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兴禄,刘长续,李裕标,张腊喜,梁 乐
(解放军第422医院医务处,湛江 524005)
2010年9月,广东茂名市高州、信宜地区受台风影响,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水库溃坝等大面积地质灾害。本院奉命抽组部分卫勤力量赶赴灾区执行抗洪救灾卫勤保障任务,充分发扬“战斗队”精神,历时18天,先后救治官兵和民众2 999人,消耗各类物资30余吨,圆满完成保障任务。
1.1 灾情 2010年9月21日,广东茂名市高州、信宜地区受台风“凡比亚”影响,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水库溃坝等大面积地质灾害。截至9月29日,因洪水及次生灾害死亡89人、失踪34人、受伤297人。其中,信宜市因灾死亡35人,失踪14人,受伤17人;高州市死亡54人、失踪20人、受伤280人。
1.2 任务完成情况 灾害发生后,本院根据上级指示要求,抽组医疗队驰援广东省信宜市钱排镇和高州市马贵镇伴随救灾部队执行医疗保障和卫生防疫任务,连续奋战18天,共救治2 999人次,其中部队伤病员885人次,地方人员2 114人次,抢救5人次,开展手术13例;巡诊6 500人次,其中部队3 219人次,灾民3 281人次;对灾民实施心理干预600余例;洗消防疫面积44万平方米,其中部队临时营区28万平方米,地方民宅、公共场所16万平方米;处理遇难者遗体8名、动物尸体96具;消耗各类药品、耗材总价值26.45万元,生活物资约6.5万元,办公物资约1万元;出动车辆150台,消耗油料5吨,约4.2 万元;总计38.15 万元。
2.1 预有准备科学抽组快速机动是确保抗洪救灾卫勤保障有序展开的前提 灾害的突发性要求卫勤部队必须坚持“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指导思想,立足平时做好充分准备,着力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拉得出、动得快、展得开、救得下、治得好[1]。灾情就是命令,医院受领上级赋予的救灾任务后,当即成立了由院长亲自挂帅的抗洪救灾领导小组。一是明确任务,启动应急预案。根据上级指示,医院立即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启动《医院参加抢险救灾军事行动应急预案》,分析灾区受灾情况和抗洪救灾的任务特点,同时明确医院卫勤保障和医学救援的具体任务和要求。二是严密组织,抽组精干力量。按照任务要求,集中各科室骨干力量,抽调35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医、药、技、护人员,分两组由两名院领导率队赶赴灾区。三是争分夺秒,快速进驻灾区。在接到上级命令后,在1小时之内迅速配齐2个基数药材、2个救治站和10个救治点的手术、卫生防疫器材。医疗队与上级保持动态联系,克服天气恶劣、路况不明等诸多困难,8小时开进400多公里,按规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为医疗队迅速展开救治赢得宝贵时机。
2.2 联合会议军地协同联动机制是寻求抗洪救灾卫勤保障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救援过程中,着重加强了与救灾部队、当地政府、当地卫生机构的联系,明确灾区救治需求,解决医疗队生活保障问题。医院领导分别参加了钱排镇、高州市的救灾部队和地方政府救灾指挥中心组织召开的联合工作协调会。医疗队配属于某集团军救灾前沿部队进行伴随性医疗保障,采取在部队搭伙的办法解决饮食问题;同时与当地政府应急办、卫生防疫部门建立快速联动机制,在灾区钱排中学、钱新小学设立2个医疗救助站,在达垌村、双合村设立医疗救助点;在马贵镇小学、马贵灾民安置点先后开设4个医疗救护站,同时与当地卫生局建立专家会诊联动机制,重伤员及时快速统一后送,确保受灾民众得到及时治疗。
2.3 医疗救治防疫防病心理救助同步实施是抗洪救灾卫勤保障效率提升的关键 针对灾区缺医少药的情况,一方面医疗队快速建立巡诊流程,尽可能扩大救治范围。本院医疗队主动作为,靠前服务,拆分医疗队为8个救治小分队展开医疗救护站,对灾区群众和救灾官兵进行24小时的医疗救治工作。由创伤急救、传染病防治等骨干组成的医疗小分队先后10次分赴救灾官兵驻地和受灾严重的村落进行巡诊,累计巡诊量逾6 500人次。另一方面针对灾区救援需求,加大各类物资采供。医院多方筹措,从贵州、广西等地紧急购买、调拨30余万元药品、器材,同时为灾区民众送去价值5万余元的生活用品。
灾害造成大量家禽、动物死亡,有害昆虫大量繁殖,加之灾区条件艰苦,卫生防疫防病任务艰巨。在医疗救治、送医送药同时,抽组4支防疫消杀小分队,遇难人、畜尸体和场所、损坏民宅、部队营区环境进行严格清理,保证重点部位疫情不扩散;先后9次组织开展卫生宣教和个人防护知识培训,发放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5 000余付、灾后卫生防病指南1 200余份,强化官兵和灾民个人的自我防护意识和措施;对钱排、马贵的水源、饮食检测20余次,确保驻地官兵和灾区无一处疫情爆发,无一例饮食中毒。针对灾区灾民已经存在的大面积流行性红眼病,医院多方筹措,紧急购买、调拨特效药品,加强灾区红眼病防治教育,有效控制了红眼病的蔓延态势。
另外,灾区民众和救灾一线官兵面对灾难事件,直观心理冲击非常明显,不同程度存在悲伤、紧张、抑郁、焦虑等应激心理反应,心理疏导工作的任务也相当重。针对灾民发生的焦虑、恐慌等心理问题,医院专门抽调2名硕士心理咨询师组成心理治疗组,对受灾严重的达垌村进行了600余人次的整体心理治疗和疏导,重点对130余例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个体提供专人辅导,发放灾后情绪调整宣传资料300份,增强了灾区民众重返生活、重建家园的信心[2]。
2.4 安全行车有效补给畅通渠道是维护抗洪救灾医疗队持续保障能力的生命线 山体滑坡,路断桥毁致使灾区水、电、交通基本中断,为后勤补给带来无法预计的困难。医院保障组采用后方补给与现地筹备相结合的方式,确保了医疗队物资供给充足。一方面,保持物资运输链畅通。灾区山陡路滑,山体滑坡时断时续,行车存在极大安全隐患。医疗队在做好汽车保养的同时,及时收集路况信息,控制行车速度,变更行车路线,有效避免交通意外。救灾期间共出动车辆150多台,行程近15 000千米,无一交通事故发生。另一方面,保持物资采购链畅通。在后方物资补给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利用医院地处湛江市中心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社会化保障优势,多渠道筹措物资,保证有充足的物资供应源。针对灾区前期点多面广、物资消耗大的特点,采用连续补给方式;针对中后期疫情演变,采用间断补给方式,为医疗队形成持续保障能力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基础[3]。
2.5 保障有力坚定信念真情关爱加强了抗洪救灾卫勤保障行动的凝聚力 医院注重对前线医疗队队员安全保障及后方家属思想教育和生活关怀工作。此次抗洪救灾任务正逢中秋假日,为了缓解家属的思念、担忧情绪,医院党委发挥党支部堡垒作用,院领导和各党支部书记挨家挨户走访慰问医疗队家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9月28日医院组织慰问团前往灾区,为医疗队补充药品器材和生活用品,鼓励医疗队员时刻牢记军人使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视灾民如亲人,努力完成上级赋予的救灾任务。
2.6 平战结合训练有素能力提升是打赢抗洪救灾卫勤保障硬仗的根本保障 这次抗洪救灾医学救援行动任务急,准备时间短,是本院近年来参加规模最大、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最多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任务之一。任务的圆满完成,首先要归功于有一套完整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预案[4];其次要归功于平时按纲施训和医院伴随海军、空军执行保障任务积累的丰硕成果和经验,特别是“联合-0810”、海军系列演习和南沙守礁、索马里远洋护航任务等;再次得益于医院依托急诊科搭建训练平台而提高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把这次抗洪救灾作为野战医疗所难得的一次展示和练兵机会,坚持在复杂环境中锻炼队伍,着重提高了机动卫勤分队的“四种能力”。一是远程机动能力。此次救灾医疗队采取摩托化机动方式,两组指挥员针对行军路途中路况不明,天气恶劣等情况,打破常规,适时变换指挥位置,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指挥部队行军,精心组织后勤保障,保证了机动途中行车安全,并按时完成摩托化机动任务。二是野外适应能力。针对灾区地处山区,昼夜温差大,基础建设破坏严重,疫情不明,饮水、饮食安全存在隐患等诸多不利因素,采取强化医学防护教育、配发防护用品、专人检测饮食安全等多种方法,提高分队的野外适应能力。三是应急反应能力。医院接到救灾任务后,按程序立即启动救灾应急预案,迅速抽组人员、检修装备、筹措物资。完成各项准备后,急行军8小时,迅速到达指定地点,保证救灾工作的有效开展。四是卫勤保障能力。充分发挥队员专业特长,合理分组,科学分工,同时积极研究洪水灾害卫勤保障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军队医院创伤救治和应急反应优势,医院完成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能力有了新的跃升。
[1] 张雁灵.非战争军事行动卫生勤务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5-20.
[2] 郑 驰,曹 勇,高国民,等.从抗震救灾看医院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的特点与规律[J].西南国防医药,2009,19(3):349-351.
[3] 叶 锋,刘来生.海南地区海南地区抗洪抢险医疗救援的实践与体会[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8):631-633.
[4] 赛庆山,方学良,司艳平.舟桥部队抗洪抢险卫勤保障特点及对策[J].沈阳部队医药,2009,22(2):90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