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周付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 合肥 231100)
感恩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之一,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准则。在当今社会,感恩意识已成为新型人才的重要内涵。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在当前的大学校园,有部分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感恩意识薄弱、情感冷漠,感恩正在被当代大学生淡化甚至遗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理应当将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应该积极探索大学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机制,使大学生感恩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实效。
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和自我教育联动机制,但更要重视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第一课堂。即使是在大学阶段,父母也必须要坚持对孩子的感恩教育。父母不能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就业情况等,而始终应该让孩子接受传统感恩思想的熏陶,让孩子时时刻刻都有感恩的心。父母要避免对孩子过分溺爱,要通过适当方式,如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尤其是大学生,他们都有一定的劳动能力,让子女在劳动中体会父母的辛劳,这样孩子会更加热爱家庭、热爱父母,从而也培养了孩子的感恩之心。同时,父母应以身作则,尊老爱幼,对他人对社会心怀感恩,为子女树立好的榜样。
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主战场。高校应将感恩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整体规划,将它与价值观教育、人生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紧密结合,以价值观、人生观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感恩意识,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感恩心态的形成,以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高校应将感恩教育纳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体系之中,加强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在教学中充实和强化感恩教育内容,把感恩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高校应将感恩教育纳入辅导员的工作范畴,把它作为日常思想教育的基础工作来抓,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感恩情怀。高校教师的言行对大学生感恩教育有示范作用。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的一言一行将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观,教师境界高,学生则素质强,教师有关爱之心,学生则有感恩之情。总之,高校应该尽可能拓展感恩教育的方式和载体。
社会教育也是大学生感恩教育不可或缺的。大学生已经迈开与社会接触的步伐,他们与社会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所以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政府应该担负起营造良好社会道德环境的职责,倡导感恩,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感恩氛围。这要求政府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政策和法规,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感恩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良好的社会风尚和道德环境无疑可以对大学生起到耳濡目染的效果。
自我教育也是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途径。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加强自我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开放性和竞争性发展的必然要求[1]。很多人忽视了自我教育在感恩教育中的作用。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有怎样的认识,便会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如果一个大学生能识恩、知恩,那他就可能知道感恩。而当代部分大学生感恩意识较差,认识上存在误区。他们认为父母、师长和社会为他们所提供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不反思自己应该为社会、为他人做些什么,缺乏自我反省、自我思考和自我教育。所以在大学生感恩教育中要特别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而且在大学生中开展自我教育具有可行性,因为大学生文化水平较高,学习能力较强,自我意识正确,所以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要特别注重通过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来实现。
在大学生感恩教育过程中,要将家庭、学校、社会和大学生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四位一体,互相促进,形成合力。由于大学生主要时间都在学校,离开父母,与社会接触机会有限,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更要特别重视学校教育和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遵循德育规律,大学生感恩教育要做到认知层次、情感层次和实践层次的有机结合。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德育教育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同样感恩教育也包含着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即让受教育者认识到自己所受到的恩惠,并能对所获得的恩惠表示认同;二是情感层次,就是在认知层次的基础上,受教育者产生一种愉悦、温暖和幸福的情感;三是实践层次,在这个层次中,受教育者不仅有感恩的意识和冲动,而且将冲动转化为报恩或者施恩的行动。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构成感恩教育活动的一个完整过程。
大学生感恩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要让大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理所当然的。高校要经常组织全体师生学习感恩的思想,要使学生体会到祖国的博大胸怀、社会的发展进步、集体的凝聚力量和父母的艰辛无私,认识到个人的成长之路离不开社会和他人的帮助,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感恩意识。其次,要激发大学生强烈的感恩情感。“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高校要通过有效方法引起学生的认识共鸣,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再次,积极开展丰富的感恩活动。大学生感恩教育重要的是要使之养成相应的品德和行为习惯。高校要以活动为载体,让大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践行感恩。学校和社会应该为大学生提供足够多的社会调查、帮贫济困、义工等机会,学校和家长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充分把握和利用这些机会,鼓励大学生深入艰苦地区、艰苦行业,用现实生活教育大学生热爱生活、懂得感恩、不忘报恩。
既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历来以“崇尚道德”、“礼义之邦”而著称于世界,形成了爱国、重义、敬亲等道德规范。感恩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源远流长,在我国古代,感恩与感恩教育主要以“孝”和“孝道”的表现形式散见于《四书》、《五经》、古代诗词、名人家训中,“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从某种意义上讲,感恩构成了中国伦理道德的基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这些也是我们今天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宝贵财富,要把这些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与时俱进是时代发展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也要提高时代性,要把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在感恩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上都要有所突破和创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大学生能够享受美好的生活,能够自由自在地汲取知识的营养,这些都是党和国家英明决策、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卓绝共同奋斗的结果,大学生要懂得感恩党,感恩社会,感恩人民。在现时代,还要加强大学生感恩自然教育。自然界给我们提供了生存的基础,然而,我们生存的自然界正在遭受破坏,我们要教育大学生爱惜自然,提高环保意识,坚决抵制破坏自然的行为。还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带来一定的冲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给大学生以正面引导,让大学生感受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在当前,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必须特别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要把传统感恩思想与时代内容相结合,将现代社会和谐文化与传统感恩思想对接,以科学的态度,用科学的方法,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赋予感恩教育鲜明的时代性。
做到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更要注重向课外延伸。课堂教育教学仍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大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课堂教育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不言而喻,在这里不在论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中小学生不同,课外时间较多,课外教育形式也多。课外教育是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觉悟的好方法,是将封闭型教学转化为开放型教学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和训练良好道德行为的有效手段,它在品德课教学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占领课外教育这块阵地,充分发挥课外教育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作用。
课外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校园文化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如校报、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雕像、校训等;可以通过开展第二课堂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就有很多系部一直坚持第二课堂的传统,在第二课堂的内容安排上要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与感恩教育有关的内容,如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辩论、观看感恩教育电影等;可以通过社团、党团组织的活动对大学生渗透感恩教育,如开展“主题团日”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缅怀先烈、宣传环保知识等,这些活动能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实践感恩,促使感恩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内化的品质;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渠道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面对信息时代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全球性,使之成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新手段和新阵地,极为重要[2]。网络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访问人次多,高校可以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网”等,有意识地加强感恩教育内容的宣传。可以通过助学等为时机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包括国家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困难补助、助学金、各种助学性质的奖学金等,使得广大学生尤其是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都不同程度地享受到助学恩惠。高校教师应善于利用日常的助学工作,适时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点拨、唤起学生的感恩之心。
对大学生感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也不能只注重形式,而不顾结果。必须建立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评价和考核体系。
有些高校感恩教育的评价目标不明确,比较笼统、抽象,往往没有按照时间维度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将大学生日常感恩教育实效性评价目标细化,感恩教育的评价方法单一,对感恩教育的评价没有从纵向、横向或交叉的对比中来对效果进行判断。只是单纯地对学生日常感恩表现进行评价,缺乏对评价客体大量信息的收集,缺乏客观性和准确性,不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无法彰显评价的作用。
也有高校将感恩教育评价和考核纳入思政政治课考核体系,只要思想政治课合格就说明该学生思想品德合格,感恩教育也就合格。这种评价和考核方式也不科学,因为很多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考核都是通过试卷、论文的方式进行的。这种考核方式无法衡量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在实践中的表现。很多大学生可能试卷做得很好,分数很高,但在实际生活中思想道德品质表现并不出众,感恩意识仍然淡薄。
感恩教育要经常、及时、实事求是地进行总结、评价和考核,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和改善以后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感恩教育的实效性正是在及时而又不断循环往复的评价中得到提高的。因此,首先,应该建立和健全大学生日常感恩教育评价和考核的专业化组织,保持运作的客观公正。其次,建立和健全大学生感恩教育评价和考核的队伍。高素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提高感恩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也一定会大大增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最后,建立和健全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评价和考核制度。高校应该把感恩素养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感恩素养量化为若干可以考核的指标,完善道德考核标准体系,将感恩规范化。学校在制订《大学生手册》、《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时必须突出以感恩为内容的有关条文,引领学生自觉、主动地实施感恩行为。结合规章制度的规定,每个学期考核小组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全面考核,确定每一个学生的成绩,毕业时结合每学期的成绩给学生进行总评,最终确定其思想品德等次。
胡锦涛说过:“我们要常保进取之心,常怀感恩之念,常存律己之心”。感恩教育理应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必修课,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高校必须通过适当途径和有效机制来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成为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钟玉海,谭江林.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新视域[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蒋亚平.浅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