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霞,马铁明
(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110032)
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关于针刺取穴顺序的记载,而《针灸大成·长桑君天星秘诀歌》[1]则记述了具体病症的取穴顺序,如“脚气酸疼肩井先,次寻三里阳陵泉。如是小肠连脐痛,先阳陵后涌泉”。徐继宗等[2]从音律学角度看针刺顺序的重要性,认为针刺不同穴位,体内会引起不同频率的声波,即不同的气血震动方式,针刺穴位顺序不同,气血变化不同,临床治疗效果亦不同。正确的针刺取穴顺序,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临床医家理论结合实践总结出一些病证针刺取穴顺序规律,可指导临床,现将其简述如下。
1.1 中风,先刺健侧,后刺患侧 《灵枢·刺节真邪》[3]记载 :“营卫稍衰 ,则真气去 ,邪气犯留,发为偏枯。”《针灸大成·证治总要》[1]在中风偏枯篇道:“先针无病手足,后针有病手足。”洪俪凤[4]认为:中风发生时,患侧经脉上的腧穴由于正气虚、邪气实,难以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治疗时,为更好调动人体正气,先刺健侧的腧穴,以激发经气,调节全身气机,运行气血,使阴阳协调,后刺患侧以祛邪通络,从而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中风半身不遂的发生,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治疗时,先激发正气,后祛邪气,可提高中风恢复期的疗效。
1.2 痛证,先远刺,后近刺 《灵枢·周痹》[3]曰 :“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下以遏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上以遏之,后刺其下以脱之。”是针刺取穴顺序的较早记载。隋秋珍等[5]临床针刺治疗痹证,治疗组疼痛从上部向下扩展者,先刺下部腧穴,后刺上部腧穴,疼痛由下向上扩展者,先刺上部腧穴,后刺下部腧穴,对照组不按顺序针刺腧穴。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2%,对照组有效率73%,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说明痹证按一定顺序针刺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
1.3 胃不和,卧不安,先和胃,后安神 张卫华[6]治疗因饮食过量,积滞不化,致心神不安失眠者,先刺胃俞、足三里消食和胃安中,再刺印堂、神门、三阴交安心神,3次愈。另治8例相同病机失眠证患者,先刺印堂、神门、三阴交,后刺胃俞、足三里,治疗 5次,有效而不显著,从第6次开始先消食导滞后安神继针3次皆愈。说明同一病证,治法不同,针刺顺序不同,则治疗效果亦不同。正确辨证论治,先刺致病之因,后刺现病穴,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1.4 一些特殊病证先刺其特效穴 腧穴中有一些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穴位,对一些病证有特效治疗作用,为其特效穴,针刺治病时可首选并先刺。如心悸或胸痹当先刺内关,便秘或泄泻先刺天枢,胎位不正可先刺或灸至阴穴。对有特效穴的疾病,当先刺其特效穴,再辨证选取其他穴位进行治疗。
2.1 缓则治本,急则治标 《针灸大成·玉龙歌》[1]云:“水病之疾最难熬,腹满虚涨不肯消,先灸水分并水道,后刺三里及阴交”,说明病有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水病之疾腹满虚胀时,宜先灸水分、水道,通阳气利水以治标,后刺足三里及三阴交健脾固本而治水疾之本。故针刺治病时应分清病之标本缓急,急则先刺治标病之穴,后刺治本病之穴,缓则先刺治本病之穴,后刺治标病之穴。
2.2 虚实定序 邵淑娟等[7]认为可依证的虚实定序。背为阳,腹为阴,阴盛阳虚时,先针背,补其阳,后针腹,泻其阴;阳盛阴虚常表现为上盛下虚,上为阳,下为阴,针刺时,先刺其下,补其阴,后泻其上,潜其阳。此虚实定序,为先补虚,后泻实,证候不同,阴阳部位不同,则取穴顺序不同。
3.1 主客经传变定序 当一经有病变时,易传于相表里的另一条经脉,先病经脉为主经,后病相表里经脉为客经,表里经同病时,邵淑娟等[7]认为当先刺主经的原穴,再刺客经络穴;当表里经未传时,先补客之原穴,后刺主之络穴,即未病先防。
3.2 病有先后,先病当先刺 疾病传变,病有先后。张卫华[6]认为先病与后病同时存在时,先刺先病之穴,后刺后病之穴。其治疗一女性患者,37岁,1周前不慎感冒,近4 d大便未行,腹胀痛,发热恶风,咳嗽,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经病变传与大肠,先刺先病之穴肺俞、尺泽、太渊,后刺后病之穴天枢、大肠俞、上下巨虚,3次愈。
4.1 沿经气流注顺序定序 江涌[8]认为经气流注遵循左升右降的规律,针时应按左手—头—右手—右脚—左脚的顺序针刺。其治疗一女性患者,36岁,经前鼻衄不止,西医止血及常规针刺治疗未效,按经气左升右降规律取右侧三阴交穴位以引血下行,强刺激,一会儿血止,第2日月经来。说明依经气流注左升右降顺序辨证取穴,可提高临床疗效。
4.2 主配穴组方,先刺主穴 张卫华[6]认为临床辨证取穴组方,先针刺治疗主证的穴位,后针刺治疗兼证的穴位,即先刺主穴,后刺配穴。当有多个主穴或配穴时,在先刺主穴,后刺配穴的基础上,按穴位的上下位置定针刺先后顺序,穴位在上者先刺,穴位在下者后刺。如肝阳上亢眩晕,先针主穴太冲泻肝,后针配穴百会、风池平肝熄风,再针外关清上焦之热。
临床辨证针刺取穴,不同的病证,予不同针刺取穴顺序,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临床医生及相关研究者可探讨研究出更多的针刺取穴顺序规律,加以灵活运用,指导临床治病。
[1]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113.
[2]许继宗,乔宪春,李月明.由音律学角度看针灸针刺顺序的重要性[J].吉林中医药,2011,31(3):231-232.
[3]陈壁琉,郑卓人.灵枢经白话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524.
[4]洪俪凤,李学武.论针序[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0(1):52-53.
[5]隋秋珍,陈玉华,刘明素,等.痹痛证与腧穴针刺顺序[J].上海针灸杂志,1994,13(2):73.
[6]张卫华.穴位针刺先后顺序的临床体会[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4(1):40.
[7]邵淑娟,田从豁.论针刺顺序[C]//WFAS10周年论文集,北京,2007:15.
[8]江涌.沿经气流顺序针刺法[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