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1930年河南中山大学述略

2013-08-15 00:47苏全有
焦作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河南大学中山大学河南

苏全有 陈 岩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目前,学界对于河南中山大学的研究著述较少,比较有代表性的为《河南师范大学校史》[1](P1-7),简要介绍了河南中山大学理科。有鉴于此,笔者拟以河南中山大学为视点,系统梳理其发展脉络,以推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史的研究走向深入。

1.院系、课程设置与图书馆发展

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进入河南,河南省政府在开封成立,冯玉祥任主席,支持大学教育[2](P309-310)。因当时全国各地大学纷纷改为中山大学,故省教育厅首先响应,请示进驻河南的国民联军总司令部[3](P306-307)。1927年6月14日,国民革命军进军河南,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开封政治分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决议筹备河南中山大学[4](P57)。

1927年7月,以中州大学为基础,合并法政专门学校、农业专门学校,建成了系科设置比较齐全的综合性高等大学——国立开封中山大学[5](P194)。1927年 8月改国立为省立,改名河南省立中山大学[6](P97)。同时在全国有同名的五所中山大学,河南中山大学排为第五,故河南中山大学亦称国立第五中山大学[7](P2),教育厅长张鸿烈任校长,招生 500名[8](P209)。11月 28日,河南省立中山大学正式上课[2](P309-310)。1930年秋张广兴接任校长后,“援大学以地为名之例,呈准易名河南省立河南大学”[6](P97)。

1.1 院系、课程进一步调整

1927年至1930年,河南中山大学存在的三年间,正值国民党新军阀混战中原、学校饱受战乱之苦,但由于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在艰难的环境中亦有所建树。

河南中山大学根据学校实际,并结合国家发展的需要,在河南中州大学的基础上,适时地进行了院系与课程的进一步调整。

1927年,河南中山大学组建后,设置文、理、法、农四科,增设历史系、教育系、数理系、法律系、政治系、经济系、农艺系、森林系等 11系[9](P40)。其中,农科下设农艺系、森林系、畜牧系,法科下设法律系、政治系和经济系[5](P327)。此时,有教职员八十余人,在校学生五百余人。1928年,增设医科[10](P104)和附属产科学校(系河南省民政厅的河南接生传习所改组)。1929年“计学生一千余”[11]。这时,河南中山大学已经成为文、理、法、农、医五科的综合性大学[3](P306-307)。河南省教育厅曾一度以“学校设备、经费、教授均不足以济其穷”[12]为由,令河南中山大学停招预科。

河南中山大学时期,发展得比较有特色的是农科、医科以及教育系。

1.1.1 农科

1927年,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与法政专门学校、中州大学合并为国立开封中山大学,成为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农科;之后,随着国立开封中山大学改名为河南省立中山大学,成为河南省立中山大学农科。农科下设农艺系、森林系、农场和农业推广部,学制四年。1929年增设园艺、畜牧、农业经济三个系。农科的学术刊物为《河南中山大学农科季刊》和《农业浅说》。农科主任先后为郝象吾和王陵南。1930年,河南省立中山大学改名为省立河南大学后,成立河南大学农学院。共设农艺、园艺、森林、畜牧、农业经济5个系,学制四年,仍附设农事试验场、农业推广部,并增设农业实习学校[13](P333)。同时,农科还积极扩充仪器设备以满足田间实验和农学研究的需要[14]。

值得一提的是,河南中山大学的农科拥有1104亩地的教学试验农场[15](P1055)。农场共有四个试验分场,总面积93亩,配合教学活动进行农艺、园艺、森林等各项科学研究和实验。此外,农业推广部下设总务股、编辑股、调查股,从事《农业浅说》、《农业调查》、《开封农业概况》的编辑和全省棉产状况调查等工作以及其他日常事务[16](P150-151)。

1.1.2 医科

1928年9月,在开封成立的河南中山大学医科[17](P1148),它是河南第一所医学教育专科[18](P99),首 任医科主任为陈雨亭,当月招生[19](P84)。第一班学生招收40名,6年制。1930年医科改称医学院,建院初期不分系。1931年建立附属医院,设内、外、眼耳鼻喉、皮肤等科,有病床70张,作为学生实习的基地。同年附设助产学校[20](P496) 。

学校聘用的教师多为留学德国、瑞士、日本的医学博土或是上海同济医科大学医学院的毕业生,初任院长阎仲彝教授和继任院长张静吾教授都获得德国哥根廷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学校先后还有郭鑫斋、上官悟尘等国内知名学者和德籍教师狄伦次任教。阎、张二位院长在任期间,学校的校舍和仪器设备逐年扩充,师资队伍也不断壮大[15](P714)。

值得关注的是,1929年秋建立的河南中山大学医学研究会[19](P25),其宗旨在于普及医学常识,活跃学术空气;研究会下设编辑部、研究部、事务部等[21](P3-8)。医科学生均可入会,并编辑有《医学研究季刊》[22](P31)。

目前,部分学者如梁润英、王国富,论述了鸦片战争后至1948年河南的医学教育情况,重点介绍河南中山大学医科以及几所高级护士职业学校的发展过程,指出了中医教育的官办机构河南医学堂及几所私立中医学校的创办及特点,并指出当前医学教育改革应从历史中学习一些有价值的东西[23](P39-40)。

1.1.3 教育系

河南中山大学组建后,原中州大学文科教育学系被保留在新成立的中山大学体制内。共分文、理、法、农、医五个学院,文学院下设教育系、文史系(内分国文组及历史组)、英文系、社会系。文学院院长郑竹虚教授在教育系执教。

河南中山大学时期实行较为严格的教育制度。如实行学分制、淘汰制等。教育研究会是学校最活跃的学生学术团体之一,在其中做事的一批优秀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特别是第一届主席29届的杜光远和30届的李道祥做了大量筹备工作,并具体负责出版《教育季刊》,两人毕业分别任教育厅秘书和教育系助教[24](P168-186)。中山大学时期学校还有一些学术期刊,如《河南中山大学周刊》等,是教育系教师发表学术论文和见解的主要阵地。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系科的增多,河南中山大学的教师队伍日益壮大,各学科都有一些知名教授执教[25](P12-16)。

1929 年,教育系出台了工作计划[26](P3-7),并创建了教育研究室,实施大学研究室这一计划首先实施于1929年下半年教育系的高年级,倡导者是文科主任兼系主任李廉方。接着,其他文科系也都相继建立了研究室。“这种办法在大学中还是首次成立”[27](P15-18)。

此外,河南中山大学还开设军事以及武术课程。军训内容除了军事操练外,还有军事理论和技术。[5](P194)教育部曾经委派“樊雨农为河南中山大学军事教官”[28]。1928年聘请曾参与《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参订工作的陈金鳌[29](P145)为国术教师。

同时,河南中山大学在体育竞技比赛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29年5月,河南中山大学在田径1500米、5000米项目以及掷铅球项目中均获得冠军,并且蔡莹芳于 1928 年创下百米 12 秒的成绩[9](P556-558)。

值得一提的是,河南中山大学以“学业优良品格纯正富于研究为标准”[30]制定奖学金,以鼓励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一时期,河南中州大学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科与课程体系,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综合大学,逐渐探索出具有特色的学科管理模式,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1.2 图书馆进一步发展

河南中山大学成立后,李燕亭继续就任河南中山大学理科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在河南中山大学时期,李燕亭在图书馆学领域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1928年,李燕亭在《心声》杂志上发表了论文《美国图书馆的社会化》。1929年,他的论文《河南中山大学图书馆之建筑及其计划》在《河南中山大学周刊》上发表。同年,他与杨昭想共同翻译的《图书馆员之训练》一书,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李燕亭曾独著《图书馆学》一书,详细陈述了一个图书馆人的思想,论述了建设近代图书馆的经营组织原理、图书馆的分类编目及典藏管理等问题,涉及面广,联系当时实际[31](P373)。1929年 1月,中华图书馆协会在南京金陵大学召开第一次年会,200余人参加,大会选举河南中山大学图书馆主任李燕亭[32]教授等6人为监察委员。

河南中山大学时期,图书资料陆续增加。1927年6月,图书馆有中文藏书38000余册,报刊数百种;到了1929年,图书馆总藏书量已达45708册,中文书籍有32000多册,外文书籍有3600余册,另有中外报刊数百种。1929年9月,图书馆藏有中西图书大约5万多册,馆舍面积也随着馆务的逐渐发展、阅览人次的逐渐增加不断扩充,到1930年,6号楼除讲演厅外,大都划归图书馆使用。图书馆编目采用《杜威十进图书分类法》,所编目录都用卡片制成,每种图书拥有四种目录:著者目录(以著者姓名做成索引)、书名目录(以书名笔画做成索引)、分类目录、书架目录。此外,各学院也很重视资料建设,积极购置图书杂志服务教学[2](P5-7)。因此,图书馆藏书、馆舍建筑及业务工作,均较其他类型图书馆有成绩[33](P216)。

此外,郑州大学医学院图书馆始建于1928年9月。其前身是河南中山大学医科图书馆。1930年8月改名为河南大学医学院图书馆[34](P90)。

经过李燕亭等图书馆人的不懈努力,河南中山大学的图书馆馆藏不断丰富,设备也在更新之中,成为当时大学图书馆的代表。

2.专家学者云集

河南中山大学时期,逐渐形成拥有五个院系、四十多个专业的综合大学[27](P15-18),“课程共设一百五十余门”[35],学校更加重视教师的延请工作,更多的具有留学经历的专家学者执教,使得它的师资力量更加壮大,进一步促进了学校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发展。

(1)文科下设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史学、教育学、哲学5个系。

中国文学系教授主要有:陆高谊[36](P169)、李汉珍[37](P369)、闻惕生[38](P187)、李仲骞[39](P260)、刘锡五[40](P488)、罗根泽[41](P459)、胡山源[42](P236-237)、江绍原[24](P182);外国文学系教授主要有:霍六丁[25](P15);史学及哲学系教授主要有:马非百[43](P606)、张邃青[44](P199)、张嘉谋[45](P85-87)、董作宾[46](P512)、刘盼遂[47](P79); 教育学系教授主要有:张鸿烈[48](P623)、凌冰[5](P326-327)、查良钊[48](P624)、邓萃英[37](P624)、王拱璧[5](P200-204)、汪敬熙[49](P45-46)、李廉方[50](P837)、杨亮功[24](P170)、邰爽秋[24](P176);哲学系教授主要有:王近信[51](P12)、冯友兰[52](P284)、施友忠[24](P179)。

由此可知,河南中山大学十分注重文科发展,并努力延揽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史学系、教育学系、哲学系等方面的人才,以充实自己的教学与研究队伍。文科的师资力量在其他几个学院也是不多见的。

(2)理科下设数理、化学、生物、地质4个系。

数理系教授主要有:黄际遇[53](P212)、赵新吾[41](P625)、黄敦慈[1](P2)、陈祖炳[54](P1507)、雷化云[55](P70-72)、霍榘庭[56](P1166);化学系教授主要有:张清涟[45](P166)、陈行可[57](P117);地质系教授主要有:张仲鲁[41](P624-625)、马鸣鸾[58](P12-15)。

从以上统计资料中著名学者的专业分布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河南中山大学,理科类办学比较突出,涵盖了物理、化学、地质、生物、机械、冶金以及数学等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数理、化学、生物、地质系科设置较为固定,为以后的河南师范大学以及河南大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法科下设法律系、政治系和经济系3个系。

法律系教授主要有:田培林[48](P403)、王效文[62](P403)、杜元载[41](P141-142)、董霖[63](P132-135)、王去非[64](P368)、朱子帆[65](P515)、张连城[66](P749); 经济系教授主要有:王毅斋[45](P167-170)等。

河南中山大学的法科,努力延请法律、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人才,大多具有海外留学经历,而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集合,很多教授担任着法院以及政府的职务,这就为法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

(4)医科教授主要有:阎仲彝[45](P22-24)、鲁章甫[45](P30-31)、张静吾[64](P460)等。

河南中山大学的医科,成立相对较晚,聘请的教师不多,但他们多具有留学背景,精通中外医学,而且兼任着医院的职务,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了医科的长远发展。

(5)农科下设农艺系、园艺系、森林系、畜牧系4个系。

农艺系教授主要有:郝象吾[48](P627);园艺系教授主要有:王陵南[31](P363-365)等。

河南中山大学的农科,由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发展而来,具备较好的基础,延请的专家学者具有很深的业务造诣,它的农业技师较多,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优秀学子与自办刊物众多

3.1 优秀学子

文科学子主要有:尹达[65](P5630、樊粹庭[66](P654-655)、白寿彝[67](P322)、姚雪垠[31](P155-157)、李秉德[45](P132-134)、李嘉言[45](P163-165)、郭晓棠[68](P1170-1171)、王子珍[69](P406)、许梦赢[25](P16)、于安澜[70](P437); 理科学子主要有:杨伯笙[37](P376);法科学子主要有:董文田[71](P53);医科学子主要有:张劭[31](P131-132)、王呜岐[31](P133-138)、谢维铭[72](P296);农科学子主要有:涂心园[73](P431)、刘葆庆[45](P181)等。

3.2 自办刊物

1928 年 4 月,《励学》[7](P25-26),由河南中山大学励学社编辑出版的大型国学研究刊物。第一卷第一期的主要目录有魏世珍的《发刊词》、黄际遇的《音理余论》以及张珩玉的《匈奴华化考》[74](P333)等。

1929年1月,《河南中山大学理科季刊》,河南中山大学理科编辑出版发行。自1931年2月2卷1期起改为《河南大学理学院季刊》。其栏目有论著、译述、研究、报告、建议、通讯等。创刊号附有黄际遇《卷头语》,强调学术和自然科学的重要性:“学术者,宇宙之产物。自然科学者,凡百学术之基础也。无论为社会科学,为自然科学,要皆因缘宇宙,探索万物”[75](P178-181)。

3月,《河南中山大学教育季刊》,由河南中山大学教育研究会创办[7](P26)。

5月,《农学丛刊》[7](P26),由河南中山大学农学研究会创办。

8月,《河南中山大学法学季刊》,河南中山大学法学研究会编辑出版[76](P39)。该刊执笔者多为法学院教授,内容限于法律、政治、经济,没有稿费,印刷费由杜远载筹支。杜远载每期均有论文发表,该刊出版6期[45](P139-141)。马元才的《韩飞之经济学说》就发表在1930年第一期的《河南中山大学法学季刊》上[77](P754)。

10月,《河南中山大学教职员学生通讯录》[76](P19),由河南中山大学编委会创办。

12月,《河南中山大学文科季刊》,由河南中山大学文学院创办,其前身为《中州大学文科季刊》,[78](P27)第 2期更名为《河南大学文学院季刊》。刘盼遂的《高邮王氏父子著述考》[47](P83)以及董克中的《建安文学》[78](P313)都曾发表在季刊上。董作宾深入研究甲骨文、考古学,常在《文科季刊》等校刊发表研究心得和论文,受到考古学界和高等学校史学系的重视[45](P118)。尤其是民国明史专家杜鸣治的《明代倭寇述要》[80](P86)。《河南中山大学文科季刊》一文主要分析了明朝海患产生的原因,引起学界的重视[81](P22)。同月,创办《河南中山大学农科季刊》,后改名为《河南大学农学院季刊》[7](P28)。

12月,“校报”,创刊时为16开本的《河南中山大学周刊》。由校出版委员会校刊编辑部编辑发行,内设“讲演、校闻、学术、杂俎、文苑、规程”等栏目[82](P71)。李燕亭的《河南中山大学图书馆之建筑及其计划》就曾在《河南中山大学周刊》上发表[2](P5-7)。后更名为《河南大学校刊》[7](P492-493)。张元济曾收到《周刊》第九、十、十二期,并称赞它“合政事、文学之科,导社会民生之轨,取材宏富,校印精良”[84](P632)。

1930年1月,《河南中山大学文学季刊》,由河南中山大学文学科创刊。[76](P19)1930年第1期,曾收录了张源译的《北欧散文家一般生》[84](P1992)以及罗根泽的《五言诗起源说评录》[85](P374)。

6月,《河南中山大学医学季刊》,由河南中山大学医学院创办,自第2期更名为《河南大学医学季刊》[86](P189-193)。

河南中山大学存在的三年间,在艰难的环境中使自己进一步发展壮大。这期间,它形成了拥有五个学院、四十多个专业的综合大学,延请更多具有留学背景的专家学者执教,图书馆的规模进一步壮大,实验室和实验基地逐步形成规模,这些条件使河南中山大学的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成为当时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点大学之一,为国家培养了更多的优秀人才,也为日后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以及河南农业大学等院校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1]谭兴戎.河南师范大学校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2]李景文.河南大学图书馆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3]信阳市文联,信阳市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委员会.信阳书(上册)[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4]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河南省志民主党派志·工商业联合会志·国民党志(第14卷)[M].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5]王日新,蒋笃运.河南教育通史(中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

[6]吴定宇.中华学府随笔·走近中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7]张天定,李建伟.河南大学出版志[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8]《开封市教育志》编委会.开封市教育志(1840-1985)[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9]开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开封市志(第4册)[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10]戴国明.戴国明教育文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11]豫中大近讯[N].申报,1929-10-03(12).

[12]河南教育计划[N].申报,1930-04-18(12).

[13]《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全书·河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全书·河南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14]豫中大农科扩充设备[N].申报,1929-10-14(12).

[15]季啸风.中国高等学校变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16]吴海峰.九十年来河南农业大学实验实习场站的建设[J].河南文史资料,2003,(3).

[17]董光璧.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18]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走向辉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80年回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19]开封市地方志办公室.开封市志·综合册[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

[20]邓铁涛,程芝范.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M].郑州: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1]本书编写组.河南医科大学校史:1928-1998[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

[22]开封市卫生局.开封市卫生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23]梁润英,王国富.河南省近代医学教育发展概略及启发[J].中华医史杂志,1999,(1).

[24]郭戈.教苑随想录[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25]院志编写组.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志[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

[26]河南中山大学教育系三四年级教育研究及实习之工作计划[N].晨报,1929,(4).

[27]王昭旭.十八年的河南大学教育概况[J].河南教育,1929,(11).

[28]教部委派军事教官[N].申报,1930-10-20(12).

[29]王广西.中原文化大典·民俗典·武术[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30]河南中山大学订定奖学金[N].申报,1928-02-12(12).

[31]张振江.薪火集:河南大学学人传(上册)[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

[32]中华图书馆协会年会余音[N].申报,1929-02-04(11).

[33]郭明蓉.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高校图书馆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34]宋学清.河南图书馆事业志[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

[35]河南中山大学之开学礼[N].申报,1928-09-14(17).

[36]葛铁鹰.天方书话:纵谈阿拉伯文学在中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7]河南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河南大学教务处.高等教育研究(第4辑)[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38]政协武汉市委员会文史学习委员会.武汉文史资料文库(第4辑·教育文化)[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

[39]温州中学校庆筹委会.温州市图书馆·温州百年(文字部分)[M].温州:温州市图书馆,2002.

[40]陈荣富,洪永珊.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

[41]刘凌,吴士余.中国学术名著大词典·近现代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

[42]杨郁.胡山源研究(增订本)[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

[43]《湖南资料手册》编纂委员会.湖南资料手册(1949-1989)[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

[44]河南大学统战部.河南大学统战八十年[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45]张放涛.群星灿烂·河南大学名人传(一)[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46]赵忠文.中国史史学大辞典[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

[47]《中国语言学家》编写组.中国现代语言学家(第三分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

[48]中国大学校长名典编辑委员会.中国大学校长名典(上卷)[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

[49]张维.张香桐传[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

[50]彭玮.中国对联集成·河南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51]王强,马亮宽.何思源宦海沉浮一书生[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52]陈来.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53]杨方笙.黄际遇和他的《万年山中日记》[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5.

[54]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人物志稿[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55]刘浚源.留法三学生[J].永安文史资料,1985,(4).

[56]安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安阳县志[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

[57](瑞典)马悦然.另一种乡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58]丁天顺,许冰.山西近现代人物辞典[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59]朱文通.李大钊年谱长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0][美]董霖.我的小传[J].海门县文史资料,1991,(10).

[61]高增德.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大辞典[M].太原:书海出版社,1994.

[62]巢湖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巢湖地区简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5.

[63]湖北省大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悟县志[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64]徐玉坤.河南教育名人传[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

[65]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务处.名师荟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简介(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66]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河南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67]杨惠云.中国回族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

[68]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河南通鉴(下册)[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69]《郑州市教育志》编辑组.郑州市教育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70]王蕴智.字学论集[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

[71]北京大学党史校史研究室.北大英烈简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72]《鹤壁市卫生志》编纂办公室.鹤壁市卫生志(1957-1982)[M].1982.

[73]常跃进.百年开高:1902-2002年.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

[74]中国蒙古史学会.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1981)[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

[75]姚远,王睿,姚树峰.中国近代科技期刊源流(1792-1949)(上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76]河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辑室.河南省主要藏书单位馆藏河南报刊目[M].1983.

[77]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经济史组.中国社会经济史论著目录[M].济南:齐鲁书社,1988.

[78]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二所,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史学论文索引(上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79]张可礼.建安文学论稿[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

[80]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中国近八十年明史论著目录[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81]易泽阳.明朝中期的海防思想研究[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

[82]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河南省志·新闻报刊志、广播电视志(第 54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83]张元济.张元济全集·第三卷(书信)[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7.

[84]杭州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神奈川大学人文学研究所.中日文化论丛(1996[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

[85]赵敏俐.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选(汉代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86]张民德.河南大学1925-1949年刊印各种中文刊物概述[J].河南文史资料,1998,(1).

猜你喜欢
河南大学中山大学河南
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下水
中山大学历史地理信息系统(SYSU-HGIS)实验室简介
归 去 兮
出彩河南
一击止“痛”!450余水产人聚焦第九届中山大学水产饲料技术创新大会,教你从百亿到百年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咏 河 大
《中山大学法律评论》注释体例
故 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