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地方经济 构建学校文化 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2013-08-15 00:47:56郭维杰
焦作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大学学校文化

郭维杰

(焦作大学,河南 焦作 454003)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虽然实现了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但文化发展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国际影响力却不相称。就如同古代时期的战车,将我国的综合国力比作战车,战车的四个轮子分别代表经济、制度、社会和文化,若想获得胜利,必须四个轮子一起发力,共同前进,缺一不可。尤其在目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讲,是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与组织机构。狭义上的文化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意识形态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

高校是社会的文化高地,是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以及国内外各种新旧文化碰撞、交汇的重要场所,对社会的文化建设具有示范、提升和传播功能,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高校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建设、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具有其他社会组织无法替代的作用。同时,十八大召开前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就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作为培养新一代生力军的高校,必将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肩负着独有的历史使命。

1.大力服务地方经济 推进先进文化建设

大学从根本上说有四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这四项功能用“一体多翼”来概括比较确切,即人才培养为体,其余三项职能为用。之所以强调人才培养在高校职能中的基础性地位,是因为人才培养是高校所特有的功能,社会发展的人才主要靠高校来培养。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在教书育人中传承和发展先进文化。大学着眼于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在传道、授业、解惑中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就要求大学在教书育人工作中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大学应紧紧围绕着“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来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第二,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大学教师用自己为人师表的风范、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三,充分发挥党团组织作用。大学的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自身优良的作风引领学风、教风和校风,弘扬正气,抵制歪风邪气,使高校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氛围。第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及学生工作干部队伍要充分发挥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用。第五,大学还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所处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文化的沐浴、道德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

(2)在科学研究中继承和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首先,大学既要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也要同样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大学要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列为研究对象,在科学研究中充分借鉴已有成果,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次,大学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的科技成果可以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提供更好的途径和方法。大学在科学研究中所展现出的追求真理,不畏艰难、锐意进取、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此外,大学可以通过创新来提高文化产品的竞争力、提升文化作品的感染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事业的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3)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活动中传播和推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首先,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考察、调研、支农等活动,通过自己的言行发展经济、科技、文化使者的作用,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带动社区、城乡文化的发展,提升文化的底蕴。其次,大学毕业生是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将先进的文化知识、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传播于社会,影响着地区文化事业发展;将自由精神、平等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等现代公民意识,通过多种形式和传播载体渗透到人民群众中间,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此外,作为教育及科学技术研发中心,大学为社会提供教育和科学技术服务的内容日益丰富,拉近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密切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4)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深刻领会和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摆在首位,贯彻始终。首先,大学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改进教育理念,科学设计教育的内容、方法及载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体现在教学、社会实践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并将之转化为自觉追求。其次,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文化建设,引领校园思潮,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在大学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此外,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教育规律的研究,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律的认识,创新和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途径与方法,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

(5)在同社会文化的交融中引领社会风尚、汲取营养和发展动力。大学与所在城市客观上存在着在文化上的互相渗透、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大学应努力处理好这种互动关系,用自身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提高社会文化的品质,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而对社会中出现的功利、享乐、拜金、庸俗、低俗、媚俗等现象,大学应坚决不为所动,并予以抵制,坚定不移地守护大学的精神家园。同时,大学还应从社会文化中汲取有益的文化营养和发展动力,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文化。大学还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深入了解群众的精神需求,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虚心向群众学习,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供创新动力。

(6)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大学应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坚持继承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学要有国际意识、世界眼光,积极引进世界优秀人才和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国际合作平台。同时,作为国家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窗口,大学在国际交往中应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加强对中华文化的广泛宣传,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2.构建学校文化特色 营造和谐生态学校

文化建构需要长期积累,而我国地方高校办学历史短,文化积淀不够深厚。此外,地方高校还多处于专科学历层次,除去实习和校外实训,学生在校的时间不太长,短期内难以形成高度的文化认同,这也是制约地方高校特色大学文化积淀的一个重要的现实原因。焦作大学通过实施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工程,建构地方大学文化体系 ,提升和深化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1)以办学理念为核心深化理念文化。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经过30多年的办学实践,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严谨治学、服务地方、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了“特色立校、人才强校、创新兴校”的发展途径;恪守“崇学笃行、敬业乐群”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务实,创新”的校风、“施教有道,育人有情”的教风以及“乐学、唯实”的学风。在发展战略上,学校提出战略转型,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由追求速度向提高效益转变,由拓展外延向丰富内涵转变,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学校从战略转型的高度深化学校理念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通过深入挖掘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宗旨愿景、办学理念、精神文化、优良传统等深层次内涵,“呈有形于无形,现无形于有形”,培育和凝练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精神,形成全校师生共同的文化归属和价值认同。

(2)以人才培养为重点提升质量文化。在办学过程中,学校逐步形成了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主题、以育人过程为主线、学生职业素质和道德品质并重的质量文化。

三十多年来,学校始终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围绕“以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了符合学校实际的校级名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的评估标准和实施办法,充分利用科学的评估体系、评估制度促进全校课程质量的提高;针对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以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形成了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种培养模式。学校还以“两课”为重点,通过专业教学全过程,着力塑造宽德厚行的师风、学风、校风,培养学生务实、创新、高效的职业品德和职业精神,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3)以人文关怀为宗旨培养关怀文化。学校以师生关爱和社会关怀为基本取向,关爱师生身心健康,履行社会责任,初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关怀文化。

在关爱师生上,学校建立了具有特色的关怀机制,成立了干部、职工活动中心,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和困难帮扶,红事、白事进行祝贺和慰问,给每个职工祝贺生日等多种关爱形式,使职工倍感温暖和感动。在学生中还成立了各种社团活动,“三下乡”、“红丝带”等多种志愿者服务活动。还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创办了《学工之窗》等刊物,开展心理健康和保健教育,加强人文关怀和疏导。同时,还完善了贫困家庭学生扶助体系,坚持学校主管领导带队慰问贫困学生制度,在帮、扶、教中感化学生,激励学生感恩父母、师长,勤奋学习回报社会。

在履行社会责任上,学校形成了“两条线”关怀服务模式:一是常规性社会服务,坚持每年开展爱心捐赠、拥军优属、无偿献血等公益活动;二是非常规性社会服务,主要是应对某些突发事件开展的临时性、有针对性的关怀服务,如开展汶川、玉树抗震救灾援助,为遭受其他灾害的捐赠和救助等活动。

(4)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完善制度文化。学校通过不断完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制度和体制,积极建构具有地方大学特色的制度文化。

学校积极探索现代大学管理体制,完善党委、行政议事制度,修订和汇编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实现了制度的全覆盖和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与精细化。推进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使岗位管理逐步合理化;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推进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激励竞争机制,完善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管理制度体系。

(5)以活动和环境为抓手积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主要表现为校园文化氛围和校园硬件环境两方面。学校以“育人强素质”为目标,抓住重大纪念活动和重要节庆日的机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充分发挥团委和学生社团功能,拓展各学院“周末文化广场”等第二课堂,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经过探索,学校正逐渐形成“强引领、宽覆盖、重内涵、活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格局,营造了富有活力、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按照“人性化设计、园林化布局”的原则,改造校园道路,修整花园绿地,建设低碳、节能、环保的绿色校园。学校还精心设计了校园楼宇的主色调和标准色、校名的字体和书写、走廊标语的字体和颜色、宣传栏的材质和风格、电子屏幕的新颖编排、校园网络的及时更新等等,使学校的理念、愿景和宗旨贯穿于其中,让师生在工作和学习之余,感受到浓厚的精神气息和文化韵味。

(6)以“和谐生态”为目的升华学校文化。所谓“和谐生态学校”,它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从团队来讲,应该有理想,有抱负,积极向上;应该有包容、谦让、团结、严谨治学、奋力拼搏;应该追求真、善、美,勇于说真话,做真事,做真人。从教育教学来讲,应按照学生发展规律,社会需求考虑方式方法去施教。从管理来讲,它是创建学校文化所追求的高境界,是学校文化通过学校教育的诸多因素及其教育实践、成果而长期积淀形成的纯净的、积极向上的、具有科学发展功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是一所学校科学发展、长盛不衰、铸造辉煌的生命之源。因此,一所学校只有按社会需求、时代要求、科学健康持续发展,形成特色发展,才能称之为和谐生态学校。

概括地说,学校文化是学校育人理念作用于实践后形成的润物细无声的学校精神;和谐生态学校则是学校文化如春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作用于“人”的过程后形成的特色和效果。

3.打造文化产业平台 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至关重要的有效举措。文化产业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建设文化强国的主要战略举措,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已逐步形成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高等学校在我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中,也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地方高等院校,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学校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应把服务地方经济作为切入点。

(1)不断加大教学改革,主动服务地方经济。首先要设置具有地域特色的专业,充分利用学校学科和教学资源优势,及时调整专业结构,着力打造特色专业,以适应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其次是积极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根据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新要求,紧密结合学校优势和地方实际,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在人才培养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适时改革课程体系,将地方特色文化内容融入教学之中。第三,要有效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科研项目。学校要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结合地域的自然、经济、文化特点,有目的地开展文化产业科研项目,实现教研产一体化。

(2)围绕地方经济,挖掘、研究、传承地域文化。加强地方文化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是学校形成自身文化建设、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有效途径。焦作大学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在焦作地域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和保护方面加大了力度,先后成立了焦作市四大怀药研发中心、焦作大学怀川文化研究所、覃怀民间艺术研究所、陶瓷研究所、焦作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等十四个研究所,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地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了具体的研究计划,发挥资源优势,整合焦作文化资源。在服务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又如我校艺术学院的学生,多次赴云台山景区、石板岩等地区进行徒步考察、调研、实地写生。在传承地域文化的同时也推动着学校自身科研、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3)增强创新意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高端部分,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高等学校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和方向。通过人才培养实现文化传承、通过科学研究实现发明创造、通过成果转化服务市场与社会来实现其基本职能。大学价值的重要体现就在于高质量人才的批量培养、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批量产出和创新知识、创意成果的高市场转化。对现代高等教育而言,创新既是发展的手段,又是实现的目标。高校是知识创新和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高校拥有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和独特的协同创新机制,通过不同学科的资源整合和教研产一体化模式,可有效推进企业、学校、研究机构联手合作,从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知识原创性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化和社会化。

(4)发挥学校特色专业、亮点专业的优势,实现教研产一体化。

随着我市综合实力和国内外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四大怀药、太极拳、绞胎瓷、焦作山水已成为我市的城市名片。尤其是四大怀药,不仅是一种优势资源,由此产生的怀药经济更是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焦作大学应以“四大怀药院士工作站”为平台,和化工学院团队结合,以所属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为依托,进一步加大“四大怀药”的研发力度,强化品牌意识,树立品牌形象,注重品牌打造,扩大产品的开发和推广,真正走出一条产学研结合的新路。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明确:全体焦大人都应该牢固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努力构建学校文化特色,把握文化规律,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我们要一手抓教育,一手抓文化,还要抓好文化产品。文化是成果,教育是手段。左手抓教育,右手抓文化,两手都要抓,两手常转换。只有这样,我们学校才有生机,才有出路,才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才能进一步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1]胡锦涛.要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N].人民日报,2011-07-01(1).

[2]李长春.着力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文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N].人民日报,2010-08-29(1).

[3]高书生.关于文化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编辑,2011,(1).

[4]张军.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巢湖学院学报,2011,(1).

[5]张志勇,司春霞.关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考[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2).

猜你喜欢
大学学校文化
“留白”是个大学问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谁远谁近?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奇妙学校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