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定安 万群华 张清宇
(1.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湖北武汉 430060;2.湖北省图书馆 湖北武汉 430071)
湖北省图书馆新馆工程是湖北省“十一五”期间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工程,是湖北省直文化部门建设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是湖北省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标志性工程。新馆位于风景秀丽的沙湖之滨,总用地规模67140平方米,净用地59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523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地上8层,地下2层,地上80325平方米,地下20198平方米。建筑高度41米。容积率1.34,建筑密度24.2%,绿地率45%,停车数量345辆,投资总额(不含征地费)7.8亿元。新馆于2008年10月奠基,2012年竣工投入使用。湖北省图书馆新馆藏书能力将达到1000万册,阅览座席达6200个,日均接待读者可达1万人次。
新馆坐落在武汉市沙湖余家湖,该地块南北长约190米,东西宽370米,呈矩形状。南临正义路;北依风景秀丽的沙湖;西为城市绿地沙湖公园;东靠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大楼。新馆西侧为少年儿童阅览区和培训区入口,室外设置大面积绿化园林,与沙湖公园对接,景观相互呼应。西南角结合架空部分设置下沉式文化广场与游园呼应,广场中组织了室外剧场、设施、柱林、休憩座凳等环境小品,将优美的自然景色引入到地下层,成为对外餐饮区的室外延伸。新馆北面是碧波万顷的沙湖,面向沙湖方向建筑整体呈阶梯状退台结构,形成三个不同标高的观湖平台。室外平台直接临湖,结合绿化种植屋面的建设,形成了视野良好的室外活动场所。退台形成的室外平台,不仅使建筑室内空间流向城市,同时使周边自然环境延伸到建筑内部,达到“城市看我,我看城市”的意境。在靠近沙湖一侧,建筑每层均可观湖,建筑体量的曲线形组合与沙湖湖岸相互映衬。中央中庭南北入口前后对应,形成视线通廊,加强环境的南北对话。
新馆建筑设计造型以“楚天鹤舞、智海翔云”立意。东西两翼对称舒展,犹如白鹤展翅轻舞。建筑上的云纹装饰与沙湖的波澜相映成趣。以外立面曲线的水平排列、律动组合比拟行云流水的顺畅自然。以坡向湖面的退台体量,东西两翼的对称舒展暗喻楚天鹤舞的飘逸抽象。以南侧入口的开阔大气,天花纹饰的简洁古朴,充分展现“知识殿堂”的庄重,幽雅静谧的氛围。
新馆南立面曲线流畅,水平线条由两侧向中央入口平滑内凹,吸引人们去探索知识的奥秘。顶部体量的外凸和进入中庭后的豁然开朗,形成欲扬先抑的心理过程,加强了空间的感染力。新馆方案构思既体现历史文脉,又蕴含新材料技术的运用,源于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
室内中庭将立面水平元素导入,形成内外统一的空间效果,在平面中横向均匀分布三个中庭,中庭的设置有利于缩短建筑进深,组织室内气流,提供均匀光线,同时中庭的动静分区又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效果。中央中庭以动为主,组织引导主要人流,整体南北通透,东西两翼通过水平遮阳的均匀排列,形成如鹤如凤,似云似水的内部空间效果,顶部四层遮阳的加密处理比拟书海的浩瀚,天光透过圆形屋顶的缝隙洒下,上下联系的电梯,扶梯,交通回廊,服务区置于中央中庭内,使得建筑东西两翼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
东西两侧中庭以静为主,东侧中庭的天光顺着筒体倾泻而下,通过顶部布帘的遮挡和周边的遮阳处理,漫反射的柔光照亮了室内阅览空间。西侧为室外庭院处理方式,庭院的绿化布置以及阅览空间的直接采光和通风,使阅览更加舒适。中庭顶部设置电动开启天窗,作为拔风口,加强空气对流,改善阅览环境,围绕中庭一圈设置座席,营造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
新馆功能分区实现了动静分离的布局。整个馆区分为九大功能区:藏书区总面积3万平方米,包括基本书库1万平方米、特藏书库3000平方米和借阅区藏书区1.7万平方米;借阅区2.6万平方米,共设各类阅览区坐席5200个;咨询服务区3500平方米,共设各类阅览坐席500个;公共活动与辅助服务区15500平方米,包括门厅、陈列展览厅、报告厅、教育培训区等读者服务、休闲区等;业务区5000平方米,包括图书采编、业务辅导、文化共享工程中心、图书馆学研究、美工宣传、文献缩微、古籍修复等;行政办公区4000平方米,包括会议室、接待室、档案室、员工活动室、办公用房等;技术设备区2000平方米,包括中心机房、文献消毒 、通讯机房、卫星电视接收、音像控制室等;数字图书馆区5000平方米,共设电子阅览坐席400个,及数字资源加工、网络信息资源查询、数字图书馆体验区等;后勤保障区9000平方米,包括各种变配电室、空调机房、设备机房、值班室、安全监控中心和地下停车场。
新馆其布局为:地下一层设置设备用房、车库、基本书库、特藏书库、流通书库以及公共餐厅等用房;地下二层为辅助书库用房;一层为少年儿童图书馆、盲人阅览区、文献采编加工区、安全管理区,以及对外联系比较多,平时闭馆也可以单独对外使用的功能区,如:24小时自助图书馆、报告厅、会议室、展览厅等;二层为公共大厅、读者自修区、中文报刊借阅区,以及咖啡厅、书吧等;三层为中文图书借阅区、电子文献阅览区、音乐欣赏厅、影视观摩厅等;四层为保存本阅览区、交流活动中心、外文书刊借阅区、西文善本阅览区等;五层为古籍文献阅览区、地方文献阅览区、古籍整理与开发中心、缩微资料阅览区、文献保护中心,以及书画舆图室和古籍善本阅览室;六层为数字网络中心、检索工具书阅览区、专科阅览区等;七层为教育培训区和行政办公区等;八层为培训住宿区、研究辅导区、行政办公区和职工活动中心等。
新馆总体上采用统一层高、统一荷载、统一柱网的“模数式”设计,整个平面采用8.1米×8.1米的规整柱网,便于灵活分隔,空间可以自由组合,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可变性。为了避免部分空间和结构的浪费,新馆实行了分区模数化设计,根据功能的需求,在不同的分区实行不同的模数化设计。柱网:除门厅、报告厅外,统一采用8.1米的柱网结构。层高:各楼层根据功能要求确定不同的层高,如2层的层高为7.5米,3层的层高为4.8米,7层的层高为4.2米。荷载:根据区域的实际灵活进行荷载设置,如密集书库每平方荷载为1000公斤,普通书库和阅览区每平方荷载为500公斤。
新馆设计打破了以往用墙体将各阅览室、借书处及书库之间分开的传统做法,采用大开间、全开放的分区功能布局。把全馆划分为多个借阅区,取消借阅通道,较少设立阅览室,将馆藏的一、二线藏书全部开放,供读者使用,为读者接近书刊、自由阅读创造了条件,形成了“人在书中,书在身旁”的阅览环境。为了形成大开间、全开放式功能布局,新馆在建筑设计上采用了平面超长的无缝设计,选用新型建筑材料,使南北宽90米,东西长171米的新馆,实现了结构双向超长的无缝设计,最大的借阅区平面达到1.2万平方米。同时,在东南西北方向设立了5个读者出入口,各个活动区域和借阅区域能够相对独立使用,使图书馆的开放性功能得以全面实现。
新馆建筑的格局既要适应图书馆现在的布局,又要适应未来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到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首先,以适应当前服务方式和管理方式,满足当前的功能需求为出发点,并使其具有较大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和潜力,即建设一个目前适用,又便于发展和调整的现代化图书馆建筑。其次,要充分考虑图书馆未来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提前谋划、打好基础,既能兼容目前的条件和要求,又考虑到未来的发展需要,为图书馆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如,新馆设置了平战结合的地下车库,目前可以停放170多辆小车,将来可以设置双层停车装置,使车位可以增加一倍。又如,在藏书空间上,为了满足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藏书体系,在地下一、二层设置了密集书库,可以容纳400万册的藏书,满足省图书馆10-20年的藏书增长需求。
新馆倡导建筑的绿色、生态、环保,采用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地源热泵、冰蓄冷系统与低温送风系统相结合的中央空调系统;外墙围护结构体系采用干挂保温墙面,外窗采用铝合金低辐射镀膜(Low-E)中空玻璃,外遮阳百叶系统有效遮挡太阳辐射,增加室内漫射光,保障均匀采光;中庭及其顶部采用可开启天窗进行拔风,实现有效的自然通风;采用绿化中庭、空中花园等垂直绿化系统,为建筑提供一个多方位的绿化生态系统;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为生活用水供应加热;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实现室外道路及绿化庭院太阳能LED灯夜间照明;设置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为绿地灌溉、景观补水、道路浇洒和车辆清洗等提供水源;在主要阅览区、展厅、通道等处设置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达到节约照明用电目的。这样一个绿色、生态、环保、低碳、节能的建筑,实现了新馆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为读者提供了典雅优美、舒适宜人、视野良好的室内外阅读与活动场所。
新馆采用“大开间,无间隔”的全开放的服务模式。实施RFID无线射频管理,设置有自助办证机、文献分拣系统、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一卡通系统。读者用第二代身份证,就可以十分方便地在自助办证机上实现自助办证。整个借阅区读者均可以通过自助借还机,实现自助借书,在整个馆区里借书、复印、存包、停车和消费(喝咖啡、餐饮等)都可以通过所办借阅证实现一卡通服务。读者还书只需将图书投入分拣系统的还书口,就可以实现还书和分拣,所有文献均实行一站式全开架自助借阅服务。
新馆在服务功能上,力求打造一个阅读、交流、休闲融于一体的文化超市。在功能设置上打破传统图书馆的模式,充分考虑纸质文献、数字资源、新型媒体等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服务。设有报告厅、展览厅、音乐厅、影视厅、咖啡厅、餐厅、电子阅览室、研究室、盲文阅览室、书画舆图室、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读者在图书馆可以借阅图书、聆听讲座、观看展览、欣赏音乐、观摩影视、网上冲浪、学术研究、赋诗绘画、品尝咖啡等。
新馆建设与数字图书馆同步进行,建有万兆局域网,千兆到桌面,双百兆接入互联网。拥有湖北数字图书馆服务门户,数字资源加工能力每年达到500GB,在线存储能力不小于400TB。向读者提供揭示性书目信息(书目、篇名、目次等)500余万条,电子图书50余万种,电子报刊1.2万种。在互联网、馆域网上向读者提供超过100TB的湖北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和影视频资源,网站日均访问人次在1万以上。馆区内建有4000个信息点的接入能力,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700多个读者信息检索与阅览终端,实现了网络无处不在、资源无处不在、服务无处不在,将成为国内先进水平的省级数字图书馆。
新馆实行“藏、借、阅、咨、管”一体化全开架服务,实现了图书、报纸、期刊、光碟、缩微制品、数字资源等不同载体的文献资源的一体化借阅,读者在任何阅览区都能充分享受到纸质资源、电子资源等全方位服务。如在少儿图书馆既设有图书借阅区,还设有报刊阅览区、光盘借阅区、低幼阅览区和少儿电子阅览区;在报刊借阅区既可以阅览纸质报刊,又可以阅览电子报刊。
新馆的读者流、文献流、员工流三线设计科学合理,读者、文献、工作人员等各种流线顺畅便捷、互不干扰,形成了科学有序的读者、文献和员工流向。
读者流主要从正义路新馆南侧进入图书馆内,南侧二层大台阶为图书馆的主入口,南侧一层为盲人阅览区入口,以及少儿图书馆的次入口。西侧为少儿图书馆主入口。北侧为连接沙湖沿湖绿化带的次入口。读者进入中央中庭后由东西两侧扶梯和电梯分流,也可通过中庭的观光电梯,以及在阅览区内竖向扶梯上下流动。东侧一层的门厅为独立对外开放的报告厅和陈列展览区的入口。培训人员入口门厅单独设置于新馆西南侧,通过垂直电梯进入到辅导培训区域。
文献流由一层独立设置的书籍装卸入口进入新馆,经过拆包、验收、登录、分类、篇目、加工之后,通过内部垂直货梯进入到基本书库,或进入到各阅览区。员工流在新馆南侧一层专门设立了员工通道,行政办公人员和业务人员通过员工门禁和内部员工电梯,直接进入到各层的业务区和顶部的行政办公区域。
1.鲍家声.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李明华.中国图书馆建筑研究跨世纪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3.王世伟.世界著名城市图书馆述略.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