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涛,唐 斌,赵 锐,谭 茜,凌利利,魏家乐,董自西
(1.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医务部计划科,昆明 650032;2.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昆明 650032)
在未来现代化战争中,野战医疗所是我军战役、战略卫勤保障的“拳头”部队之一,在战时阶梯医疗后送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1],让其真正具备核心保障能力,是野战医疗所建设面临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野战医疗所是我军战役、战略后方医院编配的应急机动卫勤保障力量,以平时预编预任,战时抽组的形式存在。战时按照上级命令,执行各类卫勤支援保障任务,主要部署于战役浅近后方或战术后方区域[2],在我军战时分级救治链条中担负着“承前启后”的“衔接器”作用,负责前接与收容师、旅、团救护所伤病员,主要完成早期治疗和部分专科治疗任务(在独立展开时重点执行早期治疗任务,在与其他野战医疗所合并展开时,执行早期治疗与部分专科治疗任务),留治短期内可以治愈归队的轻伤病员和暂不宜后送的重伤员,为伤员后续治疗赢得时间和机会,降低卫生减员率[3]。
2.1 保障任务定位不准 由于对军事卫勤保障理论与战时卫勤保障需求认识不足,造成当前野战医疗所训练中的任务不清、范围不明、处置不当,没有厘清自身的救治任务与范围,对所承担的早期治疗和部分专科治疗任务内涵认识不够,对平时救治与战伤救治的区别理解不透,以至在训练中既存在单纯强调基础性救治技能培训,又存在过深、过细开展专科救治训练的问题,造成了专业训练上“平均用力”与“过度救治”的盲目性,没有考虑到战时时间紧迫、伤员众多、资源紧张等背景,未将训练重点向保全生命的早期治疗环节聚焦。
2.2 训练形式较为单一 全军各级各类机动卫勤力量均按“能打胜仗”要求强化训练,本院按上级指示连续三年组织野战医疗所开展野外驻训,但限于认识上的偏差,训练过于操场化、平面化、单一化的问题仍较突出,过于强调野战医疗所全要素的展开需求,致使训练场地过宽、过平,训练条件过于齐备,一定程度上满足“七组一排”的训练需求,但与实战的结合程度明显不够,没有涉及到复杂地形、复杂电磁环境、艰苦条件方面的训练;此外,训练的目的性不强,也导致了部分训练仅仅停留在物资装运、帐篷搭设、模拟救治等“拉得出、展得开”等“形式”层面,触及核心能力建设的内容不多、深度不够。
2.3 生存训练开展不够 现代战争的敌我较量,也是指战员意志与坚持力的比拚。在战时环境下,要实现对作战部队的有力保障,首先要确保野战医疗所在生疏地形上、陌生环境中、野外条件下的自身保障,具备吃、住、行、保、藏、防的能力。通过多次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的执行,医疗所在任务中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后勤保障方案,但距实战仍有很大差距:在执行当前各类任务与训练中,常态化的供电、供水、供粮主要依托地方保障,考验自身后勤保障能力的训练不够;此外,复杂的战场环境对医务人员的体能、抗寒、抗暑、抗压、抗疲劳等能力也提出严峻考验,这是大多数队员面临的难点和弱项。
3.1 明确救治任务 找准训练重点 战时卫勤保障体系将救治过程中的现场急救、紧急救治、早期治疗、专科诊治和康复治疗进行了阶梯化、分段式的明确。各级卫勤保障机构的救治范围既是任务指标,也是战备训练的依据,因而在野战医疗所训练中,务必围绕本级救治任务与范围来针对性组织,做到既不降低标准,简化救治任务,也不超出范围,影响整个卫勤保障链条的运行效率。据此,本院野战医疗所在2012年野外驻训中,以《战伤救治规则》和《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分队训练教材》为参考,围绕早期治疗核心任务,编写《野战医疗所伤病员处置与操作要点》,对医疗所整体和各救护单元进行功能定位、任务区分、职责明确和岗位描述,明确以实施紧急手术、损伤控制性手术、抗休克、清创、抗感染、混合伤诊治、处置核化学伤等为重点的本级救治范围[3],强调了医疗所在分级救治链条中的具体任务,为专业训练的开展起到了指导作用。
3.2 判明战时需求 挖掘训练深度
3.2.1 加强组织指挥训练 精确的卫勤指挥是野战医疗所发挥职能的前提,要使战时卫勤保障能够及时、有效,必须对战斗各阶段伤员发生的数量、伤类、伤情、伤势等进行评估,对伤员流进行判断[4],尤其要对伤员发生总量与最高减员日进行预判,针对性做好准备。因而必须加强所内的组织指挥训练,通过模拟战时背景,根据战前所掌握资料,对我方参战人数,战斗类型、样式、阶段,敌方火力配系等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卫勤保障预案,特别要建立批量伤员到达后手术人手紧张、血氧使用过快、药品耗材过大等问题的处置预案,在训练中磨砺医疗所指挥机构的处突应变能力。
3.2.2 增加难点科目训练 现代战争的“三非”特点对卫勤保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因而必须着眼复杂条件展开强化训练。要针对作战全时域特点,开展夜间、雨天、暑天、寒天、丘陵、陡坡、山地、亚高原、高原等极端天候和地形的医疗所展开与收治训练,增强队员对各种战场环境的适应能力;要针对武器装备致伤力强特点,开展短时间内收容大批量伤员训练,考验医疗所收容分类、救治分类、后送分类全方位应对能力,并突出各种极端情况下,所内人力、物力的灵活调配与使用训练;要针对伤情多样化特点,利用单盲法、双盲法,严格训练医务人员对伤员伤情、伤势、伤部、伤类的判断与处置能力。
3.2.3 强化一专多能训练 战时卫勤保障不仅需要分散于各岗位的专科医务人员,也需要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充当“多面手”的通用型人才,才能随时应对局部岗位人手紧缺的问题,因而对全体队员开展一专多能训练显得尤为必要。只要是野战医疗所队员,不论岗位类别,甚至包括驾驶员、厨师、担架员、警卫员等,都必须对战现场急救六大技术进行掌握,增强自救互救能力;对于医务人员,要不分专业类别,全面掌握战时卫勤保障通用医疗技能,如静脉穿刺、气管插管、清创缝合等,并熟悉常用医疗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如呼吸机、心电图机、监护仪、除颤仪等。对于指挥人员,要掌握军事地形学、作战标图、沙盘堆制、目标点与站立点确定、行军时间计算等基本指挥技能。此外,业务相近的组别还要采取交叉换岗、交替轮训的办法施训,如防疫洗消人员参加分类后送组训练,在大批伤员到达时协助分类处置;内科医师到外科轮训,担任手术助手,以满足战时外科人员不足;内科护士到手术组轮训,担任器械护士,以缓解战时手术护士不足;分类后送人员分批到急诊科轮训,训练急救处理技术,提高应急处置能力[5]。
3.3 拓展训练范围 锻造应战能力
3.3.1 扎实开展后勤训练 战场环境对部队后勤保障影响深刻,要求各作战单元必须具备独立供水、供电、供饮食能力。野战医疗所要利用野外驻训契机,在生疏地形上、艰苦环境中、简陋条件下,充分发挥检水检毒箱、食品理化检验箱、发电机、电站挂车等装备功能,解决自身饮水、用水、用电问题,不能抱着“走捷径、图方便”的应付思想,采取购水、买电等方式简化后勤训练内容,打折扣开展后勤训练。
3.3.2 深化军事技能训练 当前方卫勤机构受敌打击,丧失救治能力的情况下,野战医疗所必须靠前部署,抽组急救医疗分队前接伤员,甚至对作战部队进行各类战术行动的伴随保障,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增强自身体能储备、防护意识和生存能力,因而要将负重越野、警戒防卫、三实训练等内容一并纳入野外驻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战场恶劣环境与艰险任务的适应能力。
[1] 时利民,吴复元,郭廷凯.新时期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力量建设的思考[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4,11(3):209 -210.
[2] 李富荣.卫勤机动力量建设与管理的几个问题[J].东南国防医药,2003,5(2):144 -145.
[3] 总后勤部卫生部.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分队训练教材[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3.
[4] 李卫东,杨文宇,郑春雨,等.野战医疗所参加自主对抗演习的组织与实施[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9,23(6):41 -42.
[5] 赵晓明,王远征,王 佳,等.野战医疗所专业训练的组织与实施[J].人民军医,2010,53(3):165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