高年级的学生进行宣传,鼓励他们到宁养院做志愿者,为那些绝症患者提供临终关怀,以减轻疾病所带来的身心痛苦,减轻对死亡的恐惧,同时也对即将失去亲人的亲属给予心理安慰。生命文化节的创办有利于增强医学生热爱生命、关注生命的意识,提高医学生的人文关怀。

4.促进大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形成。高校宣传媒介致力于促进大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形成,促使大学生认识到自我价值之所在。人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这种主体性表现在其选择性上。每个人都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目标选择及行为模式的选择。个人的价值取向会在其行为选择上表现出来。微博的出现提高了人的主体性地位,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同时,主体性意识的确立也能够促进微博的健康发展。大学生要有强烈的自我约束精神,不信谣,不传谣,对自己发表的网络言论负完全责任。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虽然千差万别,有快有慢,政治觉悟有高有低,但总体趋势是一样的,即都要学习政治知识,发展政治技能,提供政治参与能力,积累政治经验,提升政治涵养,发展政治个性,养成政治态度,健全政治人格,提高政治素质,适应政治生活,进行自身政治角色的合理定位。高校宣传媒介帮助大学生认识国情,了解历史,明确责任。“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是大学生获得政治信息的重要来源。这些媒介时时刻刻向大学生提供各种信息,其中包含的政治内容无时不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政治态度的形成,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的进程和方向。”[2]

三、高校宣传媒介的特点

高校宣传媒介在宣传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注重思想性,同时还要做到“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坚持三贴近原则是高校宣传媒介提高其实效性的有效保障。高校宣传媒介要切合实际,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注重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帮助他们认清事实真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为大学生所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宣传媒介对其的传播。对大学生的教育如果离开了大学生鲜活的社会生活实践,就不会激发出大学生的思想共鸣,达不到教育者预期的效果。对大学生的教育应该深深植根于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高校宣传媒介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高校宣传媒介还要具有时尚性的特点。学校可以因时制宜,采用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一些新颖别致、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校史教育,知识竞赛等,寓教于乐。实践表明,经过精心包装的内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更容易获得大学生的心理认同,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五四”晚会采用史诗般的艺术表现手法,描绘出一幕幕气势磅礴、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历史场面,让人顿时产生荡气回肠、扼腕叹惜、催人奋进的感觉。举办“七一”大型纪念活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及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观看《感动中国》,大学生在享受丰富的精神盛宴的同时,也激发出一种民族的自豪感。

高校宣传媒介还要具有参与性的特点。重视学生的参与,学生的积极参与本身就是一次再教育的过程。大学生积极地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开阔视野。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游,开展征文比赛、演讲等活动。鼓励大学生做社工,做志愿者,到敬老院、孤儿院奉献爱心。发动大学生进行某个方面的专题讨论,通过讨论来深化对某个政治议题的认识。这本身就是深化认识、扩大共识的过程。高校宣传媒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政治活动,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实现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转变,激发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大学生通过政治内化,能够把政治热情升华为政治理性,以一种理性的务实的态度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形成健全的政治人格,使政治参与的目的由理想向现实转变。政治社会化合格的个体能够摆脱各种不当的诱惑,坚定政治立场,永葆政治本色。◆

[1]张蓉,许庆荣.论学生工作在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的途径和作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5):37~38.

[2]姚宏建,刘莉.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环境因素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1):119~121.

猜你喜欢
社会化校园文化媒介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少先队活动(2021年5期)2021-07-22 08:59:48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14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体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 17:06:14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