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的文章写作全程观

2013-08-15 00:47:56曾祥芹
焦作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赠人曾子君子

曾祥芹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现代写作学认为,完整的写作过程应包含“写作”前的“认识”、“写作”中的“表达”和“写作”后的“传播”。其中,“显写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是写作学研究的重点;但“显写作”既离不开“前写作”的动力和背景,也离不开“后写作”的社会效应和价值评估。曾子对“写作”的前、中、后全过程均有精到的见解。

1.“前写作”——文章“认识”论

写作前的准备阶段包括格物、聚材、蓄意、观察、阅读等,主要解决“认识”问题。

(1)“先行后言”。《大戴礼记·曾子十篇》里,有一系列关于“言”和“行”关系的论述。“行必先人,言必后人。”(《立事》)“君子执仁立志,先行后言。”(《制言上》)“执仁立志”,恰是作文的内在动力,“先行后言”表明“立言”的前提在于生活实践!曾子“先行后言”的观点,与“先言后行”、“边言边行”、“先行而不言”、“先言而不行”形成鲜明的对比。它打破了“写作纯粹是缀言成篇”的狭隘文字功夫论,提出了“实践出文章”的思想,即先有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认识,后才有作者的文字表达,这给文章写作的过程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曾子特别注重“前写作”。

(2)“格物致知”。《大学》中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从“写作学”的视角来看,“格物”包含“察物”,即体察自然和社会的万事万物;“致知”就是通过“格物”获得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各种知识和智能。曾子肯定“格物致知”包含写作前的“察物蓄意”,他反复讲了“知”对于“行”(含“写”)的先导作用。就“知”和“写”的关系而言,“写作”是一种精神生产“行为”,自然也要以“知”为先导,“认知”客观事物之后,又要落实到“写作”的行动中去。曾子的“格物致知”说成为作文“立意、选材、构思、赋形”的前提。

(3)“宏观微察”。写作前的重要准备之一是“观察”。曾子的“宏观”论,集中体现在下面一段话:“故目者,心之浮也,言者,行之指也,作于中则播于外也。故曰:以其见者,占其隐者。故曰:听其言,可以知其所好矣。观说之流,可以知其术也。久而复之,可以知其信矣。观其所爱亲,可以知其人矣。临惧之而观其不恐也,怒之而观其不惽也,喜之而观其不诬也,近诸色而观其不踰也,饮食之而观其有常也,利之而观其能让也,居哀而观其贞也,居约而观其不营也,勤劳之而观其不扰人也。”(《曾子立事》)曾子由“目”窥“心”,从“外”见“内”,由“显”占“隐”,连续用了11个“观”字,总结了观察人的十几种方法:一是由“言”看“行”,从听他好说的话,看出他喜欢做的事;二是察“悦”观“术”,从他喜欢的那一部分,知道他怀着什么心术;三是考“久”观“信”,从他长期的反复言论,得知他诚实不诚实;四是见“爱”观“人”,从他喜欢亲近的人,知道他本人是什么样的人;五是临“惧”观“恐”,从他面对上级的恐吓而不惊,看出他坦然自若的心态;六是临“怒”观“惛”,从他面对上级的谴责而不忿,看他心怀不乱的沉稳;七是见“喜”观“醒”,从他面对上级的喜欢而不骄,看出他并不轻狂的清醒;八是近“色”观“节”,从他接近美色而不越轨,看出他恪守礼法的节操;九是饱“食”观“常”,从他吃喝玩乐而不贪馋,看出他讲求物质享受的纲常;十是得“利”观“让”,从他受惠而不贪得无厌,看出他的俭朴礼让;十一是居“哀”观“贞”,从他遇到悲痛的事情而不灰心,看出他的坚贞不渝;十二是居“贫”观“德”,从他陷入贫困的窘境而不被钱财所迷惑,看出他安贫乐道的品格;十三是动“劳”观“志”,从他辛勤劳作而不受干扰,看出他的有条不紊,不屈不挠。

曾子的“微察”论又集中体现在下面一段话:曾子有疾,曾元抱首,曾华抱足。曾子曰:“吾无颜氏之才,何以告汝?虽无能,君子务益。夫华多实少者,天也;言多行少者,人也。夫飞鸟以山为卑而层巢其巅,鱼鳖以渊为浅而穿穴其中,然所以得者,饵也。君子苟能无以利害身,则辱安从至乎?官殆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初始。”《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说苑·敬慎》)曾子的“四察”,由自然观察进入社会观察,提出了“无以利害身”的四种考验(“怠于、加于、生于、衰于”):一是官至高位不懈怠;二是病情快愈不麻痹;三是松懈懒惰生祸患;四是孝顺衰落起于妻子。这是防微杜渐、见微知著的洞察能力。

曾子“察星辰”,“察民情”,观天、观地、观人、观心。《曾子天圆》反映了他的自然观察。《曾子立事》反映了他的社会观察。曾子“察言观行知其心”,均属于观察人,且重点在观察“官吏”。他讲的“十一观”和“四察”论,系统总结了他社会观察的丰富经验,尤其可以借鉴为“官吏监察经”,看他们是不是经得起“信而不虚”、“惧而不恐”、“怒而不惛”、“喜而不诬”、“近色不逾”、“饮食有常”、“得利能让”、“哀不失贞”、“穷而不营”、“劳而不扰”这十大考验。他的自然观察和社会观察不但为写作提供了内容,也为写作提供了方法。

(4)“博读约写”。阅读积累是写作的动力之一,写作的蓄意、聚材、取法、用语都要以阅读为基础。“博学而孱守之,微言而笃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曾子立事》)这里的“博学”可释为“博读”;“孱守”可释为“约写”。广泛地阅读学习并细小地守约地写作。“微言”可释为“少写”、“精写”;“笃行”可释为“大干”、“实干”。少说少写并厚实地坚定地去做。从“读”和“写”的关系看,读要博,写要约,揭示了“读为写根”的思想;从“言”和“行”的关系看,写作要少而精,行动要多而实,揭示了“微言笃行”的文章实用规律。

“人信其言,从之以行,人信其行,从之以复,复宜其类,类宜其年,亦可谓外内合矣。”(《立事》)这一段话我们试作新解。人家相信你的文章正派,才会用实际行动来跟从你,人家相信你的行为正当,才会继续跟从下去走你的路,通过考求检验你的行为是否符合传统的法则,如果符合法则了才会长期坚持下去,这就称得上言行一致了。曾子的“复宜其类,类宜其年”,提出了一个“前后相类,以类相从,长期传承”的理念。文章写作,无论是意旨、事料、语言、章法、体式、文风等,都有一个继承问题。曾子的文章(如《曾子》《孝经》《主言》《大学》等)常常出现“某人曰”、“某书云”、“昔者”、“昔”……,这就是践行“复宜其类,类宜其年”的写法。秉着孔子“述而不作”的教诲,曾子的文章表现出竭力传承孔子思想的“复宜其类”精神,因而“传承”色彩特别浓郁。

2.“显写作”——文章“表达”论

曾子的文章著述,表面上没有“论写作”的专篇专章,实际上他谈的种种“言语”规则,却透露了“立意、构思、得体、措辞”等写作经验。

2.1 “诚意正心”——写作立意论

曾子的文章“表达”,首先要明确“写”和“意”的关系。《大学》中讲的“诚意正心”、“克明峻德”、“弃旧图新”,《曾子立事》中讲的“悦善恶恶”,虽然指“为学”之道,但同时也指“为文”之道。

(1)“诚意正心”。“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在曾子看来,“诚意”就是“不自欺”,谨守内心的诚笃,就是“慎独”,“意念真诚”是写作立意的本色。“正心”就是保持内心的中正,不被个人好恶所左右,不受自私欲望所支配,端正心思是写作立意的航标。

(2)“克明峻德”。《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湜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在曾子看来,听从远古的昭示,保持天赋的良好秉性,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不但是做人的准则,而且是写作立意的准则。

(3)“弃旧图新”。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在曾子看来,人要每天有点进步,社会要不断革故鼎新,同样,文章写作也要不断弃旧图新,尤其是立意要篇篇求新,达到“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

(4)“悦善恶恶”。“人言不善而不违,近于说其言;说其言,殆于以身近之也;殆于以身近之,殆于身之矣。人言善而色崽焉,近于不说其言;不说其言,殆于以身近之也;殆于以身近之,殆于身之矣。”在曾子看来,不悦善言,近于远离善言;远离善言,近于反对善言。“乐善当速,违恶当严”。这里涉及“文情”问题,写作中对善恶的喜欢或反对,态度必须分明。

《曾子立事》中多次讲:“不唱流言”,“不称惧惕之言”,“乱言弗殖”,“神言弗致”,“众言弗主”,“灵言弗与”,“恶言死焉”。从“言为文章”的理念来看,就是“不写游谈无根的文章,不写危言耸听的文章,不写离经叛道的文章,不写神异怪诞的文章,不写随声附和的文章,不写空灵飘渺的文章,不写邪恶害人的文章。”在曾子看来,“恶恶”是“诚意正心”的具体表现,不去掉邪念歪心,意就难诚,心就难正。按照“不破不立”的思想斗争规律,文章写作立意要纯正,就必须旗帜鲜明地“张扬真善美,拒斥假恶丑”。

2.2 “言必思复”——写作构思论

曾子的文章“表达”,其次要阐释“写”与“思”的关系,让写作“立意”落实到“构思”上。

(1)“思而后动”。《曾子立事》说:“君子虑胜气,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必思言之,言之必思复之,思复之必思无悔言,亦可谓慎矣。”从写作“构思”的角度来领悟这段话,就是说,写作要以情感为动力,但又不能感情用事,要考虑成熟、论证周全后才去执笔写作,想说的话必须考虑是能够公开说出去的负责任的话,要作的文必须反复考虑全面,反复考虑全面后写出的思想才是无可后悔的成熟的言论。曾子强调“言必思复”,意谓反复构思后的写作才能避免偏敝。

(2)“疑而不言”。《曾子立事》又说:“君子疑而不言,未问则不言。”曾子的“疑而不言”正是承继孔子的“多闻阙疑”,“多见阙殆”而来。文章写作也要采取慎言谨写的态度,保留可疑的地方,足以自信了,有把握才下笔,这样会减少错误。《曾子立事》还说:“君子见利思辱,见恶思垢,嗜欲思耻,忿怒思患,君子终身守此战战也。”这“四见四思”从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危险性提醒作者要抱“战战兢兢”的态度,重申了慎言谨写的重要。《孝经·感应章》说:子曰:“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这里讲“天子言有父,言有兄”,意谓“尊先”不受至高地位的限制,即使权大位尊的作者也要慎言谨写。

(3)“言思可道”。《孝经·圣治章》说:子曰:“君子……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这里的“六可”虽然是直接讲“圣治”的,但它启示作者在写作构思时,无论言行事理举止都要慎重考虑,务必让民众读者“可道,可乐,可尊,可法,可观,可度”。

(4)“切磋琢磨”。《大学·传三》有言:《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暄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曾子借诗的语言描写了诗意的人生,用“切磋琢磨”渲染了精心构思的艰辛,这简直是关于作文美好构思的一段极富启发性的导写言论。

2.3 “赋形得体”——写作体式论

曾子的文章“表达”,第三要解决“写”与“体”的关系,让“构思”外现于恰当的“体式”。检阅曾子的著述,除了在写作实践中运用了《曾子》、《孝经》、《主言》、《曾子问》、《大学》、《论语》这些论说体、对话体、问答体之外,在文章体裁上也有点滴的论述或妙用。

(1)“诰、典、铭、誓”。《大学·传一》解说“三纲领”之一“明明德”时,引用《康诰》曰:“克明德。”……《帝典》曰:“克明峻德”,用以论证弘扬崇高美好的品德。《大学·传二》解说“三纲领”之二“亲民”时,又引用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用以论证“弃旧图新”的思想。《大学·传十下》解说“治国平天下”时,引用《尚书·秦誓》的一段话:“若有一个臣,……人之彦圣……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用以论证选用国家栋梁在于德。这里提出了“诰、典、铭、誓”四种文章体裁。“诰,用之于会同”(周礼·士师),是在众人相会时发表的讲话,或上告下,或下告上,或平辈相告,或告于民,或告于神,应用广泛。“典”即简册,《帝典》是赞尧舜二帝管理国家大事的英明决策。“铭”是古代刻在钟鼎器物上的集团文字,记事、记功,具有颂德或警示的作用。“铭”指商代开国君主商汤洗澡盆上刻铸的铭文。“誓”即誓师,用于军旅,出征讨伐时告诫将士之辞。曾子虽没有上述四种文体的解说,但他的妙用却恰到好处。

(2)“祭告于祖”。《曾子问》中记载了孔子关于“祭告”的一段话:孔子曰:“诸侯适天子,必告于祖,奠于祢,冕而出视朝,命祝史告于社稷、宗庙、山川,乃命国家五官而后行。道而出,告者五日而遍,过是非礼也。凡告用牲币,反亦如之。诸侯相见,必告于祢,朝服而出视朝,命祝史告于五庙、所过山川,亦命国家五官,道而出。反,必亲告于祖祢。乃命祝史告至于前所告者,而后听朝而入。”这段话连续用了九个“告”字,讲的是祭礼所用的“讣告”、“祭告”、“祭文”一类文体。这类“祭告”庄严肃穆,不会纯为口头传达,必须形成文稿,而且由“祝”(祭祀时主持祭礼的人)和“史”(负责记事的官员)专职书写、传说。

(3)“以正致谏”。《曾子本孝》中说:“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谏。”《曾子事父母》中说:曾子曰:“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己。从而不谏,非孝也;谏而不从,亦非孝也。孝子之谏,达善而不敢争辩。”《孝经·谏诤章》中又写道:子曰:“……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这三段话连续用了六个“谏”字、八个“争”字,涉及“谏诤”一类上行文书。“谏”者,更也,纠正也;“争”者,诤也,规劝也。“争臣”、“争友”、“争子”表明当时不但在天子、诸侯、卿大夫之下设有专事“谏诤”的各级官员(三公、四辅、孤卿、三卿、上大夫、家相、宗老、邑宰),而且在“士”间和“家族”里也应有直言规劝的“诤友”和“孝子”,证明“谏辞”文体应用于社会各阶层。孔子、曾子提出的“以正致谏”,要求用善良美好的德行去纠正上峰的过错,使尊长都成为有德行的人。如果是“以邪致谏”,那就不是“忠臣、孝子”,而蜕变为“奸臣、逆子”了。“谏辞”的写作原则在于“不义则争”,“谏辞”的生命力在于规劝的“直言”是正确的意见。

(4)“诔之以礼”。《曾子问》中有言:“贱不诔贵,幼不诔长,礼也。唯天子称天以诔之。诸侯相诔,非礼也。”此处谈到祭祀上的“诔”这一文体的作者资格问题。“诔”是累述死者的生平功德表示哀痛的悼词,“贱不诔贵,幼不诔长,诸侯不相诔”,属于当时的写作礼制。今天的悼词写作已打破这种等级森严的礼法,“礼”的内容在变,“诔之以礼”还是对的。

(5)“讼不越情”。《大学·传四》引用《论语·颜渊》中的话阐释说: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为知本。曾子之所以传述孔子“听讼使无讼”的思想,一面表达了“秉公审案”、“大畏民志”的崇高目标,一面宣示了“讼辞”(起诉、公诉、辩护、判决)这类法律文书务必反映真情,不允许“讼辞”隐瞒真情,无论原告与被告都不得花言巧语。

无独有偶,《孔丛子·刑论》又记载:曾子问听狱之术。孔子曰:“其大法也三焉:治必以宽,宽之之术归于察,察之之术归于义。是故听而不宽是乱也,宽而不察是慢也,察而不中义是私也,私则民怨。故善听者,听不越辞,辞不越情,情不越义。《书》曰‘上下比罚,亡僭乱辞。’”这里涉及到刑法上的“讼辞”一类法律文书,并提出“听不越辞,辞不越情,情不越义”的审理原则,“三不越”中,特别是“辞不越情,情不越义”的法条,具有写作“讼辞”体裁的规范意义。

2.4 “立言合法”——写作措辞论

曾子的文章“表达”,第四要处理好“写”与“言”的关系,让“立意”、“构思”、“得体”最后落实到“辞达”上。检阅曾子的著述,在写作实践上,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种表达方式可谓一应俱全;在“措辞”理论上,他也提出了一系列“言语”规则。

(1)“看人说话”。《曾子立孝》第一章说:“曾子曰: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故为人子而不能孝其父者,不敢言人父不能畜其子者;为人弟而不能承其兄者,不敢言人兄不能顺其弟者;为人臣而不能事其君者,不敢言人君不能使其臣也。故与父言,言畜子;与子言,言孝父;与兄言,言顺弟;与弟言,言承兄;与君言,言使臣;与臣言,言事君。”曾子讲“立孝要用忠贵礼”,即行孝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劝孝看对象说话。他从“言”语交际的对象提出“看人说话”:写文章特别要看读者对象的需要。一是“敢言”责人必先责己,自己做到了,才能批评别人没有做到,“正己”方能以文“正人”;二是“出言”看对象,“与父言,言畜子;与子言,言孝父;与兄言,言顺弟;与弟言,言承兄;与君言,言使臣;与臣言,言事君。”这一串话宣示了文章言语规则:交际要看对象、看目的。

(2)“非法不言”。《孝经·卿大夫章》中说:“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曾子在这里讲的“非法不言”,虽然是针对卿大夫谈的孝道,但也适用于文章写作的言语规范。包括卿大夫在内的所有作者,其言语都得合乎礼法,“口无择言”,“言满天下无口过”。

(3)“不称其讳”。《曾子立事》中说:“君子入人之国,不称其讳,不犯其禁,不服华色之服,不称惧惕之言。故曰:与其奢也,宁俭;与其倨也,宁句。”《论语·宪问》中说:孔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曾氏承继孔子之道,谈到了文章外交和内交的语言科学和艺术。《曲礼》曰:“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外交上的口语和文章交际必须适应新的环境,问禁、问俗、问讳,都是外交文书要特别讲究的。对照阅读《孝经》的话:“非先王之法言不敢言。”如“主人祖先君名宜先知之,欲为避之也。”可知“不称惧惕之言”是文章国际交流和文章国内交流在语言风格上的规范。敢说程度,用语分寸,均与政治气候紧密相关。与世俯仰,方为俊杰。上段话还表明,文章语言要切合作者所处的社会位置,这是文章交际的任务所决定的。

(4)“不出恶言”。《曾子本孝》中说:“孝子恶言死焉,流言止焉,美言兴焉,故恶言不出于口,烦言不及于己。”曾子的“恶言不出于口”这句话与《论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承传;与《大学》的“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相照应。显然“不出恶言”不仅是道德修养的要求,也是文章写作语言运用的规范。《曾子大孝》中又说:“故君子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一举足不敢忘父母,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也。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己。然后不辱其身,不忧其亲,则可谓孝矣。”这里讲的“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己。”不仅为“行孝”所必循,而且为“行文”所必需。对人吐“恶言”,对己发“忿言”,都是要力戒的。

(5)“不敢言大”。《曾子疾病》中说:“小者不审,不敢言大。”老子曰:“大以小为本,多以少为始。”《大戴礼记》云:“言必度乎身之所能行,行必期乎身之所实践。”对照《论语》的话:“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可见,说大话,“大言不惭”是可鄙的。曾子深知“言”的轻重,特别是执政者“言”的利害。《大学·传九》中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人定国。”这里的“一言偾事”说承继了孔子的“一言丧邦”说,启示文章写作“立言”的至关重要性。

(6)“直言直行”。《曾子制言中》说:“是以君子直言直行,不宛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畏之见逐,智之见杀,固不难;诎身而为不仁,宛言而为不智,则君子弗为也。君子虽言不受必忠,曰道;虽行不受必忠,曰仁;虽谏不受必忠,曰智。”曾子在这里讲的“君子直言直行,不宛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将“直言”与“宛言”、“直行”与“屈行”对照,肯定文章的两种语言风格和两类行为品格,高扬“君子直言直行”的人品和文品,既斥责缺德者的“宛言取富”和“屈行取位”的邪气,也批评文坛上“宛言取富”和“屈行取位”的歪风。《曾子立事》中说:“是故君子出言以鄂鄂,行身以战战,亦殆免于罪矣。”曾子的“出言鄂鄂”,表明文章写作要体现旗帜鲜明、直言争辩的战斗风格。

(7)“言不自舍”。《曾子立孝》中说:“‘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言不自舍也。不耻其亲,君子之孝也。”曾子提出的“言不自舍”,就是要求作者对自己写出的文章负责,即所谓“文责自负”也。《曾子立事》中写道:“说而不能,穷也;……不能行而言之,诬也。……道言而饰其辞,虚也。……好道烦言,乱也。”曾子在这里批评的“穷言”、“诬言”、“道言”、“烦言”,实际是规避“理屈词穷”,拒斥“轻诺寡信”,反对“道听途说”,力戒“繁琐拉杂”。这些都是文章写作的言语规范。

(8)“言必齐色”。《曾子事父母》中说:“若夫坐如尸,立如齐,弗讯不言,言必齐色,此成人之善者也,未得为人子之道也。”这里讲祭祀的严肃时刻,不问不答,言必正色。强调特殊语境下,言语的姿态、语调、语气都要讲究。《金楼子·立言》记载:曾子曰:“昔楚人掩口而言欲以说王,王以为慢,遂加之诛。”这个文章叙事,以“掩口而言”遭杀戮的惨例证明说话姿态的重要性,也为礼貌对话的描写提供了借鉴。

(9)“善出辞气”。《论语·泰伯》中写道: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邢昺的《论语注疏》说:“人之相接,先见容貌,次观颜色,次交言语,故三者相次而言也。”曾子的临终遗嘱,以慈善之心敬告知礼不深的贵族后生,指出与人交往的三种外部表情:“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这是“谨于外而完其内”的修身原则。其中“出辞气”,强调言辞舒缓,语气谦和,意在远离粗鄙无礼,这是文章措辞的语气规范。

(10)“衡言不革”。《曾子制言下》说:曾子曰:“天下有道,则君子䜣然以交同;天下无道,则衡言不革。”照应《曾子制言中》的“衡途而偾”(横死在路上)之“衡”。曾子的“衡言不革”,就是《中庸》所解说的“国无道,至死不变。”意谓处在乱世,要坚持常理,抗言不更其节。

3.“后写作”——文章“传播”论

如果说“前写作”是素材积累,“显写作”是自我实现,那么“后写作”就是与读者互动,目的在探讨写作成品的社会效应和价值评估。曾子的“文章读者意识”是十分强烈的,其“文章传播观念”有以下几个层次。

3.1 “赠人以言”——“以文会友”论

《荀子·大略》记载:曾子行,晏子从于郊。曰:“婴闻之,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婴贫无财,请假于君子,赠吾子以言:乘舆之轮,太山之木也,示诸檃栝,三月五月,为帱菜敝,而不反其常。君子之檃栝不可不谨也,慎之!兰、芷、藁本,渐于密醴,一佩易之。正君渐于香酒,可谗而得也。君子之所渐不可不慎也。”

《孔子家语·六本》记载:曾子从孔子之齐,齐景公以下卿之礼聘曾子,曾子固辞。将行,晏子送之,曰:“吾闻之,君子遗人以财,不若善言。今夫兰之本三年,湛之以漉醢,既成,噉之,则易之匹马。非兰之本美也,所以湛之者美矣。愿子详所湛者。既得所湛,亦求所湛夫。夫君子居必择处,游必择方,仕必择君。择君所以求仕,择方所以修道。吾闻反常移性者欲也,故不可不慎也!”仲尼闻之曰:“晏子之言君子哉!依贤者故不困,依有者固不穷焉,蚿斩足而复行,何也?以其辅之者众。”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记载:曾子将行,晏子送之,曰:“君子赠人以轩,不若以言。吾请以言之以轩乎?”曾子曰:“请以言。”晏子曰:“今夫车轮,山之直木也,良匠揉之,其圆中规,虽有槁暴,不复嬴矣。故君子慎隐揉。和氏之璧,井里之困也,良工修之,则为存国之宝,故君子慎所修。今夫兰本,三年而成,湛之苦酒,则君子不近,庶人不佩,湛之縻醢,而贾匹马矣。非兰本美也,所湛然也。愿子以求必所湛。婴闻之,君子居必择邻,游必就士,择居所以求士,求士所以避患也。婴闻汩常移质,习俗移性,不可不慎也。”

《说苑·杂言》也记载了大致相同的话:曾子从孔子于齐,齐景公以下卿礼聘曾子。曾子固辞,将行。晏子送之,曰:“吾闻君子赠人以财,不若以言。今夫兰本三年,湛之以鹿醢,既成,则易之以匹马。非兰本美也,愿子详其所湛。既得所湛,亦求所湛。吾闻君子居必择处,游必择士。居必择处,所以择士也;游必择士,所在修道也。吾闻反常移性者,欲也,故不可不慎也。”

我们不嫌重复地征引《荀子》、《孔子家语》、《晏子春秋》和《说苑》上有关“赠人以言”的历史记载(原文),是想表明曾子的“赠人以言”说已被各位名家所公认。“言”是晏子的良言,四个版本的记载大同小异,可以互证;“赠人以言”是曾子的文章传播主张。“君子之交”是“赠人以财”呢?还是“赠人以言”呢?曾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赠人以言”。在曾子看来,乘舆之轮、和氏之璧、兰芷藁木等物质财宝的馈赠,远不及金玉良言、圣贤文章等精神财富的珍贵;“赠人以言”的精神交流比“赠人以财”的物质交换更有价值。特别是“居必择处,游必择士”、“依贤不困,依有不穷”、“汩常移质,习俗移性”的“所渐”、“所湛”说,与现代传播学所谓的“浸泡理论”相通相融。2560多年前,曾子就能用晏子的“所渐、所湛”论,借“赠人以言”的精神交流来传播先贤的思想,让读者“浸泡”成有道德的文化人,这不啻为文章传播之本源。

3.2 “言而有信”——读者信誉论

曾子“立言”或“制言”,或“作文”,目的在“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因此,“言语”演变成的“文章”在读者中产生的信誉,是他非常关心的。《论语》中“言而有信”(《学而》)的“信”字出现 27次,曾子直接言“信”有两次:“吾日三省吾身”的“第二省”就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君子所贵乎道者三”的“第二道”就是“正颜色,斯近信矣。”

曾子著述(《曾子》《孝经》《大学》《主言》《曾子问》)中“信”字出现 18次。例如,《曾子立事》中说:“人信其言,从之以行,人信其行,从之以复。”“君子……不疑人以不信……”“可言而不信,宁无言也。君子终日言,不在尤之中;小人一言,终身为罪。”“久而复之,可以知其信矣。”《曾子大孝》中说:“朋友不信,非孝也。……信者,信此者也。”《主言》中说:“故曰:多信而寡貌。其礼可守,其信可复,其迹可履。其于信也,如四时春秋冬夏;其博有万民也,如饥而食,如渴而饮,下土之人信之夫!”《荀子·法行》中说:“临财而不见信者,吾必不信也。”《孔子家语·致思》和《说苑·谈丛52》记载了大致相同的话:曾子曰:“入是国也,言信乎群臣,则留可也;忠信乎群臣,则仕可也;泽施乎百姓,则安可也。”以上征引的10段话表明:曾子秉承孔子的“忠信之道”,从“交友、正色、聚类、察言、知人、修身、尽孝、守礼、博民、临财、从政”多角度地阐释了“信”的内涵和价值。《左传》记载:“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咎及之。”可见,曾子重视“言而有据”、“言而有信”、“信言无尤”,都在获取文章传播的读者信誉。

3.3 “言为可闻”——“以文鸣世”论

曾子《主言》中有一段发人深思的感慨:孔子曰:“参!今之君子惟士与大夫之言之间也,其至于君子之言者,甚希矣,於乎!吾主言其不出而死者乎?哀哉!”抱有“修己以安百姓”的人生目标的孔子,最伤心的事是自己的“以德治国”的主张至死得不到推行,他把“言之无闻”的哀叹吐露给曾子,就是要曾子明白“言之有闻”的重要,做坚定的济世主义者。

《荀子·大略》记载:曾子曰:“孝子言为可闻,行为可见。言为可闻,所以说远也;行为可见,所以说近也。近者说则亲,远者说则附。亲近而附远,孝子之道也。”这里表面上是从孝道角度谈“言为可闻”,实质上是从“话语”和“文章”的双重视角谈思想的广远传播。严格讲,当时当地的有声无形的“话语”传播是极有限的,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产生广泛持久影响的是有形无声的“文章”传播。

《孟子外书·性善辨》记载:孟子游于莒,有曾子讲堂焉。孟子登堂弹琴而歌,二三子和之。莒父老曰:“久矣夫不闻此音也。圣人之徒也。”这是曾子以音以文闻于后世的确证。“曾子讲堂”所传播的不只是有声的琴曲和箴言,更重要的是“言语记录”的文章。

《汉书·董仲舒传》记载:曾子曰:“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高明光大,不在于它,在乎加之意而已。”这又是曾子“言为可闻”的确证!儒家思想要“高明光大”,必须增强传播孔子文章的意志,使孔子之道传扬后世。

《曾子立事》中说:“身言之,后人扬之,身行之,后人秉之。”《孝经·开宗明义章》中说:子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广扬名章》中又说:“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综上所述,曾子的著述确实继承了孔子“以文鸣世”的思想。他讲的“身言”可理解为“作者写出来的文章作品”;他讲的“后人扬之”、“后人秉之”,就是要让自己的文章争得读者的赞扬,取得长久的社会影响。《孝经》实际已成为以“文”传“孝”的“圣经”。《论语》《曾子》《大学》等经典文章的千古流传,经久不衰,就是“以文鸣世”的铁证。

猜你喜欢
赠人曾子君子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小主人报(2022年19期)2022-11-18 01:55:02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44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快乐语文(2019年15期)2019-08-27 01:14:08
曾子杀猪
A Wonderful Party
君子无所争
有君子之道四焉
曾子杀猪
快乐语文(2016年29期)2016-02-28 09:03:36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