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教学挑战及对策*

2013-08-15 00:54方彦明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思潮马克思主义理论

方彦明 于 媛

(吉林建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长春 130118)

0 引言

当前,多元社会思潮的交流、交锋、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创新的新气象,它们是文化软实力喷涌的源泉,也是建构中国特色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但是,社会思潮作为社会思想形态的存在,其展现出的一些新价值理念取向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这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的认知模式,对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1 多元社会思潮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所谓多样化社会思潮,一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反映不同阶级或阶层利益和要求的、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某种影响的各种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1].当前中国正处在转型关键期,跌宕起伏的多元社会思潮相互博弈、交汇,影响了人们的思维观念和活动行为.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末成熟,很容易受到一些社会思潮的冲击,这是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嬗变、信仰迷失、理想淡漠的主要诱因,同时也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带来新的课题.

1.1 多元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

处于多元思潮和各种信息包围中的高校学生,易被某些社会思潮“迷惑”进而被“感化”.由于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较薄弱和掌握不牢,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了解不够深入.同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工程,由于对出现新问题、新情况估计不够,或许期望值过高,再加之部分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的实效性不是很强、缺乏应有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在此情况下,青年学生极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影响,部分学生对我国的政治理论、制度、道路持质疑态度,理想、信念被弱化,对部分社会思潮有一种盲从心理,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放弃理想信念,丧失了理想归属和精神寄托.

1.2 多元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价值观生成影响

在当下多元社会思潮多发期和此起彼伏的快速发展期,大学生价值观生成受到影响和冲击,有些社会思潮为了满足一些群体心里需求及本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过分强调或片面反映社会一些现实存在问题,譬如,贫富差距悬殊问题、收入差距问题、公平正义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在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相互博弈和制衡中,青年大学生往往表现出焦虑不安、困惑和无所适从.另外,由于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和西方拜金主义价值观的影响,部分青年大学生片面地把市场经济理解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目标,把个人利益和金钱价值推向极端化,以致自身价值评价标准趋向功利化与自私化,即将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能否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作为评价标准,对他人利益失与得表现冷漠无情,甚至为自身利益而践踏他人利益并认为合乎逻辑,更是缺乏历史责任感和国家利益的理性认同感.即使大学生不知自己属于哪一种社会思潮,但仍会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因为,每个社会思潮之所以能够存在,必定有其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吸引着广大青年学生,甚至部分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一些社会思潮的传播渠道.

1.3 多元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道德观养成影响

道德观主要是指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道德认知模式,并用来评价一个人和社会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程度.由于青年大学生处于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发展时期,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思维基础尚不深厚,思维的多变性、不稳定性和平面化,再加上社会经验严重不足,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大学生的道德观养成会受多元社会思潮一定程度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当前中国利益格局、社会结构、政治体制等都已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道德规范也受到了巨大冲击.多元社会思潮期待从不同的视角给社会问题一个似乎符合逻辑的解答,这就很容易使青年大学生在人生目标、态度、社会责任感、道德理想、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偏差、误入歧途,从而造成道德教育变形、道德价值取向紊乱、加剧实际行为中道德缺失等后果.

2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面临多元社会思潮的挑战

当代中国的多元社会思潮,是社会发展的现实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反映,是社会进步进程中的思想精神集中表现.它突出而集中地反映了当代中国改革中出现的矛盾、问题,反映了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在一个急剧变革的社会中的感受、经验以及愿望.同时,也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提出了诸多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多元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挑战.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之间相互激荡,对社会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自诞生以来,就与各种社会思想相互交锋、碰撞,正是不断斗争中,才不断显示出自身的吸引力、号召力和影响力.可以说,多元社会思潮都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变革中出现问题和矛盾而产生出来,有一定存在的合理性,比如说有些社会思潮所提出的一些社会问题,能够引发人们去思考.任何现有的科学理论都是在批评和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或正确或错误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发展成熟起来的.所以,作为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帮助大学生去解构、批评和借鉴当前社会各种思潮,让他们明白这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需要,让他们知道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要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十八大报告里所说的那样,要坚持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即使是有些社会思潮是为了诋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而来,我们也应以蓬勃宽容的姿态去迎接挑战.

(2)多元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挑战.多元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往往被利益上的冲突和斗争所掩盖,表现得更为隐蔽和复杂,青年学生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我们针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实际,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始终,并渗透于教学的各个方面.“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不是简单取代多样化社会思潮,是要通过自己的理论及其实践的影响,使主流思想观念在众多的社会思潮中不断壮大实力和声势,不断抵制和削弱错误思潮的影响,在多样化思潮中确立主导地位;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不是简单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说明先进思潮之所以先进的根据,分析落后思潮之所以落后的原因,揭露错误思潮之所以错误的本质;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要善于包容,也要善于批评和借鉴.要区分各种思潮内容的优劣、真假、是非、美丑.只有旗帜鲜明地澄清是非,引领才能远行”[2].也就是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不能停留于对马克思主义个别论断、具体结论的孤立理解,而是要善于从实质上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而不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看成简简单单的教义,只见表象、不见本质,教条式地理解和传授马克思主义,以偏概全,那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效果.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既要把握学生所关注的现实问题,又要注重授课方法,让学生在努力中接受,在接受中不断提高.也只有这样,在多元社会思潮时代,马克思主义主流思潮才能始终占领高校阵地.

3 多元社会思潮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教学的对策选择

多元化社会思潮是中国未来民主政治发展完善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政治文化现代化的标志.高校作为当今多元社会思潮的集散地,马克思主义教学本着尊重多样、包容差异的态度,用马克思主义主流思想思潮来引领多元社会思潮,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人们并不要求玫瑰与紫罗兰发出同样的芬芳.

3.1 加强多元社会思潮的理论研究,并有针对性地对其分析和解读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果两大部分.所以说,高校特点和性质决定了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从正面来解读和研究活跃在社会上的多元社会思潮,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评析当前多元社会思潮的本质与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从思想根源上消除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避免大学生在无知中陷入思维陷阱,以此来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

3.2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现代化手段

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当前社会思潮运行规律,催生了一种以网络为媒介的新传播渠道,这种传播渠道使各种社会思潮传播途径更加多样化、立体化、大众化,他们往往通过互联网传播各种主张及观点,以满足一些人的心理需求,看似合理的解答,但是充斥着一些消极的价值观念、歪曲中国国情和社会现实、与传统的道德观念相悖,扭曲人生观、价值观,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不良影响.更何况,高校大学生作为互联网运用的主体,是经常从网上获得所需各种信息,各种社会思潮为了迎合一些学生普遍关心的学业、工作、生活等问题与迷茫,就会结合互联网的特点和传播方式,拉近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距离.高校大学生思维正在从感性向理性转变过程,遇到一些事情缺乏理性思考,想问题比较简单表象化,情感上也容易冲动,再加上有些社会思潮从传播的方式和内容看,比较通俗易懂和煽情化,很容易影响大学生的价值标准和造成社会不稳定.据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理应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出击,就要有意识的加强新媒体话语权.这就要求教育者善于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牢牢把握在网络上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动权,形成互联网上的舆情优势.因此,各大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主流思想指导下,及时关注网上的思想动态,并根据实际及时进行理论研究探讨,创造新理论,直面学生提出的问题,答疑解惑.

3.3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汲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精华之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开放性科学体系.作为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结合起来,汲取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髓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然,如今的中国是一个开放而多元的社会,这种社会特质决定了各种各样社会思潮相互交织、对立共存,他们的不断变化是社会的晴雨表,同时也是社会走向现代化文明之路的标志.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者,更应以放眼世界和高屋建瓴的战略眼界、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当代中国多元社会思潮,尤其是把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无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理论内核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标准,这是任何社会思潮得以存在和赖以发展下去的合理性体现.因此,针对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里需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他们辩证、唯物地思考和解构各种社会思潮,在学习过程中,使他们逐步认识、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和真理性,培养他们具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的与时俱进精神品质,从而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4 结语

由上述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政治文化现代化的程度,取决于这个国家对多元社会思潮的包容程度.多元社会思潮犹如一把“双刃剑”,他们的出现给中国迈向文明现代化国家带来了积极效应,同时也带来诸多影响和挑战;尤其是各大高校作为多元社会思潮的集散地、汇集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要及时教育大学生辨别理论的科学性和非科学性,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知社会发展的本质和动力,不断排除各种社会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误导.

[1]赵 曜.当代中国社会思潮透视[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1):36-41.

[2]赵 丰.全面认识和引领新的历史条件下多样化的社会思潮[J].社会科学,2010(2):8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猜你喜欢
思潮马克思主义理论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