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银河,邓青云,罗丽洁,杨 明
(解放军第181医院质量管理科,桂林 541002)
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判断是制定诊疗方案和向患者及其亲属告知的重要内容,对病重病危病例作出正确的判断,对医务人员提高对患者病情的警惕性、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有重要作用。
2006年底以前,本院住院患者报病重病危的比例一直比较低,约2%左右,与实际情况不符。其原因一是没有统一的报病重、病危标准[1],临床医师只能根据经验和自己的理解报病重或病危;二是有的临床医师怕报病重病危麻烦;三是为了避免严格的监管。因此一般要到患者病情已经非常严重时才报病重或病危,使报病重病危数量不能反映客观实际的情况,不能对暂时外在表现不明显,但是存在潜在威胁生命病情的病例及时预报。由于住院患者中重危患者是发生医疗差错、产生医疗纠纷的高发环节,是医疗质量监控的重点,为了使全院重危患者能被及时客观的认识并得到有效监管,本院决定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临床科室病重病危参考标准》。
为了加强对重危伤病员的监督管理,克服报病重病危不能反映客观实际情况的问题,本院于2006年底,组织各临床科室根据科室的情况,结合临床诊断或病情,制定各科室的报病重病危标准,经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审修后,将各科室的报病重病危标准汇编成册,下发到临床科室参照执行。各临床科室执行报病重病危标准时,对于本科室报病重病危标准中有的疾病按本科室标准执行报病重病危,对于本科室没有的疾病参照其他对应科室的标准执行。在监控方面,本院质量管理科根据《临床科室病重病危参考标准》对全院的运行病历通过院网进行检查,对发现不及时报病重病危或者漏报病重病危的医师通报批评并进行经济处罚。标准下发执行后,报病重病危患者占全院住院患者的比例很快由2%左右上升至6%左右。《标准》运行3年后,本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根据原标准在运行中发现的问题,于2010年初再次组织全院各临床科室对原标准进行了修订。新标准不但对各临床科室的原有标准进行修订,还增加各临床科室共同报病重、病危标准。全院各临床科室共同报病重、病危标准是根据临床工作中常见的重危病情,并参照各临床科室的重危标准制定而成。新标准的使用原则如下:①首先参照全院共同标准与本科室标准执行报病重病危,当本科室标准与共同标准相矛盾时按病情程度较轻的标准执行;②当本科室标准与全院共同标准中没有与病情相对应的条款时按相应专科标准执行;③如果临床科室认为某个符合病重病危条件的特殊病例不需要报病重或病危,可及时向质量管理科说明;④已经报病重、病危的病例,在病情稳定24小时后酌情停病重、病危。停病重病危或报病重病危时需要在病程记录中体现病情的相应变化。修改后的新标准更加完善和便于操作。新标准执行后,全院报病重病危患者占全院住院患者的比例上升并稳定在6%~10%之间。报病重病危比例提高后,使重危患者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有效的监控,医疗纠纷数量随之明显下降,对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患者疾病情况危重的判断是相对的,同样的病情在不同的医疗单位、不同的技术水平和不同资历医务人员的判断上会有所不同,所以报病重、病危的标准应该根据各医疗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如本院根据伤病员的具体情况和各种检查结果,将29种情况列为共同的病重标准,将23种情况列为工共同的病危标准,为临床医师报告病重病危病例和进行病例分型[2]提供了客观的参考依据。报病重病危是及时提示患者病情严重性和危险性的重要措施,具有预见性,能强化临床医师对重危病情的认识,及时提示医务人员提高警惕性,加强医疗护理措施,让患者及其亲属早有心理准备,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对提高医疗质量和减少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1] 石德光,王景明,彭东长,等.住院患者抢救成功率与报病重病危标准[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2,9(4):321.
[2] 向月应,王庆林.现代医院整体医疗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