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焕斌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肺病科,天津300140)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气道过敏性疾病[1],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变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难以根治且易反复发作,属中医“哮病”范畴。西医多用激素和抗生素及化痰定喘药等对症治疗,虽起效快但不良反应较多,停药后易复发,长期治疗效果不明显,配合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常起到很好疗效。笔者临床应用中药穴位贴敷法预防和治疗支气管哮喘,主要是通过对人体整体调节,提高机体免疫力,以达到预防支气管哮喘复发和减轻发作症状的疗效,笔者近几年来用穴位中药贴敷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数百例,均收到很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穴位贴敷以中医的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2]。经络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等组织器官,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人体,形成完整的人体生理功能。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部分,多行于人体的深部,有一定的循行路径;络脉是经脉小的分支,多行于较浅的部位,纵横交错,网络全身。如《灵枢·经脉》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络遍布全身,彼此相贯,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复杂的网络交会,把人体脏腑、肢体、官窍等紧密地连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障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所以说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人体功能的特殊网络系统。在正常情况下,经络具有沟通表里上下,感应传导等生理功能,在人体发生病变时,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信息的通路。中医经络学说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学科的治疗,特别是对选取穴位和药物治疗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清代唐大烈《吴医汇讲》说:“用针通其外、由外及内,以和气血,用药通其里,由内及外,以和气血,其理一而已矣。”根据经络学说可以进行辨证判断疾病属于何经,然后再根据经络的循行路线和联系范围来选取穴位进行疾病治疗,称为“循经取穴”。药物治疗也是以经络为通道,并借其传导作用使药达病所。从而起到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医论三十篇》就有:“人之经络不通,则转输不捷,药不能尽其功”的论述。
药物穴位贴敷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辨证论治,选择有效的药物,制成膏、丹、丸等各种剂型,贴敷于相应的腧穴或病变部位上,通过药物对机体穴位的刺激及渗透作用,起到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使用穴位贴敷法治疗疾病在我国有很悠久的历史。古人在劳动过程中遇到危急时刻就已经学会使用泥土、草根等进行急救;《五十二病方》已记载有外敷方剂,用于治疗外伤等疾病。祖国医学认为哮喘与肺、脾、肾有关,其病根在于“痰”。使用药物穴位贴敷防治支气管哮喘特异性机制是化痰平喘和益气活血,以及利用经络对脏腑功能的调节作用而共同起到治疗作用。《难经本义》说:“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运”。说明脏腑之气与俞募穴是相互贯通的,因此治疗上应取与三脏相关的俞募穴进行药物贴敷治疗。[3]根据中医理论中“内脏—体表相关学说”,即人体每个穴位都是人体经络系统的点,并与身体各器官相对应。穴位的治疗作用,关键在于穴位之点接受适当的刺激和药物的渗透来调整经络之气血,使其“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从而使人体气血阴阳平和,以达到身体的健康。中医认为支气管哮喘多与肺、脾、肾三脏有关,因此取穴多取肺、脾、肾三脏在内的膀胱经背腧穴加上大椎、天突、定喘等穴进行贴敷,通过对这些穴位的刺激能发挥补肺、健脾、益肾的作用,使用药物穴位贴敷能表里同治,由浅及深,肺、脾、肾三脏共调,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及渗透,起到益气活血、化痰平喘的功能。中医认为支气管哮喘病在于“痰”,故穴位贴敷常选药物为细辛、白芥子、延胡索等;细辛能入阴经,温肺化饮;白芥子善化胸膈寒痰,且生白芥子有发泡作用;延胡索活血止痛。用上述药物贴敷体表相应穴位,可通过经络传导使药力长驱直入,深入病所。通过中药的渗透和穴位刺激的作用,使肺气受益,脾气健运,肾气得充,从而可以去除体内的停痰伏饮,从而得到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和减轻发作症状的良好效果。[4]穴位贴敷充分体现了中医“内病外治”的治疗原则。有研究表明穴位贴敷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对平素体质较弱患者亦有很好疗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支气管哮喘病人常伴有干扰素产生或释放能力的降低。经过药物穴位贴敷后观察,随着疾病的有效控制和好转,体内干扰素水平亦能随之上升,由此可见使用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是通过体内干扰素产生或释放能力的提高而取得疗效。又有研究报道:药物穴位贴敷能改善肺功能,穴位贴敷治疗后肺功能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证实了药物穴位贴敷治疗能够改善肺功能的作用。
我院连续多年应用于临床的“三伏贴”在防治支气管哮喘方面取得满意疗效。具体治疗方法:以三伏天的第1伏第1天为第1次,以后每隔10 d 1次,为第 1、2、3、4次 。一般取肺俞、天突 、大椎 、定喘、肾俞 、脾俞等穴,药物主要有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等,用生姜汁调成糊状,用胶布将药固定在穴位上,每次贴敷4~6 h,连续贴3年。防治日期选在三伏天进行,一则三伏之时,气候炎热,人体腠理开泄,所贴药物易由皮肤进入穴位,通过经络气血的运行到达相关脏腑而发挥作用;二则三伏天为一年中阳气最盛之日,人体阳气得天阳相助,有助于辛香、逐痰、通经之药与经络共同作用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止支气管哮喘发作的目的,故有“冬病夏治”之说。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药物穴位贴敷疗法可以调整机体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使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内分泌功能有所改善,达到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并且,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和药物的渗透吸收,可直接或间接反射性的调整神经系统功能,有利于机体的康复。
[1]吴锐,汪维红,陈蕴珍.哮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甘肃中医,2007,20(7):93-94.
[2]张登本.中医学基础[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3]赵桂英,王伟.穴位注射支气管哮喘的机理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07,22(4):60-61.
[4]董秀兰,王丽清,杨东新.益气活血贴外敷治疗儿童哮喘非急性发作期临床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10(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