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佳
对于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是什么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也曾经在心里无数次地勾画过,我想它们应具有以下的特征。
理想的学校应该是所有学生乐于去的地方,它不见得有漂亮的校舍,教学手段也不见得有多么现代化,它也有校规,但却让人欣然接受,最主要的是它应该是一所有特色的学校。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特色,就没有强劲的生命力,也就没有优势。综观当今世界上十所最好的学校,之所以被认为世界教育的成功典范,都在于他们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在某一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以特色赢得了教育的成功。
什么叫“有教无类”?什么叫“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黑柳彻子写的《窗口边的豆豆》中的“巴学园”中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
校园品位,包括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建筑、每一处绿化都应该精雕细刻,校园应该围绕学生展开一系列布置,应该考虑怎样给学生最大的便利。我曾参观过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它坐落于京东大运河畔,尽管它的外表并不出众,但环境很整洁。门口高大的梧桐树、挺拔的塔松、通往食堂小路旁的那一小片绿竹、题有歌咏运河的古诗词的文化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校不但要传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品人格。教育的职能,首先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其次才是传授知识。这一点,可以说是中国文化贯穿了两千多年的教育思想。韩愈的《师说》就明确提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加强对学生的品格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是以改革为动力推动前进的。要改革就离不开创造与竞争,创造性与竞争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这一社会特性要求学校培养的人,不仅有知识,有能力,更应具备较高的品格素养。只有培养和造就大批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能够经受困难与挫折考验、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未来社会的发展才有可靠的保证。重视学生的品格塑造,正是现代学校面向未来社会所作出的必然选择。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具有精良的业务素质外,还应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帕夫雷什中学》中的教师,具有以下的特点。
当一位教师能够帮助学生们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去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的时候,这样的教师就是真正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就是这样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这样的教师。在帕夫雷什中学,每个暑假他都要带着孩子们到野外去宿营。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积雪的山峦,繁星闪烁的夜空下,孩子们躺在散发着清香的干草堆上,倾听远方国家和遥远星空世界的故事,静听夜间的沙沙声。这一切在孩子们的心灵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一种能够让孩子热爱自己的生活、热爱身处的这个世界的教育,就是真正的教育,也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教育。
在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鼓励教师们都带兴趣小组,让学生们进行科学实验,搞科技小发明,几乎在每一个班里都涌现出好几个小小科学爱好者。每一位教师都非常关注学生是否喜爱自己的学科,想方设法让学生爱上自己的学科,并在这个学科领域获得智慧与创造带来的快乐,这是作为教师的成功,是教师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虽然我教的学科是英语,但在教育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二者缺一不可。科学教育教人如何做事,人文教育教人如何做人。因此我可以通过人文教育在学科中的渗透,让学生把所学的课本知识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同样可以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让学生们初步尝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创造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在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时,看到一名低年级的小女孩摘下了花房里最大的一朵玫瑰。他走过去蹲下,拉住小女孩的手,微笑着问:“你能告诉我,这朵花要拿去做什么用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看不到这朵花,我想把这朵花送去给奶奶看一眼就还回来。”苏霍姆林斯基被孩子的话深深地感动了,他又摘下两朵玫瑰,送给小女孩,说:“这一朵是送给你的,因为你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这一朵送给你妈妈,谢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有时,教师赞扬学生,学生不一定都感激教师,因为教师所赞扬的是众所周知的。如果教师所赞扬的是鲜为人知的,那么学生一定会万分感激。作为一个教育家,他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挖掘闪光点。他首先了解儿童的行为动机,而不是急于去评价结果,更不是简单的一罚了之。他在这里注意到的是一个孩子对老人真挚纯洁的爱。
教师的崇高使命就是设计和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要在每个孩子的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做到使孩子在他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挥天赋素质的事情上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卓越成绩。
我推荐的书
筅《陶行知全集》,陶行知著,湖南教育出版社
筅《我的教育理想》,朱永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筅《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李蔚霞译,新疆人民出版社