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与生态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①

2013-08-15 00:51:59韩竹林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缺省译者译文

韩竹林,陈 慧

(1.牡丹江师范学院 应用英语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2.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英国学者威尔逊和法国学者斯波伯在1986年共同提出的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学理论,对近代西方翻译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虽处于语用学领域,但翻译界确从中收益颇丰。而生态翻译学则是两种学科交叉的产物,即生态学和翻译学,对翻译界做出了巨大贡献。它强调的是翻译系统的整体性,从各个角度和各个方面对翻译活动进行了新的诠释。

一、关联理论概述

关联理论的观点是:语言交际是一种认知过程,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认知假设则是理解话语的标准,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人们总会遵循一定的关联原则,因此该理论的核心就是寻求一个最佳关联原则。译文读者只有在双方都知道的认知环境中找出说话者和语境间的最佳关联性,才能够理解并确定原文作者的交际目的。要做到成功交际,就需要在不同语境下,根据读者的认知环境,适当选择使用各种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音译等,让译文读者对作品的预期理解与原文作者的写作目的相符合,以达到交际意图的实现。

若作品读者想要明确交际者的交际意图,首先需要交际双方从双方共享的认知环境和语境中找到说话内容与语境二者之间的最佳关联性,然后根据已有的认知过程,推断语境可能表达的意义,由此来达到交际的目的。关联理论指出,交流过程实际是一个说话者明确表达听话者判断推理的过程。接受者可以根据说话者的说话内容而推断出其说话目的,并且正确接收了说话者的话语内容中所包含的信息和意图,这样的交流才是一次成功的交流。关联原则包括两个原则,即最大关联原则和最佳关联原则。最大关联原则是在理解时,用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最佳关联原则是在理解时,通过有效的努力以取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关联理论虽然处于语用学领域,但它的提出对当时直至当今译界意义深远,为译界做出了巨大贡献。它为翻译提出了一个新标准,让译者们在进行翻译策略的选择时,有了新的理论根据,更加成功地指导翻译实践活动。在过去,现代符号学和语码解释论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交际功能的作用,但若对于单一的其中一种理论,人们则很难接受。关联理论论述出了解码和推理两者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交际功能的作用坐了更深一层的解释,人们易于接受。此外,关联理论也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从日常交际到研究会谈,无论何种修辞,何种题材,关联理论都能都能够对其做出解释。

但关联理论也有其局限之处,即该理论解决不了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当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会省略一些双方都了解的东西,这时就需要使用最大关联原则,最大化提高交际效率。省略的部分通常有三种情况:情景缺省、语境缺省以及文化缺省。其中,情景缺省和文化缺省一般都可在本文中找到答案,而文化缺省则找不到。在这时候,由于这种交际活动是跨文化交际,译文读者便无法形成有效的语境推理,达不到交际的目的。

二、生态翻译学概述

生态翻译学,顾名思义,涉及到了两个学科,一个是生态学,一个翻译学,所以生态翻译学是一项跨学科性质的翻译理论研究。生态翻译学站在生态学的角度,从一个崭新的层面阐释了翻译活动,强调了翻译生态系统整体性的重要性,由此,翻译活动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指导。社会的发展、学术的发展等等,都与生态翻译学的前进方向息息相关。几百年来,人类从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逐步走向人、自然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生态翻译学恰恰反映了文明的进步。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在达尔文的生态进化论的启发下,生态翻译学探讨了在整个翻译生态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的译者的适应行为和选择行为的关系和变化规律,从适应与选择这一新的视角重新解释了翻译活动。生态翻译学对于翻译的定义是:“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这明确体现了“译者中心”这一理念。胡庚申教授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的几个核心理念:生态范式、关联序链、生态理性、译有所为、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中心、适应和选择、三维转换以及事后追惩。

近十几年来,与该理论相关的一系列论文相继发表,足能证明上述理论已经引起了翻译界学者的广泛关注,该理论以后在翻译中的展也不可小觑。同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生态翻译理论被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翻译实践中,如文学翻译、哲学社科翻译、商务法律翻译以及口译方面等。该理论在这些领域中的应用不仅仅丰富了生态翻译学的内容,同时也加快了其自身的发展。

当然,对于生态翻译学的研究并未尽善尽美,例如,对于人类的翻译活动、社会文化、人类以及自然界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也少之又少;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翻译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似性与关联性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了解甚微;如何让本从属于不同科学范畴的生态学和翻译学之间进行有机地融合,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也有待加强;此外,翻译生态系统的综合性与整合性的研究本应是该理论的重要内容,可是至今为止,这些研究却稍显欠缺。尽管该理论有种种局限性和不足,但是其发展的广阔空间与前景是毋庸置疑的。正确利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加强对于生态翻译学和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与整合,笔者认为生态翻译学的发展研究前景将是不可限量的。

三、关联理论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比较研究

1.译者的地位

关联理论认为,共有三部分参与翻译活动,包括原文、译者以及译文读者。关联理论强调的重点是翻译活动中的译者意图,并认为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是交际活动的主动者,通过运用最佳关联原则,在译者创造的语境关联下,译文读者才能够明白其交际目的,在阅读时主动产生与作品内容相匹配的认知语境。同时,因为关联理论是一个不对称的交际过程,所以译者自身的责任感也至关重要,只有通过译者的翻译活动,译文读者才能了解其交际意图,而且,这个交际意图以及交际内容是译文读者无法控制的,而且还受到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的限制。而译者寻找的最加关联原则与其语境有关,而语境则与当地文化有莫大的关联。译者其自身受到的文化影响对译者最佳翻译策略的寻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译者在本地文化与译文的当地文化的双重影响下,找到最佳关联原则,发挥自主性,让译文读者感受到其交际意图。

在生态翻译学当中,译者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保证,但并未忽视翻译活动中其他因素的作用,对翻译活动各部分有了一个新的全面的评价,减少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强化了其他翻译生态因素的地位。同时,该理论缩小了译者的主体作用的范围。译者只有在与原文作者、文本以及译文读者之间进行有效对话之后,才能在一个合适的框架内,在尊重原文的生态结构的基础之上,进行再创作与发挥,进行成功的翻译活动。生态翻译学也对译者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该理论并未否认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占主体地位,但并不是唯一主体,而且这一点是十分确定的。在任何活动过程中,都不会仅有一个中心或一个主体,都是各个中心和各个主体互相合作,共同作用完成某一活动,当然翻译活动也不例外。在这个过程中,翻译的生态环境影响了译者的选择与态度,而译者的选择与态度又决定了翻译生态换的和谐程度。因此,译者只有充分了解了本文的生态环境与结构,才能正确选择翻译策略,译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译文,由此可见,翻译主体性的唯一性的消解,并不代表我们不再把译者作为主体,生态翻译学对过去的译者中心的理论是一种补充扩展,对于该方面的理论发展有重要作用。

2.对于译文的选择

关联理论认为,在有一定语境的前提下,认知环境的正确转变对于交际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关联理论强调语境在翻译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若能够达到交际双方共享认知环境,则能达到最佳关联,实现最成功的交际,若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完全不同或部分不同,则无法达到最佳关联,此时的交际则是不成功的交际。因此,译者需要做的就是选择最好的译文让译文读者产生最佳关联和最大关联,对译文能够进行最好的理解,译者进行的才是更加成功的翻译活动。

生态翻译学提出了“适应”和“选择”的理念。该理论指出,翻译的生态环境包括翻译生态和翻译环境,而译者应根据翻译的生态环境,以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论作为理论指导,对译文进行定向选择。翻译生态指的是翻译这个产业中的各项环节,环环相扣,从原文作者、译者、读者,再到翻译发起人、赞助人、出版商以及编辑、营销者、译评人、疑问审查者和版权人,他们都是翻译生态中不可或缺的,密不可分,各司其职,相互制约,却又互相合作。而要在这个生态环境中成功,译者必须要适应翻译环境,并与翻译生态中的各个主体和谐共生。否则,没有了翻译生态中各个主体的合作,翻译活动将不会成功进行。翻译环境则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无论是在哪个环境中,在哪个领域中,翻译都成为了其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所以译者都需要适应相应环境,与其融合成一体。翻译生态与翻译环境和谐共生,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需要译者适应其动态性、层次性以及个体性等特性,根据文本所处翻译的生态环境,进行相应的翻译策略和译文选择,才能够进行有效成功的翻译,达到预期的翻译效果和目的,这样,才能让译者的翻译活动更加成功。

综上所述,关联理论与生态翻译理论在译界的意义深远,对译者们都产生了无限的启迪。关联理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能够更好地诠释交际功能的作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联理论为译者提供了以译文读者和语境匹配为目的的翻译标准,尽最大努力在兼顾译文的同时忠诚于原文;生态翻译学为译界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让译界学者们从一个新的角度研究翻译理论,体会翻译方法。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译学研究的“跨科际整合”[J].上海翻译,2009,(2).

[4]王建国.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翻译,2005,(4).

[5]张春柏.直接翻译——关联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J].中国翻译,2003,(4).

猜你喜欢
缺省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基于“缺省模式”设计平台的控制系统研发模式重塑
译文摘要
水利经济(2020年3期)2020-02-22 11:38:33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I Like Thinking
缺省语义模式下话语交际意义研究
关联期待与缺省推理下缺省语境的生成模式
外国语文(2015年4期)2015-11-14 01:57:56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外语学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
观点句中评价对象/属性的缺省项识别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