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萍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长春 13011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正在兴起,人类已经逐渐进入到信息化社会和数字化时代,各种高新技术也愈来愈多地渗入到建筑行业中,产生了新的建筑类型——智能建筑.智能建筑的发展不仅使建筑电气工程专业从业人员迅速增加,而且也对从业人员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智能建筑领域迫切需要按“强电+信息”模式培养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人才,围绕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能力、知识需要,完善专业的学科建设就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1].
人才培养是高校永恒的任务,是高校保持其旺盛生命力的动力源泉.纵观世界各所高校,无不视人才培养为其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抓好人才培养工作,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指学校在国家总的教育目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学生生源和社会需要,对所要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规定.培养目标具体反映教育思想,直接引领教育实践,同时也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归宿.培养目标设计的好坏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因此,鉴于高校是集统一性和多样性为一体的组织,高校的培养目标也应具有共性与个性双重属性.高校培养目标的共性是同一的,即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培养目标的个性则受到高校定位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一方面,培养目标必须符合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共同要求;另一方面,培养目标还必须符合高校自身发展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化修养、学科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富有现代科学创新意识的电气工程师.使学生具备电子技术、电气传动、计算机控制及其建筑电气系统设计及应用等较宽学科知识,成为应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施工与组织管理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高级人才是建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2].
课程体系是所设全部课程之间的分工和配合,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在有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本科生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科学方法,要体现课程的层次和模块关系,要为各模块和课程内容的整合留出空间.从观念上应当以明智的方式对待自然、知识、社会和文化,使学生能够从其课程中获得作为一个公民必要的认知能力和伦理判断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完善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有效的交流能力、理解个人与环境间关系的能力.一个课程体系就是一面旗帜,应当为教学计划的制定创造一个明确的发展空间和方向,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奠定基础[3].
该专业可以以建筑通信及计算机网络为核心,加上建筑设备、自动控制、系统集成共同搭建起“强电+弱电”的支撑平台.
该专业所设课程可分为3个模块:
(1)公共基础课模块. 包括政治理论课、高等数学、外语及各类工程数学、计算机语言及程序基础等;
(2)专业技术基础课. 包括电路原理、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电机与拖动、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原理、计算机软件基础等;
(3)专业课. 包括建筑供电、照明系统、消防自动化系统、建筑智能化系统、通信与计算机网络、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计算机控制技术、综合布线、建筑电气施工与预算等.
在专业教学活动中,虽然有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文件作为指导,每门课程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大纲,但在教学中还是要靠任课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适应社会的需求.
(1)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将来工作岗位的需求.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将来工作岗位的需求,这将是学生能否被用人单位录用的重要条件之一,也必将影响到高校的就业率.因此,要在专业教学中突出体现“应用性教育”.所谓“应用”,是指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的应用.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本专业的行业特点,深刻地、广泛地、不断地分析智能建筑的行业需求.我们的专业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到大中型建筑设备安装企业、建筑电气设计企业、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专业公司、大型物业管理企业和各类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关对智能建筑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
(2)教学内容要符合建筑行业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的需求. 智能建筑现场总线、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智能住宅以及绿色建筑等技术处于发展阶段,在教学内容上要有足够的体现.其目的是解决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以及增强学生毕业工作几年之后的知识驱动力问题.同时,这也有利于本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教师的业务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是否具备足够强的驾御课堂教学的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对授课教师的信服和教师威信的建立.因此,学科建设也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
合理的教师梯队应是老、中、青相结合.在这支队伍中以老带青,老教师是专业的宝贵财富;以中年教师为骨干,他们既有相当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经验,又精力充沛,是当然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是中年教师的接班人,是学术梯队的希望.因而,要鼓励专业教师进行专业课题的研究、积极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和专业教材的编写工作、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会议、专业年会以及有关的展览会等[4].
加强纵横向的社会联合与联系,这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有时甚至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可以加强学校与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设计院所、施工建设单位、监理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这对于拓宽科研途径,引入建设资金,加强学科与实验室基地建设,以及拓宽学生就业、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渠道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立毕业生或企业用人信息调查与反馈机制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科建设还需要我们不断研究,不断实践.经过研究与实践的探索,对专业理论基础课程进行整合,打破学科界限,对课程进行重组,合理配置,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争取在课程体系的进一步优化、培养创新人才和教材建设方面取得更大进展,实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合格人才.
[1]陈小虎,刘化君,曲华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6):52-55.
[2]郭兴朴,段振刚.建筑智能化专业的探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2(4):86-87.
[3]范同顺,杨晓玲.建筑智能化专业建设规划之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2(4):77-79.
[4]李 红,孙 萍.建筑电气智能化专业学科建设的研究与探讨[C].高等学校智能建筑学科教学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61-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