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高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宏伟景点

2013-08-15 00:45张进峰
关键词:王朝太原高原

张进峰

(太原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 山西 太原 030012)

在人类文化中,至今仍然存在着两座文化高原:西方文化高原和东方文化高原。西方文化高原曾经历过中断和复兴,而作为东方文化高原代表的中国文化高原至今仍然延续,这是历史的奇迹,这里面包含着文化的秘密与神秘。

在中国文化中,如果说一山,那么这山就是大秦岭;如果说一河,那么这河就是大黄河;如果说一高原,那么这高原就是山西大高原。大秦岭是有文化灵性的,大黄河是有文化灵性的,而山西大高原也是有文化灵性的。一山、一河、一高原的文化灵性,正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秘密与神秘。“中国五千年文化看山西”,看山西的什么呢?看山西高原和山西高原所孕育的历史文化。

一、山西高原之山

在辽阔的华北平原和富饶的关中盆地之间,在中原沃土和蒙古大草原之间,横亘着一座高原,这就是山西高原。它的面积有1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一千余米,东南有巍峨耸立的太行山围绕,西、南有吕梁山矗立和黄河镶边,北有阴山余脉屏障。境内有七条山系纵横交错,丘陵、盆地镶嵌其间,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经历了无数次的周而复始的裂变和组合,而每一次裂变和组合的结果,都与山西有或大或小的关系。清人顾祖禹在其《读史方舆纪要》中似乎悟出了几千年中国历史演变的真谛:“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山西高原凭借着它位处东与西、南与北的交界地带和奇山峻岭、雄关险隘的高原优势,屡屡成为中国古代英雄们问鼎天下的桥头堡,得山西者得天下,这成为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

公元前221年,“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统一中国的第一个政权——秦王朝产生了,矗起中国封建王朝史上第一块里程碑。而成为这块里程碑奠基礼的,是发生在山西高原的上党地区、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长平之战。当年天下七分为秦、楚、齐、燕、韩、赵、魏等七国,韩、赵居中,偏居于西天一隅的秦如何能灭掉其他六国呢?关键的一仗正是秦派白起带领大军,越过黄河,经蒲板(今永济)、侯马、沁水、高平而至上党盆地的战略远征。上党素有“得上党而望中原”之称,而上党郡的长平地区又是古冀之襟地,两河之咽喉。这一次战略远征如果失败了,秦将只好穴居一方,难有作为。但正因为秦军在长平之战中,一举大败赵军,占领了上党盆地这一出击和扼制华北的战略要地,很快将建都于邯郸的赵国覆灭,撕开了中原的缺口,终于在长平之战41年之后消灭了六国政权,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因此而建立。

在秦汉之后,中国历史步入了一个合久必分的漫长的混乱年代。分久而合是必然的,然而,谁能够成为未来新的大一统的中华帝国的开国者呢?

中国历史依次经历了魏、蜀、吴三国时代,西晋、东晋时代和五胡十六国时代,混乱的局面达到了极点,终于物极必反,统一的迹象开始出现了。

带着朔北大漠的风尘,鲜卑族拓跋氏从平城大同攻入晋阳太原,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悠悠数十载之后,正当北魏准备迎接百年霸业庆典之际,却不料发生内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西魏大权不久都分别旁落,由北齐、北周取而代之,此时,正是新的大一统的前夜。就在北周灭掉北齐的第四年(581),北周也遭到了灭亡的厄运。北周大将杨坚废掉孩儿皇帝而自立为王,建立隋朝。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几百年北方的战乱,使隋文帝杨坚深刻认识到太原城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太原城能不能建得牢、守得住,关系着山西能不能守得住、守得牢,从而也关系着隋朝江山基业的稳固。因此在他即位后不久,即效仿汉高祖刘邦,将其次子杨广封为晋王,镇守太原。然而,太原城倒是守得很牢,就是人心起了变化。晋王杨广杀了他的父亲和皇兄,篡夺了皇权,当上了隋朝的第二位皇帝(604年)。

隋朝新皇帝杨广也深知太原的军事战略地位,于是,他任命极富才干的李渊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替他固守太原。这一次,情况同上一次是一样的。镇守太原的李渊也如法炮制,利用太原的战略优势,举兵反隋,不到半年,就沿汾河、渭河攻入长安,扯下隋朝的破旗,在西安城挂上了大唐的新旗(618年)。

至此,中国历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大一统的时代,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无比灿烂和辉煌的唐王朝,正是从山西这片土地走上开创辉煌之路的!历史再一次证明,谁拥有了山西,谁就可能拥有中华帝国的天下。唐太宗李世民在评价太原城对唐王朝创立和稳定的贡献时,曾以“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旧唐书·本纪第二·太宗上》)之语赞赏。实际上,山西这片土地对于历朝历代的兴衰盛亡,何尝不是“王业所基,国之根本”呢?

且看,从山西高原东下,一日可达五朝古都北京;向南出晋城盆地,与洛阳和开封两大古都隔河相望;从风陵渡过河往西,六朝古都西安可朝发夕至;出塞上古城大同北上,则是历史上多个游牧民族王庭盘踞的蒙古高原。

公元前三千多年前,来自陕西的黄帝部落与来自南方的蚩尤部落在山西西南部的运城盆地发生了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最早的大战,拉开了民族融合的序幕。黄帝战胜蚩尤,统辖了山西大部分地区,为黄帝以后挺进中原,兼并和融合中原诸部落开辟了道路。

公元前771年前,位于山西的晋国作为周的主要诸侯国而担当屏蔽王室的重任,到“晋文侯于是乎定天子”开创东周,使周王朝得以延续;春秋战国之际,晋国图强称霸中原百余年,后晋国分裂而成三晋——魏、赵、韩三国,成为七霸中的三霸,问鼎天下,各具风姿。

公元前206年前,秦灭亡,汉朝建立,汉朝虽然建都长安,但整个汉朝几百年,可以说一直心系山西。汉高祖刘邦身为开国皇帝,时刻不忘坐天下的艰难,想到山西这片土地大部分还控制在匈奴人手中,愁得坐卧不安,亲自率领三十万大军前往山西北部征讨匈奴,却不料被围困在大同东南的白登山上,被围困七天七夜。后采用美人计,这位大汉帝国的开国皇帝才免做了匈奴人的阶下囚。以后还有几次军事上的失败,使这位英明的君主,决定对匈奴采取和亲的政策,远嫁公主以求得边境的安全。同时派儿子刘恒为代王,驻守山西太原。到汉武帝手中,已是国富民强了。于是汉匈关系的主旋律由“和亲”转为战争。山西成为出击匈奴的进军前站,开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非常壮烈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碰撞的长期战争……征服了匈奴的汉王朝,成为历史上边境比较安宁的一个朝代。

山西高原,这片雄视华北平原、中原、淮河与渭河流域的高原,这片扼守关中盆地通往中原通道而与鄂尔多斯高原比肩的高原,这片头枕蒙古大草原的层层是关、步步为营的土地,这片代代军事家眼中的桥头堡,如果在它上面平安无战事,谁又能对一个王朝有所奈何呢?而如果在它上面狼烟四起,中华民族广阔的土地上,又如何敢称为国泰民安呢?

二、山西高原之关

公元前221年,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了第一个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统一政权——秦王朝。秦王朝建立以后,做出了一个破天荒的创举——修长城。长城,实际上也就是农耕文明的一座院墙。农耕文明为什么在有了统一的政权后,就要在自己和草原文明的交界地带砌一道院墙呢?

人类在草原上放牧或在海洋上航行时,很难说我放牧或航行到什么地方我就停止了,因此草原文明和海洋文明绝不会去给自己修院墙。而当人们种庄稼时,谁种的谁收获,这是天理。即使是一步之隔,自己种的庄稼就是自己的,别人不能说成是他的。围起自己的田地自己种,围起自己的院子过自己的日子,这成为农耕文明的人类根深蒂固的心理特点和特有的生活方式。这可以说是修长城的内在原因。另外,在中国北方农业文明以北的广大地区,生活着众多的草原民族。草原民族生活的保障,与气候有着很大的关系。过分的干旱、寒冷和暴风雪都可能带来缺吃少喝。而气候的多变和恶劣却是经常的。草原民族的生存一旦面临环境的威胁时,他们怎么办呢?只好向农业民族要一点,但不能老要啊!终有一天去要再也不给了,那就只好抢了。可以说这是农业文明修长城的外在原因。

正因为这样,秦始皇——当年这位农耕文明的第一位皇帝,即使冒着国库空空、人民怨声载道的风险,也要给这个农业帝国与草原交界的地带上砌一道院墙。但是,要给这样大的一个帝国围一座院墙,并且绝大部分垒在高山峻岭上,这要花费多大的财力和人力呀!问题就出在这里。反叛的火焰就是从走在修长城路上的民夫队伍中燃烧起来的。这一把火,直烧得秦王朝上了西天!世界历史上因为垒院墙而垮台的政府仅此一例。

后来的凡是以农业文明建立起的王朝,并没有因为秦王朝修长城自灭的教训停止修长城,而是继续修。直把长城从渤海边的山海关一直修到深入内陆的嘉峪关。

长城这道院墙毕竟对阻挡草原民族的南下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假如我们今天再来问一问当年的秦始皇,是不是修完长城就可以放心坐天下了?就完全可以把游牧民族阻挡在院墙之外呢?这位皇帝一定会说:长城既然是人修的,那人就一定能越过它。修好长城,还存在一个守长城的任务。当年秦始皇所面对的问题,正是以后农业文明和世世代代统治农业文明的君主们所面临的问题。

秦以后的汉王朝到汉武帝时代,天下已治理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可谓是国泰民安、国富民强了。但是在长安城中坐天下的汉武帝心头仍有一块心病:北方的匈奴屡屡作乱,经常对汉王朝武力要挟,如果匈奴兵终有一日入长城,经大同、太原一线占领山西,不但有侵吞华北、中原的危险,而且也扼住了关中通往中原的通道。面对匈奴不断猖狂的南犯,汉武帝寝食难安,在何处能有效阻挡住胡人的铁蹄?唯有雁门关!于是下大力在代州雁门山谷道中修筑雁门关,不但把这里建成为防御匈奴的稳固堡垒,而且意在作为出击匈奴锐利的长矛。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猿臂将军”李广在做代郡、雁门、云中太守时,先后与匈奴交战数十次,被匈奴称为“飞将军”。汉王朝正是以雁门关为根据地,改变了对匈奴和亲的政策,长驱北上,把战争引入蒙古大草原,把匈奴人杀得落荒而逃,甚至丢弃了自己草原的家园,而移师到了欧洲。从此以后汉王朝“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警,黎庶亡干戈之役”(《汉书·匈奴传》)。

时光流转,草原民族对农耕文明的压力,就如同大海的波涛一样,一浪退回去了,下一浪又开始在酝酿中。当草原民族汹涌的波涛再一次冲击宋王朝的时候,雁门关下的坟堆又增添了宋朝将士的新土。至今流传的壮怀激烈的杨家将的故事,都是当年真真切切发生的历史事实。素以武功盖世的杨家将,虽然在杨继业之后,又有其子辈杨一郎、二郎……在八郎之后,又有其孙辈杨宗保……但都一一亡命保卫大宋的疆场。终于,雁门关失守了,太原失守了……正如当年汉武帝所忧虑的,失去了山西,就有可能失掉长江以北的半壁河山。事实正是这样。当年的金人在夺取了山西以后,从山西的中心太原出发,很快就经长治盆地出壶关,控制了华北平原;从太原出发,经晋城盆地,出天井关,一举灭了开封城里的北宋王朝,不但占领了中原,而且还占领了两淮流域,宋王朝的残余逃到长江以南的南京城凭借长江天堑才得以苟延残喘。

然而,失掉山西,还不止于失掉这些。就在金人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好不容易换来宋王朝半壁江山的时候,同样来自蒙古草原的另一支军队——成吉思汗的军队,穿过毫不设防的长城,进雁门关,出平型关,先把原建都于北京的金政权赶到中原的开封,继之又经太原——晋城,出天井关,一如当年金灭北宋一样,将金政权覆灭在开封城下。得到了长江以北农业文明广大地区的成吉思汗的马队,继续以山西为根据地和桥头堡,从太原出发,经运城盆地出蒲津关,渡过黄河入关中盆地进入汉中,向中国的又一大农业区——四川盆地进军……后来的逻辑很简单,占领了“天府之国”的成吉思汗的军队,沿长江而下,从四川盆地向东和东南发兵,一举攻入长江中下游地区,把宋王朝的政权彻底扫除干净,从而也占领了中国的最后一个最大的农业文明区——长江中下游农业文明区。至此,一个统一的元朝在完全剪灭宋朝之后,建立起来了。

失掉山西,第一个肯定要失掉的,就是长江以北的广大的农业区。第二个可能要失掉的,就是四川盆地——“天府之国”农业区。第三个可能要失掉的,就是长江中下游农业区。在元王朝被明王朝灭亡以后仅二百余年,草原文明的惊涛再一次拍打了代表着农业文明的长城,来自草原的满族骑兵,如同当年成吉思汗的军队席卷中国的版图一样,再一次在灭掉中原政权后,经山西入陕西汉中占领四川盆地,再经四川盆地攻陷长江中下游地区,将中华帝国纳于自己的股掌之上。

当历史进入到20世纪的时候,当年的农业文明与草原文明之争,变成了中华民族面对列强枪炮的命运之争。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寇占领了我华北平原;1938年,经过徐州会战和淞沪会战后,日寇逐渐占领了我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头,日寇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占领四川盆地,灭掉中华民国政权,从而达到亡我中华的目的。而要进军和占领四川盆地,有两条路线,一条是溯长江而上,另一条就是占领山西,进军陕西,经汉中入四川。而要溯江西上,就要越过长江三峡的急流险滩和大巴山脉的崇山峻岭,这谈何容易。于是,日寇将战略进攻的重心选在了山西,一场争夺山西的生死之战展开了。当日寇从华北平原经山西东北部灵丘县的平型关进驻山西的时候,趾高气扬的板垣师团志在必得,然而我八路军利用平型关险恶的山势,在此截击和歼灭了日寇精锐板垣师团的部分军力,打击了日寇入华北以来的嚣张气焰。在平型关战役之后,敌我两军又在山西腹地的忻口关进行了大会战,使日寇再遭重创。在此以后,虽然日寇凭借装备精良逐渐占领了山西主要城镇,但是,我抗日军民并没有放弃在山西的对日战争,山西是敌后抗战的主战场。正是山西抗战拖住了日寇,使它再无力西进,形成了抗战的相持局面。

“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叫它在哪里灭亡!”几千年来,山西的关隘曾无数次迎来、送走朋友和兄弟,也成为侵略者望关胆寒的葬身之地!不仅仅是山西人能不能有一个安宁的日子,以至于中华民族能不能有一个安宁的日子,都要看山西高原的大门——晋关的上空能不能有一片宁静祥和的蓝天!

三、雄秀挺拔,表里山河

在欧亚大陆的东缘,在太平洋的西岸,很早就产生了且至今依然屹立着的一个古老的文明,这就是华夏文明。华夏文明,不但是世界上四大古老文明中依然仅存的文明,而且是四大古老文明中最辉煌灿烂的陆地文明。建都于中原和关中的华夏帝国,它的疆域最大时曾达到三千万平方公里。向西一直到帕米尔,向北一直到莫斯科,环太平洋地带包括朝鲜半岛和越南半岛,都曾一度是它的属国。

一种脱胎于早期原始性质的文化为什么会创造出如此灿烂辉煌的文明?其奥妙就在于,华夏文明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文明与草原文明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相互制衡的文明。而位于农业文明与草原文明相互碰撞、交融中间地带的,正是山西高原;能够成为平衡农业文明与草原文明准星的,正是山西高原。世界东方的华夏帝国的疆域有多大,一个王朝能够持续多少年,很微妙地与其时发生在山西高原的军事事件紧密相关!山西高原,可以说正是几千年来人类文明史上世界东方的小江山。作为“东方小江山”的山西,的确是一片神奇的大地。如果你有幸能够一览山西这片土地的全貌雄姿,相信你会对这片神奇的土地发出啧啧的赞叹。

这是一片自成家园的土地。环绕它周围的,不是大山,就是大河,都是自然地理的大界限。用科学的话说,它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这是一片精致细腻的土地。在山西高原上,山地面积约占72%,盆地面积约占28%。不了解山西地形的,据此一定会把山西想象为一片岭谷交错、破破碎碎的大地。实际上,山西高原的地形有着很有规律性的整体组合特征。让你首先惊奇的是,环绕山西全境的山脉,基本上都是沉积岩形成的单面山。这些山脉基本上都向东南方向或东北方向倾斜,使山的东南面和东北面非常陡峭险峻,而山的西北面和西南面则坡缓沟平。再加上上千万年来从西北方向吹来的风沙长期堆积在山的西南坡和西北坡上,更加强化了这种地形特征。这种特有的地形,使进山西难,出山西易;攻山西难,守山西易。大山,好像懂得山西人感情似的,环绕着山西的全境。还要让你惊叹的是,从这大山上往山西内部走,地形也是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紧挨着大山之下的,是低山丘陵;而又紧挨着低山丘陵的,则是黄土源或河谷高层阶地;又紧挨着黄土源和河谷高层阶地的,则是广阔的河谷盆地和河谷平原。这样的地形,不论是对于农业生产,还是对于战争防御,都可以说是神奇的天赐。

纵览山西高原特有的地形,你有没有领略到,什么才叫做“表里山河”呢?正因为山西高原是一派的“表里山河”,在华夏文明发祥之初,就成为华夏最早的政权建都立业之地。炎帝辗转西来,扎根于今之长治盆地;尧建都于今之临汾市;舜建都于今之永济市;禹建都于今之夏县禹王城——华夏最早的几朝大都,全都驻扎于山西中南部。

然而,从秦以后中华大一统帝国形成以后,作为历史活动中心的山西,大一统的政权却从来没有一次把国都建立在山西。这可能是因为山西的富庶比不上关中,山西交通的便利比不上华北和中原吧。但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无论对于揭竿而起颇有雄心壮志的新霸主,还是对于久坐天下的老皇帝,山西,都是一个“让我欢喜让我忧”的所在。

太原,这座千余年来的古城,虽然一个大一统的中华帝国的王朝不适宜在此建都,但是把都城扎在山西高原以外的大一统的王朝,必须把太原当作陪都一样看待。如果太原这座战略城池拱手让人,就等于整个江山被豁开了半边天。正因为这样,许多王朝不但把太原城建得宏大气派、固若金汤,而且多派皇子来镇守卫护。

“陈桥兵变”,继而“黄袍加身”,这出出自赵匡胤自导自演的历史名剧,结束了后周的统治,开创了历史上一个新的王朝——北宋。起于篡位的宋王朝皇帝赵匡胤,既是一个将才,又是一个帅才,征战天下,如秋风扫落叶,然而当他征讨太原这一最后堡垒、即将实现统一大业的时候,却被打得丢盔卸甲,落荒而逃,不久即带着一生的遗憾死去。他的弟弟,随后即位的宋太宗赵光义发誓一定要攻克太原,用了两年的时间把太原城围成一座孤城,在缺粮断水的情况下,最后总算是以高官厚禄劝降守将,拿下太原,统一了中国。

此时的宋太宗赵光义,已经是对太原城恨之入骨而丧失理智了。他心里面想着,从隋末以来,几位开国君主全是凭据太原而后坐上龙椅;中央集权强盛时,历来都是太原地区最后才臣服;中央集权衰弱时,历来都是太原地区最先举旗叛乱。今天,自己已经建立起江山了,留着太原将来不是个祸患吗?于是,丧失了理智的赵光义下诏毁掉太原城。赵光义先纵火焚烧,“万炬皆发,官寺民舍,一日俱烬”(《宋会要稿》兵七之八),如此还不解恨,第二年又引汾水、晋祠水冲灌。几番杀掠,历经春秋、战国、汉唐一千余年的古城雄关太原,化为一片焦土废墟。即使如此,赵光义还不放心,又下令将原太原城迁到唐明镇,今太原西羊市一带,还把新城的街道都修成丁字形。丁与钉谐音,赵光义认为,城里到处是“丁”(钉),龙城的龙脉就被钉死了,太原城就不会再出真龙天子与之争江山了。直到今天,太原市的旧城区多为丁字街。赵光义又将太原城降了“职”,由府级降至州级。至此,赵光义才算出足了心头的窝囊气……他心满意足地回东京汴梁(今开封)做他的皇帝去了。可是,他偏偏不去想一想,把太原城糟毁得一塌糊涂,靠什么来保护他的大宋江山呢?

公元1125年,距赵光义毁掉太原城145年,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族在灭辽之后,兵分两路大举南下,东路军从平州南下过华北平原,西路军从今大同南下过山西高原,两路大军准备在开封城下汇合。然而东路军早已攻到了开封城下,而西路军在太原城下被阻挡住了。金兵用了九个月才拿下了缺粮断草的太原城。攻克了太原,西路金兵便长驱而下,与东路军会合,很快攻克开封,将徽、钦二帝掳往北国,北宋即告灭亡(1172年)。宋王朝把太原雄关视为肉中刺,终于第一次自食恶果。

然而,历史的报应还没有完。在金攻克开封后,北宋的残余逃往长江下游边的临安(今之杭州),重新建都,是为南宋。南宋王朝以为凭借长江天堑可以坐稳江山了,然而历史证明这只是一厢情愿。金灭了北宋以后,在北京建都,但是被后起之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族军队,占领了山西北部的忻州和代州等地,经过平型关入华北直接进犯金的首都北京,金王朝只得把首都迁到开封。就如同当年金兵攻克太原很快拿下开封一样,成吉思汗的军队也很快拿下太原,直逼开封城下,使金政权无所依赖,也很快咽气身亡了。

控制了山西高原的蒙古军队,很快进占汉中,马踏巴蜀,下中南,东南也很快陷落了。躲在临安城内的宋王朝再一次失去了依靠,终于彻底地走上了灭亡的道路。追溯宋王朝的灭亡,不能不说当年老祖宗对太原城病态般的嫉恨心理就为日后的灭亡埋下了祸根。轻视太原城的战略地位,使宋王朝成为一个没有根基的王朝,从而成为历史上流亡的王朝之一和短命的王朝。

风水轮转,元以后,是明王朝。然而,山西重要的战略地位始终如一。当明王朝国运衰落之时,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后,东渡黄河,经禹门口进军山西。在宁武关大败明军后,势如破竹,直捣明王朝都城北京。后人戏说,当李闯王的军队攻陷宁武关时,煤山上那棵歪脖子树上就给崇祯皇帝系上了要吊死他的绳子。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刚刚拿下北京城的李自成,还没把气喘匀,就被杀进山海关的满族大军击溃。清军如同复制当年元军完吃南宋一样,最后统一全国。

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可以说是东与西、南与北互相交流和融合的历史,是农业文明与草原文明互相碰撞和融合的历史。天下之大,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中国数千年“分”与“合”的历史进程中,可以说始终有一个导致战局逆转的核心地带,这一决定战局最终成败的核心地带,正是素有“表里山河”之称的山西高原。正是围绕着山西高原的战争,决定了人鬼之分,乾坤之变,江山转换。

四、独具魅力的山西高原文化

1.阳刚的山西高原文化

在地理学上,秦岭——淮河一线将中国划分为两大气候区:南方气候区与北方气候区。中国古代的农业主要产生和发达于北方气候区,即秦岭——淮河以北。

自然环境对文化的性质和发达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一种自然环境对人的生存来说是极佳的,人不用动手动脚就吃喝不愁,那么这种自然环境对人的文化和智慧来说就是最差的。第二种情况是想来的时候就来,正是你要播种需要水的时候,雪水就从山上下来灌溉田地,当你收获完庄稼雪水又自行终止,这种环境对人的文明、人的智慧也不利。第三种情况是想来的时候不一定来,不想来的时候偏来,有时风调雨顺有时旱涝交替,这种折腾人的自然环境,对人的文化发展和智慧发达倒是最为有利。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正是发生在秦岭——淮河以北到长城以南的气候多变的北方区域,中国文化中的人的哲学、人的智慧,也是这种自然环境“养育调教”出来的,天为阳人为阴,中国文化中阴性成分占上,可能就根源于此。

孕育中国文化的核心区域主要就是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五省区。秦岭将中国分为南北,而山西高原将北方五省区分为东西。从物产富饶的角度来说,东部区域占优西部区域为劣;但从人的野性和军事战斗力的角度来说,西部区域占优东部区域为劣,正是和平时期看东部,战乱时期和朝代更迭看西部。山西高原对中国历史在政治上的重要作用由此决定。

世界上有两种文化,一种是阳性文化,一种是阴性文化。还可以用另一种说法,文化是两种成分组成的:阳性成分与阴性成分。当苏格拉底说“知识就是美德”[1]99,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1]305之时,我们就能感受到以古希腊文化为源头的西方文化属于阳性文化或阳性成分占上的文化。老子说“上善若水”(《道德经》第八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道德经》第七十三章)。孔子的思想则是老子“知雄守雌,知强守弱,强要爱弱”的一个注脚。从中国文化精神的两大智圣的思想,我们便能感受到中国文化属于阴性文化或阴性成分占上的文化。而山西高原所代表的正是中国阴性文化中的阳性文化。总结一下中国社会历史的变局,山西不动则已,动则天下必变,天下之变势看山西。

2.融合的山西高原文化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实际上是中国人在哲学上信奉阴阳哲学而在政治上的必然结果。合是没办法,你战败了你不和人家合吗?分则似乎是一种必然,“强爱弱弱服强”的秩序体系,总有“强不爱弱弱也不服强”的道德崩溃的那一天。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四次道德大崩溃的时代。第一次为周灭亡以后的春秋战国,第二次为汉灭亡以后的三国,第三次为唐灭亡以后的五胡十六国,第四次为宋灭亡以后的汉族沦亡。第一次是原始道德大崩溃,带来的是道德理论体系的建立,自此开始了中国文化的辉煌时期;第二次、第三次虽然有外族的参与,但整体上属于内乱,成者王败者民,谁坐龙椅向谁磕头,分别建立了刘家王朝、李家王朝和赵家王朝,都得到了秩序的重建。但是宋朝的灭亡就不同了,儒家的道德伦理政治思想再难以支撑起人们心中的社会理想,中原的人们失去了思想的凝聚力,一个新的社会秩序在北方的游牧部落的马刀和马蹄下重建。

实际上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是同一种性质的文化,即都属于阴性文化,都是“以天为阳以人为阴”而以“信天为本”的文化。于是作为两个支流的牧业文化与农业文化开始了融合,融合的结果是农业文化的哲学成为社会扩大化后的意识形态。在元、清两代的牧业文化与农业文化的大融合、大重建的过程中,山西高原都居于大桥梁的地位。因为大桥梁的独特地位,山西人也因此缔造了自己的举世罕见的无比辉煌的财富帝国。就是在现代民族、现代主义争霸的战争中,山西高原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养了兵,练了兵,从而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使中华民族在船坚炮利、列强林立的时代中,获得了自立和新生。

中华民族是一个融合了许多民族的大家庭,在诸民族融合的历史长河中,山西高原就像是一条宽阔的走廊,上演着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南征北战的大剧,发挥着极大的贯通性、融合性作用。

3.殊惊的山西高原文化

山西高原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与政治上非常具有独立性的地理单元、文化单元。山西高原文化一方面具有鲜明的外在性,另一方面当然具有深刻丰富的内在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西高原养育了独特的山西人,山西人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现代以来有种说法,说山西人“封闭保守”,这种说法与其说是误解,不如说是无知。

一则山西人的独性和韧劲,具有老主意拿得稳而处变不惊的特点,他们热爱和平但放下锄头拿起枪也能倒拉钉耙地拼死战斗,中国历史上多少朝廷的苟延残喘离不了山西武将的奋力保卫和山西经济的哺乳支撑。与文圣孔子并立的是作为武圣的山西汉子关羽,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山西娘们武则天,描绘出中国人生活、战争、智慧大全的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山西秀才罗贯中。有句俗语说“山西人交枪不交醋”,说山西人就说“山西老醯儿”,这里面的含义丰富不是语言能解释清的。

二则山西人的中性。在漫长的历史斗争中,山西人养成了丰富和深厚的中性智慧,他们不求过分显达,也谨防暗流沉沦,难怪儒学深厚的现代杰出人物阎锡山创造了“中”的哲学体系。如果说“执阴”是中国文化的第一道智慧,那么“执中”就是中国文化的第二道智慧。在人类智慧宝库中,独有中国人讲转化、讲无极,而执中则是“似无而有”的奥秘。山西人不成王也不成寇,而在中国历史上贡献了许多忠诚本分、贤达智广的名相、军事家。

三则山西人的细腻性和实诚性。山西高原在地理结构上,是两山夹一河,中部是一系列的串珠状盆地,这种虽然微小但丰富的地理单元,培育了山西人非常细腻和完善的心理结构,在日常生活中山西人的这一特点也表现得非常明显,任尔东风还是西风,南风还是北风,山西人有山西人执著地热爱生活、热爱自己故土的特点。这一点也是山西成为华夏人的一块祖地的原因。数千年来的自然变局、战争变局、人文变局,哪一个地区都不乏本土之民流落他乡,但唯有从山西本土流落出去的“游子”更多地难忘故土、念祖归根,不能不说这与山西人的个性基因和心理基因中沉淀了根深蒂固的本土性特质有关。

山西人让人感受到的首先是低调、被动而不是张扬、先发,但是这种低调、被动并不是唯唯诺诺、依他而行,也不是表面形式的谦虚和谄媚的附从,而是埋下头来实实在在地做自己谋准了的事,时间长了,保不准弄出个什么有响动的大事来,正如毛泽东的一句诗:“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因此,在这里借用“殊惊”一词来强名山西人的整体性格。

现代社会技术发达了,文明程度提高了,人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丰富了,旅游成为人生中一件愉悦的事。因为历史承载之重,山西的旅游景点之多势在必然,但这只是一种低层次地看山西,片面地看山西,破碎和分割地看山西;高层次地说,山西高原及山西高原文化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宏伟景点。

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宏伟景点,山西的历史文化、军事文化、政治文化、心灵文化,其丰富、深刻都是举世罕见的,埃及金字塔、中国的长城、秦皇兵马俑等等所谓世界“奇迹”,和山西高原文化的厚重、博大、细腻、壮观等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

朋友,有机会时带着你的心来,走一走山西的山山水水,摸一摸山西的草草木木,心驰神往抚今追昔,山西高原会在你面前展现出一幕幕璀璨多彩、赏心悦目、让你流连忘返的自然与人文美景来!

[1]严春友.西方哲学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王朝太原高原
乡村振兴“太原模式”亮起来
太原清廉地图
人造太原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除夜太原寒甚
养心殿,带你走进大清王朝的兴衰沉浮
奇波利尼的王朝Sae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